摘要:的基础上联合瑞维鲁胺等新型AR抑制剂,可显著延长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瑞维鲁胺治疗内脏转移mHSPC患者,临床获益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近年来,针对雄激素受体(AR)
通路的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成为前列腺癌领域的研究热点,多项III期临床研究证实,在
雄激素剥夺治疗(ADT)的基础上联合瑞维鲁胺等新型AR抑制剂,可显著延长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
CHART研究[1]mHSPC患者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比卡鲁胺+ADT,瑞维鲁胺+ADT治疗可显著延长高瘤负荷mHSPC患者的OS和rPFS。但针对有内脏转移的高瘤负荷患者,由于在亚组分析中样本量不足,因而未得出明确的临床结论,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疗效数据也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为了探索瑞维鲁胺在内脏转移mHSP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丁森泰教授开展了相关真实世界临床应用探索,并分享了其中3个病例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结果,同时我们还特别邀请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边家盛教授来进行点评和论点分享。
病例1:
ADT+瑞维鲁胺二联方案治疗
内脏转移mHSPC患者
基本信息:患者男,79岁。
主诉:因查体发现PSA升高1月余入院。
TPSA(2024-06-01):141ng/mL。
病理(2024-06-07):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4+4=8分。
胸+腹+盆腔CT(2024-06-02):1. 符合前列腺癌并累及邻近精囊腺、双肺及骨多发转移、多发淋巴结转移CT表现;2. 双侧肾上腺增粗并不均质强化、脾内略低密度灶,考虑转移瘤不除外。
诊断:高瘤负荷mHSPC患者(T3bN1M1a1b1c)。
图1 病例1胸+腹+盆腔CT平扫+增强
治疗方案:患者于2024-06-05开始ADT(戈舍瑞林微球)+ 瑞维鲁胺,及地舒单抗治疗。因乏力于2024-09-20降低瑞维鲁胺剂量(160mg po qd)继续治疗。
疗效评估:PSA持续下降至0.041ng/mL,达到深度缓解,影像学评估为部分缓解(PR)。
不良反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实验室检查:
病例2:
ADT+瑞维鲁胺+化疗三联方案治疗
内脏转移mHSPC患者
基本信息:患者男,60岁。
主诉:因腰背部疼痛十余天就诊于当地医院。
既往史:肾结石病史,无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病史。
胸部CT(2024-04-18):1. 双肺多发结节灶、纵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肺内多发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 T9椎体骨质破坏,骨转移。
前列腺MRI(2024-04-18):1. 考虑前列腺癌,PI-RADS 5,膀胱后壁、双侧精囊腺浸润;2. 双侧耻骨及第1骶骨异常信号,转移瘤可能。
TPSA(2024-04-18):289.00ng/mL。
骨扫描(2024-04-18):T9、L2、右耻骨见局限性异常放射性浓聚影,考虑转移性病变。
前列腺穿刺病理: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4+4=8分,WHO/ISUP预后分组:4组。
诊断:高瘤负荷mHSPC患者(T4N1M1a1b1c)。
治疗方案:患者于2024-04-29开始ADT(戈舍瑞林微球)+ 瑞维鲁胺,及地舒单抗治疗,2024-06-01起开始加用多西他赛化疗6周期。
疗效评估:2024-09-19复查(前列腺MRI/胸部CT/骨扫描)评估治疗疗效为完全缓解(CR),PSA<0.006 ng/mL。
不良反应:患者除轻度贫血及肝功能异常外(与化疗相关),无其他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影响临床用药。
图2 病例2前列腺MRI(上为2024-04-18,下为2024-09-19)
图3 病例2胸部CT(上为2024-04-18,下为2024-09-19)
实验室检查:
病例3:
基本信息:患者男,62岁。
主诉:因查体发现PSA升高1周入院。
实验室检查(2024-07-30):TPSA:93.46ng/mL。
PSMA PET/CT(2024-08-06):前列腺右侧份高FDG代谢; 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灶,高FDG代谢-结合病史首先考虑前列腺恶性肿瘤并双肺多发转移。
前列腺穿刺病理(2024-08-01):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4+4=8分。
肺肿瘤穿刺病理(2024-08-09):腺癌,组织学图像结合免疫组化及临床病史,考虑前列腺癌转移。
图4 病例3胸部CT(上)及PSMA PET/CT(下)
治疗方案:患者于2024-08开始ADT(戈舍瑞林微球)+ 瑞维鲁胺治疗,2024-09-20起开始加用多西他赛化疗5周期。
疗效评估:2024-11-15复查胸+腹+盆腔CT,评估治疗疗效为完全缓解(CR),PSA<0.006 ng/mL。双肺小结节,建议定期随诊:双肺肺气肿;双肺纤维灶;结合病史,前列腺癌治疗后改变。
不良反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图5 病例3胸+腹+盆腔CT
实验室检查:
病例小结
丁森泰教授
病例1是一名79岁高龄的高瘤负荷mHSPC患者,双肺多发转移且纵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同时有多发骨转移,初始给予ADT+瑞维鲁胺治疗,TPSA从141.000ng/mL降至0.082ng/mL。但患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乏力,随后降低瑞维鲁胺剂量继续治疗,疲乏症状缓解,TPSA持续降低至0.04ng/mL,且耐受性良好。
