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兴华先生,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威先生,广西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晓文女士,广西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
广西“时令、时事与健康”
新闻发布会
(第三场)
发布会现场
一、发布会名称
广西“时令、时事与健康”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二、时间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上午10:00
三、地点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3楼会议室(新民路2号)
四、主要内容
介绍2024年广西健康素养有关情况及清明时节健康养生、疾病防治有关内容。
五、主持人
覃素媛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
六、发布人
吴兴华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 威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科主任
郑晓文 广西急诊医学专业
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急诊科主任
柳广南 广西呼吸内科专业
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张庆红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治未病中心
副主任医师
蒋丽娜 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急性传染病防制所副主任医师
陆艳雪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革步乡
蒙里村卫生室村医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
覃素媛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时令、时事与健康”新闻发布会。
今天的发布会将向大家重点介绍2024年广西健康素养有关情况及清明时节健康养生、疾病防治有关问题。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兴华先生,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威先生,广西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晓文女士,广西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柳广南先生,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庆红女士,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副主任医师蒋丽娜女士,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革步乡蒙里村卫生室村医陆艳雪女士。我是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覃素媛。
首先,请吴兴华先生介绍2024年广西健康素养有关情况。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吴兴华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媒体朋友们见面,借此机会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广西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广西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将其作为推进健康广西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扎实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通过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推动个人和群体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持续增强,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广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8.70%,同比提高3.60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9.68%,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7.61%,分别同比提高2.21个百分点和5.44个百分点;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40.53%,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0.98%,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24.99%,分别同比提高2.64、3.04、3.57个百分点。
我们主要抓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强健康科普特色品牌,健康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依托特色传统节日,持续打造“广西三月三·健康春之声”特色品牌,组织开展壮瑶医非遗技法、健康文艺、名医名家走基层等宣传服务,同期开展健康文化作品征集。2024年,全区共组织活动2779场,服务群众72万人次,征集健康文化作品770件。与自治区总工会等7部门持续举办广西健康科普技能大赛,以脱口秀、相声、情景剧、茶话会等形式输出健康知识,全区共有218家医疗机构、3700多名选手参赛,102名选手获奖,全网观看人次达70余万。依托“健康中国行暨健康八桂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质服务基层行等品牌项目,以文艺汇演、知识讲座、义诊咨询、入户指导等形式,推进健康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建立广西好医护志愿服务队伍,先后赴百色市右江区、崇左市龙州县等革命老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地区,开展5场“名医走基层 健康八桂行”志愿服务活动,88位专家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围绕群众关注的健康问题,先后5次赴基层开展健康文化作品展演,共有189家医疗卫生机构的290名医务人员参与,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达30余万人次。
二是打造多层次健康科普阵地,扩大健康知识覆盖面。与自治区科协联合建成广西流动健康科普馆,以机械互动、机电互动、多媒体互动和图文展览4大类形式传播健康知识技能,打造沉浸式健康科普之旅,以巡展方式在全区各地展出,已先后在南宁、百色、玉林三市巡展,参观群众近30万人次。携手八桂院线举办“公益电影健康科普下基层”活动,创新“电影+科普”模式 ,将健康科普与农村公益电影深度融合,累计深入农村开展健康科普1.5万场次,触达超百万农村群众。在人民网广西频道开设“健康广西 科普先行”网络专题,运用图文、视频、音频等新媒体手段,以图解、图说、漫画等形式,向大众普及健康科学知识,2024年国庆期间在人民网主页连续发布。以“深化健康科普教育,共建共享健康广西”为主题,举办2期健康科普沙龙,在线观看人数超600万。全力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广播电视、官方网站、政务新媒体等媒介立体发声,推出系列健康科普融媒体作品,“广西疾控”微信公众号创新“健康小剧场”“健康答题周周乐”等栏目,浏览量超6500万人次。
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全民共建共享良好局面。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疾控局联合出台《广西关于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7年)若干措施》,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强化健康科普工作。组织开展2024年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活动,推动行业协会、学会向全系统、全社会发出倡议。以获批“健康知识进万家”第二批国家试点省份为契机,联合自治区计生协积极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试点工作,遴选和培训管理人员5000多名、家庭健康指导员1万多名,依托小程序推送健康科普知识覆盖200多万人次。推进健康县区建设新规范落地实施,加强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坚持政府、社会、个人共建共享,改善各类健康影响因素,2024年全区的3个县区、2家医院分别入选全国健康县区、健康促进医院优秀案例。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科普大赛,2024年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共有442部作品、6个账号、65个团队获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普大赛嘉奖,17项活动分别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广西科普“五优”案例。
