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老师搞好关系的三大“潜规则”,比送礼管用多了,十点读书,12分钟
原创十点签约作者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10日 18:31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
将在09月11日 19:00 直播
预约
金秋敛藏|百年古法膏方专场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
和老师搞好关系的三大“潜规则”,比送礼管用多了,十点读书,12分钟
带娃出游时,遇到一个妈妈。
看她每到一个地方,都追着导游连环问:
有没有什么价格不太贵,质量又超好,别的地方买不到,适合送礼的特产?
我心中好奇,以为她要给亲戚朋友带礼物。
结果她说:
“是给老师送的。
唉,你不知道,我家女儿成绩差,又胆小不爱表现,天天被老师忽视,啥奖都评不上,啥活动都没她名字。
这不,我想着这次给老师带点礼物,趁下学期开学给几个老师都送些。
这样老师也能把我娃上心些。”
可怜天下父母心。
同为父母,理解这位妈妈的焦虑,因为想让自家孩子被老师重视些、多担待些,所以总想着是不是送些礼,就能得到老师一些特殊的关照。
但对于大多数老师而言,送礼其实反而会让他们为难、尴尬,甚至反感;
而那些需要送礼才会去关注孩子的老师,我们又怎么敢把孩子的教育放心教给他们?
其实想和老师搞好关系,比起盲目送礼,在和老师相处时,做好这三件小事,反而能和老师“越走越近”……
记得期末考试完,成绩出来那会,儿子同学的妈妈,拿着他孩子的成绩单,气冲冲向我抱怨:
这班主任也太不负责了,我孩子这次才考这点分数。
我当时有些纳闷,在我印象中,班主任对孩子们的学习十分尽责,所以只能等着她继续往下说。
很快,她的回答就给我解了惑:
“我对我家娃的学习一直很上心,之前还给班主任发过几次信息,问她孩子在学校表现好着没?
她每次都说挺好的。
结果你看看,既然她说孩子挺好的,怎么会只考这点分数?
这分明就是对孩子不上心!区别对待!”
在她说完后,我安慰她:
“你有没有觉得?可能是你问的问题太笼统了。
有没有可能,不是老师故意不回应你的求助,而是她确实在很正面回答你的问题。
你问老师孩子的表现好着没?她回答好着呢,大方向上来看,老师的回答也没啥问题。
至于孩子学习某门课的状态;自习课作业完成情况;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频率,这些都是很细节、具体的问题。
你并没有问,老师一时没考虑到,或者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等,可能只要大方向上没啥问题,也不会聊太深。”
说完后,我还和她聊起我自己在和老师沟通时,曾遇到过的同样的问题。
记得当时我儿子刚上幼儿园,他是8月底出生,在班里年龄最小。
虽然儿子的自理能力还可以,但吃饭非常慢。
我担心儿子适应不了幼儿园生活,提前几次对老师说:
您费心多照顾下他。
但当时我没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班里十几个孩子,都是刚入园的小豆苗,都需要老师的费心照顾。
我只是向老师表达了我和其他家长一样大致的诉求,却没有明确告知我儿子吃饭比较慢这件事。
结果,我儿子饭量又比较大,每次他才吃完第一小碗,别的孩子已经吃完第二小碗了。
看老师收拾碗筷,他又不好意思再要,就这么吃不饱了很久,直到后来我发现他回家后每次吃很多,问了很多次,才了解真相。
后来我和老师沟通时,老师还很讶异,一直道歉说自己没注意到,但我知道,我当初在向老师提出诉求时,本身就出了问题。
所以你看,向老师求助时,你的问题越具体,老师给你的反馈才能更及时、准确。
我们做父母的,在向老师求助时,可以多注意这几点:
1、比起笼统问“孩子的学习/表现怎么样”,不如直接问“孩子最近上课有没有积极回答问题/作业质量完成得如何/上课听讲状态怎么样”;
2、比起求助“怎么提高孩子的成绩”,不如细节说“孩子某科课程的成绩有些下降,我在家帮他提升了下,但效果不是很好,希望老师针对他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可以给一些可以具体提高的方向”;
3、别用“甩锅式”求助,一开口就是“老师,我也没办法了,只能拜托你了。”老师压力太大,反而不好给出客观建议;
4、可以向老师适当求助,但别“查岗式”求助,比如隔几天就问老师“我家孩子这两天咋样”或时刻追问老师“你说这孩子该咋办”;
5、当老师对你的求助给出具体反馈后,要表明态度,千万别用敷衍打击老师的积极性。
当然,最重要的是,别把老师当“保姆”,守好分寸,不频繁打扰老师,有基本的社交礼仪,才能在老师那里,留下更好的印象。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在老师面前事事太热情,甚至有点献殷勤的家长?
