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认知之外的东西,即便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无法真正理解,在乌鸦的世界里,整个世界都是黑的。
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10日 18:31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
将在09月11日 19:00 直播
预约
金秋敛藏|百年古法膏方专场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出身,而是认知,十点读书,18分钟
人这一生,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
在我们认知之外的东西,即便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无法真正理解,在乌鸦的世界里,整个世界都是黑的。
一个人的认知,就是他的生活。
上学的时候,读庄子的《秋水》,读的是河伯见大海而“望洋兴叹”的故事,后来读《秋水》,读的是认知的故事。
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生活,反过来,你的生活,也会反向塑造你的认知。
那个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实在不是青蛙的问题,而是因为它从来就没离开过深井,没有见过井外面的世界。
在《秋水》里,庄子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人突破自己的认知后,才发现原来的自己是多么无知。
河伯是传说中的河神,掌管黄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黄河水位暴涨,声势巨大,两岸之间,不辩牛马。
眼见自己掌管的黄河如此雄浑壮阔,河伯非常高兴,感觉这就是天下最浩大美丽的风景。
高兴的河伯,唱着歌,跳着舞,顺流东下,一直到了北海边。
河伯怎么也想不到,他竟然会见到眼前这一幕。
只见北海无边无际,没有尽头。
和北海一比,黄河的雄浑壮阔,简直微不足道。
河伯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引以为傲的黄河,在大海面前,竟如此渺小。
他自嘲,俗话说,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能赶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无知的人啊。
河伯对海神说,要不是看到你的浩瀚无边,我就会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真正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
这不是河伯的问题,因为在这之前,他都没见过大海,他所见到的,都是自己管理的黄河,他的认知,局限在黄河。
在黄河,他是绝对的主宰,没有人敢忤逆他,很多人都对他溜须拍马,就连说话,都得小心翼翼。
要是有人告诉他,海无边无际,他大概以为那人疯了。
但看到北海的那一刻,河伯的认知,得到了突破,他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一直困住他的认知局限,在那一刻,轰然倒塌。
认知局限被打破的那一刻,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海神告诉河伯: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
就是说,对于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被生活的空间限制了。
青蛙没有走出过井底,每天在井底,它看到的天空,都是井口那么大。
如果你告诉它,天空无穷无尽,它压根就没见过,又怎么相信?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对于生活在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冬天的冰,因为它的生命,只能活在夏天。
如果你告诉夏虫,冬天会下雪,河水会结冰,它也根本无法理解。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对于孤陋寡闻的人,不要和他谈论大道,他被自己所接受和学习的教育所束缚了,理解不了真正的大道。
你和他讲大道,他理解不了,还会觉得你是神经病。
这就是认知的局限。
一个人只能相信自己认知里的东西,超出认知的部分,他没法想象。
千百年前,人们坚定地觉得,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转。
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所见所闻,无不在强调这一点。
这个时候,你若是告诉他,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一颗很小很小的星球,只不过围着太阳转动的一个星球。
那你就危险了,因为人们会觉得你大逆不道,把你放在火刑架上烧死。
因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而他们站在原地,这些无不告诉他们,地球没转,是太阳在转。
那时候,你要是告诉他们,地球是个球体,像个放大了无数倍的橙子。
那你也完了,因为天圆地方的思想深入人心,古人也不知道地心引力,他们只是通过生活实践发现,一个人站在球面,是会掉下去的。
认知局限之所以难以打破,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总是会反过来加强我们原有的认知。
若不是走出时空的限制,遇到贵人,人生是很难改变的。
见到北海,得遇海神,是河伯的幸运。
海神说:
如今,你走出了困住自己的崖涘,看见了无边无际的大海,看到了自己的简陋,现在可以与你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河流最终流进大海,没有停止,可是海也没有满溢出来。
大旱的时候,多年不下雨,大海也不会减少。
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从不变化,永不枯竭。
可是,即便拥有如此浩瀚的大海,海神也没有自满,因为和天地比起来,大海又太渺小了。
中国在四海之内,不过沧海一粟,可四海在天地之间,也只是沧海一粟。
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千千万万,人只是其中一种,个人与万物相比,更是渺小。
所以,那些争夺天下,所争夺的不过就是宇宙中的一根毫毛而已。
那些自以为是仁人贤士的人追求名声、自以为是的样子,不就是你看到大海前的样子吗?
等你真正发现大海之大,发现天地之大,发现人心浩瀚,就会觉得,自己曾经执着的那些东西,不过就是一个笑话而已。
这种关于小大的认知,很顶级。
可是,这还不够。
海神北海若说:
物的数量没有穷尽,时间不会停止,得失不是恒常,始终也不是固定的。
因此,真正厉害的人,对大的东西不觉得大,对小的东西也不会觉得小,因为他知道事物没有穷尽。
在这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有些人心中有自己关于贵贱的想法,也常用这个想法去评判世界和自己。
河伯问:
怎么分辨物品的贵贱?大小?
