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思域还能一年卖出24万台,几乎成了年轻人眼里的“信仰之车”。
四五年前,如果你走进本田4S店,说想买辆思域。
销售多半会笑着说:“没现车,加一万块,还得等。”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思域还能一年卖出24万台,几乎成了年轻人眼里的“信仰之车”。
可时间一晃到2025年,你再去看这辆车,往往就会发现,它突然跌落神坛。
因为懂车帝的数据显示:
2025年上半年。这款车只有26518的销量,最近6个月的月销量,甚至只有3000-4000辆左右了。
你以为是因为价格不给力造成的,但事实呢?
这还是大幅度降价的结果!
要是不降价,情况只会远比想象中凄惨。
拿2020年来说,该车型官方指导价为指导价是14.39万-16.69万元。
但真正想落地一台车,少说得掏到16万以上——
因为加价1万元几乎成了“潜规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它还能一年狂卖24万台。
可时间到了2025年,情况却完全反了。
新款思域的指导价已经压到12.99万起,很多地方还能给到3.5万、甚至4万元的优惠。
但销量呢?依旧冷清。
最近半年的数据,就像我们刚刚已经提到了——月销量基本都在3000-4000辆之间徘徊,最低的月份甚至只有2486辆了。
换句话说,没过几年,思域已经从“买不到的神车”,成为很多人“不想要的库存”了。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思域曾经赖以生存的那套逻辑——“运动外观 + 本田招牌发动机”——在今天几乎失效了。
说白了,在2020年,思域卖点很清晰:
一台1.5T涡轮增压发动机,配合外观的运动套件,15万左右就能买到一辆“既有面子又好开的车”。
而在当时,同级别对手,大多还在用自然吸气发动机,动力弱、油耗高,思域自然能脱颖而出。
再加上那几年里,新能源车还不给力——你想买这个级别的好车,就绕不开思域。
可时间到了2025年,同样的价格区间,已经被新能源车型全面“改写”。
比亚迪秦L DM-i,满油满电综合续航实测接近2000公里,日常通勤几乎不用加油;
银河L6零百加速进7秒,还自带大屏车机和全景360;
甚至小米SU7入门版,拉低到20万出头,就能给到纯电跑车的性能体验。
相比之下,思域依旧是那副老模样:
1.5T发动机没有进步,油耗优势被插混全面碾压,动力表现并不突出,更别提智能化几乎停留在“车机导航”的层面。
换句话说,思域引以为傲的“运动”和“本田发动机”,在今天不仅没有溢价,反而成了落后的象征。
曾经让它热卖的核心逻辑,如今彻底失效了。
另一方面,思域的标签也已经老化。
虽然在2016-2020年那波高光时刻,思域几乎就是“年轻、运动”的代名词。
随便翻开汽车论坛,帖子里满是“加装尾翼、直排声浪”的改装教程;
甚至在某些城市,车友们会专门聚集开“思域巡游”,那种场面成了不少80后的青春符号。
彼时“买思域=证明自己年轻”的认知根深蒂固。
可到了2025年,这个故事也彻底讲不动了。
新能源车的出现,直接夺走了叙事权:
以小米SU7为例,上市24小时订单突破8万台,社交媒体刷屏级讨论;
理想汽车靠大屏和家庭场景,成了奶爸首选;
比亚迪秦L DM-i的续航测试视频,各大网站播放量轻松破百万。
反观思域,相关话题早已掉出热榜——
抖音搜索下的“思域”,高频内容不是改装潮流,而是“二手车还能卖多少钱”。
说到底就是:这款车不再代表“潮流”了,反而成了一种“上一代年轻人”的情怀。
所以,思域的坠落不仅仅是销量问题,而是失去了最重要的武器——文化认同。
当年轻人不再把它当做符号,价格、配置再怎么补,都无济于事。
总的来看就是:
思域的跌落,不只是一个车型的故事。
它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汽车市场的巨变——从“发动机崇拜”到“智能化与电动化”,消费者在短短几年里完成了转身。
曾经让思域辉煌的逻辑,如今已毫无价值;
而今天被追捧的小米、比亚迪、特斯拉,未来也可能重蹈覆辙。
所以思域的消失,并不只是遗憾,而是提醒:
任何神车,都只是阶段性的答案,不是吗?
来源:乌鸦君的急救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