网友@wang凸岁说:
我们班级群里,有个家长超爱拍老师马屁,还爱替其他家长做决定,还时不时要戳一下其他家长,真的和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网友@手工房子说:
我们的一个家长,有次老师在群里发打扫完的教室图片。
她抢着说“一定是老师帮着打扫的吧,咱班除了王老师没有人比我更爱干净了”。
网友@幸运说:
我班的一个爸爸,老师转发的一些学校活动,有些根本不需要参加,但他每次都要在群里@其他家长,让大家一定配合老师,给老师挣脸。
没人回应,他还要说各种阴阳的话,烦死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家长的出发点,也是为了配合老师,或让老师对自家孩子多关注。
初心没错,但任何事一过了头,反而会给别人带来负担。
在知乎的一个话题下,看到一些老师们,对待家长过度配合现象的回答:
我很害怕那些过于热情的家长,因为有些是真的支持你的工作,但大多数都是带着功利的目的。
这样的家长,会让我不敢特殊照顾他的孩子,也不敢不特殊照顾他的孩子。
老师@西红柿说:
我最怕那种花式夸我的家长,虽然说理解家长的好意,但夸得过了头,还是觉得有些尴尬。
老师@丫妈说:
我更喜欢和家长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
我班有个妈妈,每次我一在群里布置完任务,她总会提出很多补充意见,然后把一件很简单的事,最后变得很复杂,家长烦她,我也头疼。
所以你看,当老师遇到太“气氛组”的家长时,是真的会产生压力。
《人民日报》曾在文章中建议:
父母配合好老师,才能教育好孩子。
但最好的配合,从来不是带着目的心,刻意刷存在感。
而是和老师劲往一处使,做好家校共育,用同样的节奏,共同培育好孩子。
我们做父母的,当老师布置任务时,可以积极配合,但别太殷勤,别太“戏精”。
越正常的社交距离,反而让老师能越自在。
与其父母刻意刷存在感,不如多鼓励孩子在学校多帮老师一些小忙。
比如顺手帮老师整理下教具;倒下垃圾;多举手回答问题……
我们要相信,高配合,但不过度的家长,热心的孩子,一定会在老师那里增加印象分。
有次在小区陪孩子玩,和一位邻居聊起她儿子从差生逆袭学霸的历程,受益颇多。
因为他们夫妻俩工作太忙,她儿子小时候一直由老人带。
老人身体不太好,精力不足,对孙子几乎是完全放养,所以她儿子上了小学后,学习习惯非常差。
那段时间,她成了老师在群里@的常客,老师几乎每天都要在群里批评她儿子坐不住、不专心。
她当时特别头疼,气到上头时,还动手打过孩子,甚至想过要不再不管孩子了,彻底躺平。
可暴力教育或者彻底放弃,终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后来,在和老师专门沟通后,她听取老师的建议,用番茄钟的方式,帮孩子重塑专注力。
当孩子有一点小进步时,她就会当着孩子的面,专门发信息给老师反馈孩子进步的地方,还会特意附上感谢的话。
她儿子的老师也很负责,收到反馈后,还会专门在学校表扬她儿子的进步。
渐渐地,她儿子得到的正面反馈越来越多,对学习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专注力也越来越强。
有句话说:
最懂孩子的,是父母;但最懂孩子学习的,是老师。
姑且不论这句话是否太过绝对,大多数情况下,基于专业水平和能力;
包括在校时长等因素,在孩子的学习方面,老师给出的建议,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改善,确实会有更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
1、在正常情况下,对于老师的一些专业判断和教育能力,尽可能保持尊重和信任;
2、可以悉心听取老师对于孩子的一些真实建议,并最好落实到位;
3、可以阶段性给老师反馈一些孩子的小进步,对老师表达真诚感谢。
4、但也要注意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表达感谢时要做到保持平等心态,避免太过讨好。
其实说白了,大多数老师,都是希望孩子越来越好的。
让那些真正的好老师最欣慰的,最终也是家长的认可和孩子的学有所成。
最后想说: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和老师共同用心浇灌孩子这棵小苗。
父母和老师的相处,送礼从来不是潜规则。
不越界、不刻意、不讨好,彼此有分寸,有共同目标,就是最舒服的社交距离。
说到底,父母和老师,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是需要统一战线的战友,多一些信任和尊重、理解与支持,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与诸位父母共勉!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