四是完善健康科普工作机制,提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探索科普人才用培机制,组建广西健康科普专家库,目前专家库成员1000多名,14个设区市均建立了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加强健康科普人才培养,以“创新协作·长效赋能”为主线,举办广西健康科普技能拓展营活动,通过“拼图式分组+实战化演练”的创新模式,探索健康科普实践新路径,已累计培养300余名青年健康科普骨干力量。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评审条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健康问题,组织开展相关科普读物、视频、健康教育读本等健康科普材料的开发和制作,建成向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开放的健康科普资源库,已遴选上传各类健康科普素材2000多件。在全区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加强全流程监测质量控制,为完善卫生健康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下一步,广西将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为契机,持续深化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进一步推动广西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一是加大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力度。全面落实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聚焦新版“健康素养66条”,鼓励创作更多特色优质、科学权威、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作品,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健康传播主体制作、发布、传播有利于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健康科普作品。 二是拓展健康知识普及的深度和广度。聚焦“体重管理年”、“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及“健康素养66条”等加强健康科普宣传,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将健康科普融入学校教育、百姓生活、民俗文化,打造更多贴近群众、特色明显、示范带动力强的健康科普工作品牌。 三要推动健康促进成为社会共识、部门共责。以征集优秀案例为抓手,鼓励县区政府及各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健康县区建设,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完善健康政策、建设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倡导健康文化。
谢谢!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
覃素媛
感谢吴兴华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人民网记者
每到春夏之交手足口病就开始进入高发季节,请问什么是手足口病,它的传播途径及症状有哪些?儿童患了手足口病应该怎么办,又应该怎么去预防?谢谢!
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副主任医师 蒋丽娜
感谢您的提问。按照往年的监测情况,春夏之交就进入了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手足口病是一种以5岁以内儿童为主的常见感染性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复杂,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等部位斑丘疹或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绝大多数可以在一周内痊愈,但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接种疫苗可大大降低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建议6月龄及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儿童尽早接种疫苗,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除此之外,家长应培养孩子养成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勤洗手的好习惯,在家里要定期开窗通风、晾晒衣被,认真清洗奶瓶、奶嘴并煮沸消毒。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必要时科学佩戴口罩。发现孩子出现发热、手足口腔疱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应及时送医诊断,并遵照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治疗期间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直到症状完全消失一周后或发病14天后才能够返回学校上课,避免患儿带病入校或入园造成疾病传播。
学校和托幼机构要保持日常环境、设施及物品的清洁卫生,教育孩子不要咬手指、咬玩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适时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玩具、门把手、桌面等物品。发现有孩子患病时,要立即通知家长尽早送医院就诊,并对患病儿童所用物品及时消毒。
儿童游乐场所经营人员应每日对场所内的设施、玩具以及地面、门墙、扶手等进行清洁和消毒。室内场所还应做好通风,每日通风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南宁日报记者
南方地区春季潮湿多雨,居民普遍反映“湿气重”“春困”。请问,这两个症状是否有联系?是否属于疾病?中医有哪些因地制宜的祛湿调理方法?另外,有哪些提神醒脑的方法有助于解除“春困”?谢谢!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庆红
感谢您的提问。中医理论中,“湿气重”与“春困”密切相关。春季南方潮湿多雨,湿邪易侵袭人体,困遏脾胃阳气。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湿邪阻滞则脾失健运,清阳之气无法上输头目,导致肢体困重、精神萎靡,即“春困”。简言之,“湿气重”是引发“春困”的重要因素。若“湿气重”“春困”表现轻微(如短暂肢体乏力、精神倦怠),多为适应季节变化的生理状态,不算疾病;若症状严重(如持续头晕、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脉濡缓等),可能发展为“湿阻病”,属于中医疾病范畴,需辨证调理。
中医因地制宜的祛湿调理方法:1.饮食调理。选用赤小豆、薏苡仁、芡实等煮水或熬粥,健脾利湿;湿热明显者,可搭配冬瓜、苦瓜清热祛湿。南方地域常用土茯苓、绵茵陈煲汤(如土茯苓煲排骨汤),针对湿热体质祛湿。2.中医外治法。(1)艾灸/拔罐: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健脾祛湿;拔罐可选取背部膀胱经,借助热力排出湿邪。(2)中药泡脚:用艾叶、藿香、佩兰等煮水泡脚,促进气血循环,助湿邪从下焦排出。3.代茶饮:如荷叶、陈皮、茯苓煮水代茶,理气健脾、化湿醒神。
解除“春困”的提神醒脑方法:1.穴位按摩:按揉百会(提神醒脑)、足三里(健脾益气)、太阳穴(缓解头部困重),每穴1—2分钟,每日2—3次。2.适度运动:选择八段锦、太极拳、壮医三气养生操等舒缓运动,助阳气升发,驱散湿困;晨间散步亦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精神状态。3.香囊佩药疗法:嗅闻薄荷、石菖蒲、苍术等中药香囊或精油,通过芳香之气开窍醒神,振奋精神。4.起居调节: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午间适当小憩(15—30分钟),恢复阳气,减轻困乏。谢谢!
