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成蓝领 “香饽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22:28 1

摘要:近日,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报告(《城市出行的就业韧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比较了六类蓝领职业。在六类蓝领职业中,网约车司机收入排第二,仅次于货车司机,高于外卖和快递。其中,滴滴平台高于网约车聚合平台。

图为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城市出行的就业韧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报告

近日,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报告(《城市出行的就业韧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比较了六类蓝领职业。在六类蓝领职业中,网约车司机收入排第二,仅次于货车司机,高于外卖和快递。其中,滴滴平台高于网约车聚合平台。

报告显示,网约车司机很辛苦,也时有怨言,但综合工作条件、时间弹性、福利和关怀来看,其就业满足度和继续从业的意愿度,在蓝领中均为最高。

报告还研究了网约车平台抽成及其用途,并认为,不同于传统中介机构的单纯佣金,网约车抽成除将大部分资金通过补贴反馈司乘,还包含了算法调度与系统维护、支付与结算安全、客服与仲裁、保险与理赔、合规与税费等各项费用。因此,抽成并非单纯进入平台利润,而是用于维系整个服务生态,即抽成≠利润。

网约车司机收入位居蓝领第二、留任意愿最高

报告显示,虽然网约车司机的就业状况仍有诸多难题待解,但也呈现出积极的结构性变化,不仅在收入水平、职业发展、保障体系上逐步完善,更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成为重要的就业缓冲器;横向对比其他蓝领行业,在工作自主性、收入及工作满意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在六类蓝领岗位中,网约车司机以7623元的月均收入位列第二,高于外卖和快递。

图为报告调研的主要蓝领岗位月均收入和满意度

报告称,以一线城市日均上线时间大于等于8小时的网约车司机为例,该人群平均月收入为11557.1元。报告对北京、上海、成都、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的网约车司机收入调研后发现,在近似单量和工作时长条件下,滴滴平台司机相较于聚合平台司机在总收入、单均流水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

相比其他蓝领职业,网约车司机因工作体验有自主性较高、弹性工作时间、车内作业安全与即时结算等优势因素,整体满意度较高。

在“继续从事该职业的意愿”调查中,网约车司机也比例最高,为75.7%,高于外卖员(68.4%)和货车司机(50.29%)。

图为报告调研的蓝领参加安全培训和继续从业意愿

网约车抽成≠利润!报告详解平台运营规则

抽成比例,是网约车司机和社会都关注的话题。

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 14%。报告课题组在多个省市进行了5417份调研,得出的抽成中位数为18.8%,多数司机的月抽成比例集中在18%至20%之间,超过25%的占0.25%,低于10%的司机占0.45%,还有0.059%的司机月抽成为负,即司机实际收入超过了乘客的实际支付。究其背后原因,是因为平台投入了更多司乘补贴,刺激乘客打车需求,及鼓励司机在需求旺盛或天气不佳时出车。

报告认为,抽成比率会随供需情况、订单匹配难度、天气条件等条件变化而变化,网约车平台抽成采取的动态抽成机制,实际上是一种精细化的市场调节工具。

图为报告对多个省份5417个滴滴司机调研得出的抽成比例分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一种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平台拿出一部分抽成建立补贴池,通过订单价格信号和补贴这两大杠杆,平台既能协调整体供需、避免运价出现过度波动,又要保障司机在需求低迷时依旧可以获得收入。

报告还对平台运营与服务展开深入研究,并指出:平台每一笔订单的生成,都可能同步触发派单调度、价格校准、补贴结算、客服响应、保险理赔、评价仲裁、税费代缴等十余条业务链条及配套服务措施。

这意味着,平台并非外界所理解的简单“撮合”角色,而是一套负责处理线上线下复杂事务、支撑整体运转的运营基础设施。

超半数司机不常看“透明账单”

网约车抽成“回声室效应”明显

自2022年起,滴滴率先落实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阳光行动”,上线透明账单功能,司机可以在APP上清晰查看每笔订单的收入、平台抽成比例以及其他奖励收入。

报告对司机权益保障工作进行了多年追踪和研究,并得出结论:77.7%的网约车司机知晓可以通过透明账单了解收入及抽成比例,但也有55.6%的司机表示不经常查看或不了解抽成账单展示,其对抽成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其他司机沟通、与乘客交流或网络渠道,容易导致负面信息被放大,形成“抽成偏高”的群体印象和信息“回声室效应”。

图为报告收集的部分滴滴司机负抽成图片。当供需失衡,平台需要发放大额优惠券吸引乘客,或补贴奖励司机出车时,都会出现低抽成或负抽成订单。

报告认为,补贴的季节性和激励性特征也影响了司机的认知。当平峰期补贴减少时,司机会感觉毛收入减少但服务费依旧在扣。很多司机更容易记住“钱少了”的体验,而忽视补贴曾经增加收入的阶段,这让“抽成偏高”的印象更加根深蒂固。这种认知偏差需要通过更好的沟通和引导来化解。

与此同时,网约车平台不断提升司机保障水平。2025年8月,滴滴正式推出升级版的司机保障计划2.0,将抽成的一部分反哺给司机及家庭,形成“抽成—补贴—保障”的闭环机制。

该保障计划包含了收入、关怀与福利、权益、参与与监督四个维度。收入保障包括司机随时提现、车费垫付、空驶补偿等。关怀与福利保障不仅照顾司机,也关怀其家庭,包含了福利站、司机家宴、团建活动,司机子女助学金、司机及家人的公益救助,心理关怀与司机职业发展培训等。权益保障方面,提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补助商业养老保障、家庭医疗及意外保障意外险等保障。意见征集与监督机制,则体现平台治理开放性,包含了建立司机意见征集与监督机制等。

张成刚认为,网约车平台的抽成并不等于利润,抽成问题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利益分配问题,而是新经济形态下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保障的复杂课题。要真正实现司机体面就业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平台企业、社会共同推动。

在县域下沉市场 滴滴共增加59万人就业

近年来,随着返乡创业、乡村振兴等政策持续发力,劳动力回流西部和县域的趋势愈发明显。平台经济也为蓝领工人提供了更多在本地就业的可能性。

报告显示,滴滴通过在县域授权代理商的模式,解决了县域市场运力不足、本地化运营薄弱等问题。截至2025年7月,滴滴授权代理商覆盖全国22个省。自2023年8月至2025年3月,滴滴在县域下沉市场累计投入33亿元,共有496万名司机师傅在授权代理商运营的下沉区县获得过收入,共增加了59万人就业,带动司机收入增长了24%。

此外,对季节性劳动者而言,网约车工作也已经成为灵活可靠的保护网和重要的收入补充来源。

滴滴平台典型季节性劳动者通过网约车工作增加收入案例

报告认为,网约车平台所形成的庞大而灵活的就业池,不仅显著扩充了就业规模总量,更为重点人群与重点地区提供了及时且体面的工作机会,缓解了劳动力供需的时间错配,从而为宏观经济波动、政策调整及产业升级释放足够的缓冲空间,成为稳定就业与促进结构性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