海神说:
从大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没有贵贱。
从万物的角度来看,万物各自为贵,而觉得对方为贱。
用世俗的观念来看,事物的贵贱不是自身所拥有的,看人的喜好。
因此,一个人纠结于贵贱的差别,实际上就是困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而忘了人生无穷的原野。
北海若告诉河伯,从道的角度来看,贵贱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不要用传统的成见去束缚自己,做事不要执着于一己之见。
要顺应自然,不要与大道相违背,唯有如此,才不会让外物损害自己。
河伯不解,问北海若:
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
北海若说:
牛马长有四足,这就是牛马的天性。
给马带上笼头,给牛穿上牛鼻,就是人为。
他说:
不要以人为来破坏天性,不要用造作来损害天性,不要为追求名声而伤害本性。
可是,这世间总是充满规矩,人和人之间,总是难以理解。
孔子游历到了匡地,他和弟子被匡人军队包围起来,处境危险。
但孔子并不忧惧,反而让弟子们唱诗奏乐。
子路觉得,人遭遇危险,遇到困境,不该这样,他问孔子:
为何还这样快乐?
孔子说:
都是命运。
没多久,误会解除,包围孔子的人通通散去。
认知不同的人,总是很难真正理解,认知越高,人活得会越平静,也会越自由,因为他内心的世界,会越宽阔。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追求和生活。
惠子和庄子是朋友,也是冤家。
惠子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去拜访惠子。
有人就在惠子面前进谗言说,庄子这个时候来,就是盯着你宰相的位置来的,他要来与你争夺宰相之位。
在很多人追名逐利的人看来,人人都喜欢争名逐利,庄子要不是想争夺宰相之位,来干什么?
就连惠子,也是这样想的,他害怕不已。
在学识上,他不如庄子,他担心失去宰相之位。
于是,惠子利用职权,满城搜庄子,搜了三天三夜,庄子施施然去见惠子。
他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
南方有一种鸟儿,名字叫鹓雏,这种鸟非常奇特,它从南海飞往北海,路途遥远,中间不是梧桐不肯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肯食用,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
鹓雏在路上遇见一只猫头鹰,猫头鹰正在吃一只腐烂的老鼠,见鹓雏飞过去,以为是来抢腐肉的,仰头发出一声恐吓。
最后,庄子问惠子:
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恐吓我吗?
在庄子看来,惠子拼命护住的宰相之位,不过就是猫头鹰口中那个腐烂的老鼠肉而已。
许多人争名逐利,便觉得人人都会争名逐利。
这就是认知的限制。
世俗之人,大多希望出人头地,希望光宗耀祖,希望高人一等。
为了这些东西,很多人不惜违背自己的本性。
可是,也有人不在乎名利,只想自由自在,顺应自己的本性活着。
在追名逐利的人眼里,名利就是一切。
他们的认知告诉他们,有了名利,才可谈其他。
可是,有些人就是不在乎名利,他们只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虽然艰难,但他们不改初心。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来使者,想请庄子做官。
庄子自顾自的钓鱼,并没有因为使者的到来而起身迎接。
然后,他慢悠悠地给两位使者讲了一个故事:
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龟甲用精美的布包起来,供奉在宗庙里。
讲完故事,庄子问使者:
你们说,对于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后尊贵呢还是愿意在烂泥里自由自在地爬行?
使者说:
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
使者说完,庄子的答案也就出来了,他告诉使者,你们回去吧,我也愿意拖着尾巴在烂泥里自由自在地爬行。
当官是好。
但庄子不喜欢。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过自己选择的生活,每个人都想将人生安排得更好,但因为认知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
有些人内心贫瘠,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随便抓来一种生活,然后一直过下去。
因此,我们唯有不断深入自己,了解得越多,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生活,然后在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他都在辛辛苦苦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辛辛苦苦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秋水》里,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看到路过的东海使臣,就炫耀自己的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快乐。
它在井里玩耍,休息,践踏淤泥,时而没过脚背,四面一看,生活在井里的小红虫,小螃蟹,小蝌蚪,没有一个像它那样的。
这只青蛙觉得,自己就占有一井清水,简直是幸福。
它邀请东海使臣:
你何不时常来观光呢?
东海使臣左脚还没有踏到井底,右脚就被绊住了,它迟疑了一会儿,然后就退出来。
随后,使臣开始描述东海,东海无边无际,水涝不增,大旱不减。
听了东海使臣的描述,青蛙茫然若失。
它这一辈子都到不了东海,都看不见东海的辽阔,把这些告诉它,或许,也是一种残忍。
突然想到鲁迅先生和钱玄同的一段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说: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井底之蛙知道大海的辽阔,也未必就没有见到大海的希望,最重要的是,若是有了希望,就有了可能。
即便,在大海之后,依然觉得,还是井底的天地比较好,那也无关紧要了。
人很难突破自己的认知限制,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总是想要证明自己就是对的。
恰如黑塞所说: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全世界。
我们的认知,就是那颗蛋,蛋壳虽然困住我们,却也保护了我们,是我们身上唯一坚硬的部分。
一直在讲认知,但实际上,认知不是书本上零散的知识。
一个人的认知,若不是基于对自己的认识,若不是基于对自我本性的尊重,那就是知识点堆积。
因此,当我们在谈认知的时候,很多时候,谈的都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
庄子总是在告诉我们,生活要顺应本性,要顺应自然。
然而,若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我们顺应的,可能就不是自己的本性,而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一些东西。
因此,人生最终极的认知,其实是对自己的认知。
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知道怎么靠近自己喜欢的。
如此,我们才能将人生安排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