健康报记者
中医认为,清明时节肝气过旺,容易导致情绪波动,进而影响心脑血管健康,可能引发高血压、脑中风等疾病。请问,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应该怎么预防?谢谢!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革步乡蒙里村卫生室村医
陆艳雪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清明时节,春意盎然,比较适合郊外踏青和春游,但这个时间段也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我作为村医,这段时间就特别关注这事儿。
清明前后天气转暖,人容易肝火旺、脾气急,早晚温差大,一冷一热,人的新陈代谢就加快,血液循环也跟着加速。要是老年人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基础病,就更容易被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我常和村里的老人们说,天气变化大,一定要记得及时添减衣服,千万别着凉感冒了。
现在我们广西和全国一样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心脑血管疾病成了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大问题。不过也不要太担心,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也就是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我们村医能及时跟县里的专科医生交流,有啥问题都能请教他们,让咱治病救人更有底气!
从中医的角度讲,讲究“治未病”,就是在病还没找上门的时候就提前预防。平常吃饭,得吃得清淡点,别吃太咸、太油、太甜的东西,例如过年做的腊肉腊肠,不然心脑血管的负担太重。没事也多鼓励老年人出去活动活动,像散散步、晒晒太阳,让血液循环起来,身体也能更硬朗。但可别累着了,不然就适得其反啦。还有情绪也得稳住,大喜大悲都不行,不然对心脑血管可不好。要是有的老人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我就会根据他们的情况,开点中医理疗调理调理,像用艾灸疗法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促使新陈代谢,让气血运行得更顺畅。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些知识,我们乡村经常组织健康知识讲座,专门给老年人讲讲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办法。我每年还会上门随访四次,要是发现老人身体指标有问题,马上就给他们健康指导和建议,该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我用村医通开处方,咱村的乡亲在家门口看病也能走医保报销,基本上不花什么钱。我也一直劝他们定期来复查,这样就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身体才能越来越好!谢谢!
广西交通台记者
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而这个季节又是毒蛇和毒虫活跃、皮肤过敏高发期。请问,在外出活动时,需要注意防范哪些常见的毒虫叮咬?如果不幸被毒蛇和毒虫叮咬,应该如何紧急处理?此外,对于皮肤容易过敏人群,还要注意防范哪些春季常见皮肤病?谢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王威
感谢您的提问!清明时节,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成为许多人缅怀先人、亲近自然的活动,但这一季节也常常伴随着毒虫活跃、皮肤过敏等问题。我们要注意防范一些毒虫叮咬。
第一类是蛇类。特点是多栖息在草丛、树林、田间地头、溪流边等隐蔽潮湿处,具有敏锐热感应能力,当感知到威胁时可能主动攻击。被咬后伤口局部会有出血、瘀斑、水疱、血泡甚至皮肤坏死,周围明显肿胀、疼痛、麻木。全身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出血不止、呼吸麻痹、心脏骤停。应采取以下措施:1.脱险:立即远离被蛇咬伤的地方,避免二次被咬;2.认蛇:尽量记住蛇头、蛇体、斑纹和颜色等特征,有条件者拍摄留存致伤蛇的照片;3.镇定:保持冷静,避免慌张;4.制动:尽量保持全身制动,尤其是受伤肢体的完全制动;5.解压: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6.包扎:带加压固定是唯一推荐用于神经毒类毒蛇咬伤的急救方法,维持上肢压力40—70mmHg,下肢压力55—70mmHg,或以可插入手指为准;7.呼救:呼叫120,及早转送医院救治,途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第二类是毒虫类。一是蜜蜂或者胡蜂。特点是多在花丛、树丛活动,受惊容易蜇人。被蜇后局部红肿、灼痛,皮肤过敏;严重者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死亡。注意事项主要是不要主动去拍打蜂群、对于胡蜂更加不能打死它避免遭到更多胡蜂的群攻。 二是红火蚁。