病例2是一名60岁的高瘤负荷mHSPC患者,初诊时肺内多发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且有多发骨转移,T9椎体骨质破坏,初始给予ADT+瑞维鲁胺治疗,1个月后患者TPSA从289ng/mL降至7.260ng/mL,降幅超97%。考虑到患者年龄较为年轻,耐受性尚可,于是在ADT+瑞维鲁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了多西他赛化疗,随后患者TPSA持续下降。3个月后复查,肿瘤疗效评估达到完全缓解(CR),TPSA<0.006ng/mL。治疗过程中仅出现了轻度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好转。
病例3是一名62岁的高瘤负荷的mHSPC患者,双肺有多发转移。同病例2给予ADT+瑞维鲁胺+多西他赛治疗。2个月后,患者TPSA从93.46ng/mL降至0.601ng/mL,降幅超99%,实现了强效速降。随后肿瘤疗效评估达到完全缓解(CR),TPSA持续降低至<0.006ng/mL,且维持良好。
病例点评
高瘤负荷mHSPC患者预后较差,其中内脏转移比单纯骨转移的致死性更高[2]。对于内脏转移的mHSPC患者,不同的内脏转移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肿瘤异质性,针对这部分患者亟需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既往III期临床研究中,针对内脏转移的患者,需要化疗的联合应用才能带来OS获益[3]。但是在真实世界中,含化疗的三联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前列腺癌患者,尤其是高龄、体力状态差以及对于化疗有恐惧心理的患者。因此,探索兼顾疗效和安全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共同追求。瑞维鲁胺是我国
“首个”自主研发的新型AR抑制剂,III期CHART临床研究充分证实了其对于高瘤负荷mHSPC患者显著的临床获益和良好的安全性,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在内脏转移的患者中有太多样本量的探索。因此,基于临床应用的迫切需求,众多真实世界研究也开始逐步为我们提示更多的临床证据。在上述
3例病例分享中,丁教授就探索了瑞维鲁胺对于内脏转移mHSP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证实了,无论是否联合化疗,瑞维鲁胺治疗均能实现PSA强效速降并持久维持在低水平,并且其中两例患者肿瘤疗效评估达到了
完全缓解(CR),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个体化治疗选择。我们相信随着瑞维鲁胺日益成熟的临床应用、未来更多真实世界研究的开展,一定能持续为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病例提供专家
丁森泰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美国西南医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济南市高层次人才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带一路”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 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泌尿系肿瘤的基础和临床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Urology、Cancer Research等SCI杂志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著20余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和山东省自然科学、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等,参加国家及省市课题多项获得山东省药学会二等奖
1项(第一位);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专家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1项(第二位);医学会科技成果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二位)社会兼职:
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山东省泌尿外科学会青年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
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泌尿肿瘤外科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全国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 CACA )第一届前列腺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
病例点评专家
边家盛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省肿瘤医院泌尿肿瘤MDT首席专家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会理事;床肿瘤学任委员
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UCOG)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CACA-GU)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山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男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男科学医师分会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研究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研究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全国县级培训泌尿外科腹腔镜基地特聘导师
山东省腔镜外科质量控制中心泌尿外科专家组委员
JCO中文版编委
《医师论坛-当代泌尿外科杂志》常务编委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编委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