特点是南方多发,蚁巢常在地面凸起,叮咬后出现灼痛、红肿、水泡,可引发喉头水肿、全身过敏反应;严重者也会有生命危险。注意事项是避免踩踏或者接触蚂蚁窝。 三是隐翅虫。特点是毒液沾染皮肤会引起线状红斑、水疱。注意事项是发现虫体爬行时轻轻吹走,切勿拍打。 四是毛毛虫,也就是毒蛾幼虫。特点是体表毒毛接触皮肤后引发红肿、刺痒,容易过敏。注意事项是避免触碰树干或叶片上的毛虫,尤其需看护儿童。五是恙虫。特点是藏身草丛、灌木,叮咬处呈"靶心状"红斑,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发热、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注意事项是避免在草丛、密林区域活动,野外活动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脚,活动后检查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腹股沟)。
如果不幸被毒虫叮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清洗。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减少毒素残留。二是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患处,缓解肿痛,注意每次不超过15分钟。三是用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口服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缓解瘙痒。另外,针对特殊虫类,比如蜜蜂蜇伤,因其蜂毒偏酸性,可用肥皂水冲洗;如果胡蜂蜇伤,因其蜂毒偏碱性,可用白醋搽洗。但是,我们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若毒虫咬伤后出现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无力、意识不清等症状,需立即送医,寻求专业医疗处理。
春季是皮肤病高发季节,皮肤容易过敏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防范以下几种皮肤病: 一是花粉过敏性皮炎。诱因主要是杨柳絮、花粉飘散引发面部、颈部红斑、瘙痒。预防措施是外出戴口罩、护目镜,返家后及时洗脸、更换衣物。 二是日光性皮炎。诱因是春季紫外线增强,暴露部位出现红斑、脱屑。预防措施是选择SPF30+防晒霜,戴宽檐帽,避免正午长时间暴晒。 三是急性荨麻疹。诱因是昆虫叮咬、食物过敏或冷热刺激导致皮肤过敏出现风团、骚痒。注意事项是避免已知过敏原,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 四是接触性皮炎。诱因是触碰漆树、野葛等植物,或接触清明祭祀用香烛纸钱中的化学物质。预防措施是穿戴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不明物。
总之,清明时节外出活动时,要注意防范毒虫叮咬和春季常见皮肤病。对于毒虫叮咬,要做好紧急处理;对于皮肤容易过敏的人群,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一旦不适症状无法缓解甚至持续加重,应立即就医。谢谢!
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春季是野生菌菇生长的高峰期,但同时也是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期。近年来,因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请问,应该如何有效防范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如果发生了毒蘑菇中毒事件,公众在中毒后的第一时间应该如何正确处置?谢谢!
广西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郑晓文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春季气温回暖、雨水增多,野生菌菇大量生长,因此误采误食毒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也屡见不鲜,部分病例甚至危及生命。接下来我们聊聊如何有效防范毒蘑菇中毒,以及中毒后第一时间应该如何正确处置。
一、如何有效防范毒蘑菇中毒?
关键原则:不采、不买、不食来源不明的野生菌!第一是坚决不采食野生蘑菇。切勿轻信个人经验或民间“土方法”鉴别毒蘑菇。许多剧毒品种(如致命鹅膏类蘑菇)与可食用菌外观高度相似,仅凭肉眼难以区分。即使长期接触野生菌的山区居民,也会存在判断错误的情况,应避免自行采食。第二是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用菌。建议选择在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人工培育的常见食用菌(如平菇、香菇等),拒绝来源不明的野生菌。部分流动摊贩可能混杂毒蘑菇,切勿贪图新鲜或低价随意购买。第三是注意食品加工安全。避免混炒不同种类菌菇,以防掩盖毒蘑菇特征。有些蘑菇需要充分加热足够时间才能食用,但是需要提醒的是,部分毒蘑菇的毒素耐高温,彻底加热也无法完全破坏毒素,烹饪无法解毒。
二、如何判断出现毒蘑菇中毒?
如果近期(几小时甚至数天内)曾食用野生蘑菇,尤其是食用了无法明确辨识的品种,特别是在集体聚餐后,多人出现以下相似症状,需警惕毒蘑菇中毒。中毒症状因毒素类型不同而异,常见有以下几类:一是胃肠炎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通常在1—2小时内发作。二是神经精神型,表现为幻觉、兴奋、谵妄、抽搐等症状。三是肝肾损害型,初期表现类似胃肠炎型,1—3天后会出现肝肾功能衰竭的致命表现。
三、毒蘑菇中毒后如何第一时间正确处置?
核心要点是立即就医、保留样本、不迷信偏方!一是第一时间送医,切勿拖延。毒蘑菇中毒潜伏期短则30分钟,长则6—24小时,部分剧毒蘑菇可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延误治疗将危及生命。就近选择具备中毒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并主动告知医生食用蘑菇的详细情况。二是尽量保留样本协助诊断。将未吃完的蘑菇、残留物或呕吐物用密封袋保存,供专业机构鉴定毒素种类,以便开展针对性治疗。若条件允许,拍摄蘑菇外观(包括菌盖、菌柄、菌褶等细节),便于快速诊断。三是不要盲目采用自救行为。禁止自行催吐或服用民间偏方(如绿豆汤、甘草水等),此类操作可能加重病情或干扰治疗。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擅自使用止泻、止痛类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四是密切观察症状并记录。及时向医生反馈症状发展过程,有助于协助制定治疗方案。五是防止出现窒息或者自伤、伤人等危险情形。昏迷者需侧卧,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阻塞。神经精神型中毒患者可能出现狂躁行为,需专人看护并移除周围危险物品。
四、警惕这些高危场景!
一是在郊游野餐时,家长需看管好儿童,避免其因好奇采摘野蘑菇。
二是避免网络信息误导,部分短视频平台“采蘑菇攻略”存在错误,大家需谨慎甄别。
三是关注群体性中毒,家庭或聚餐中多人食用同一批蘑菇后出现症状,应立即全员就医。
毒蘑菇中毒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为先”。公众需严格遵守“不采、不买、不食”的原则,从源头切断中毒风险;一旦误食,务必争分夺秒就医,并配合专业救治。科学防范和正确处置双管齐下,方能最大限度保障生命安全。谢谢!
广西日报记者
当前正值春暖花开,很多群众在户外活动后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请问这是否与过敏性鼻炎和花粉过敏有关?针对这些症状群众该如何有效预防和缓解?对于长期受过敏性鼻炎困扰的患者,有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或日常护理建议?
广西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柳广南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确实,当前正处春暖花开之际,特别是我们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更是繁花锦簇、春色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但是,当我们在花丛中拍照打卡、道路上桃花迎面的同时,也是植物花粉释放高峰时期,不少群众在户外活动后出现了鼻塞、流涕、打喷嚏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确实可能与花粉过敏或者过敏性鼻炎有关。
针对这些症状,以下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第一,清晨和傍晚时分是植物花粉释放的高峰期,建议大家在这个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第二,针对过敏体质的人群,建议居家时关闭门窗,防止花粉进入室内,外出时正确佩戴口罩,过滤空气中的花粉颗粒,同时注意每隔4—6小时更换一个新的口罩;第三,外出归家后,应进行面部和手部的清洁,必要时洗澡、更换衣物。另外,可以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减轻过敏反应。
一旦采取以上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鼻塞、打喷嚏、流涕或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置:第一,可使用温生理盐水进行鼻腔的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第二,可以口服扑尔敏、地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有助于减轻打喷嚏、流涕等症状;如果打喷嚏、流涕等症状较重,可以使用类固醇鼻喷剂减轻炎症反应;第三,一旦呼吸困难不能缓解,不能简单自我解释为花粉过敏,建议立即就医,以防因为哮喘发作或者流感等其他较为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加重所致。
而对于长期受过敏性鼻炎困扰的患者,除了上述预防和缓解措施外,还可以考虑以下处理建议: 第一,到医院抽血或皮试检查了解自己的过敏原,根据医生的指导,避免过敏原的接触,必要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脱敏治疗等。 第二,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增强自身免疫力,这也有助于减轻过敏症状。
最后,我们也温馨提醒大家,若过敏症状持续无法缓解甚至出现加重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我们相信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听从医嘱安排,饱受花粉过敏的群众也能享受一个美好的春天。谢谢!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