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荣邦乡芙蓉村:从“软弱涣散”到“百万强村” 党建聚力破茧成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20:21 1

摘要:芙蓉村位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荣邦乡,下辖四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635人。过去,这里曾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足,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工作力量不足。村内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只能守着几亩胶林勉强糊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8000元

芙蓉村位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荣邦乡,下辖四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635人。过去,这里曾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足,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工作力量不足。村内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只能守着几亩胶林勉强糊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8000元,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产业规划,村内资源闲置问题突出,村集体年收入更是徘徊在5万元以下,成为了“集体经济薄弱”的空壳村。

破局关键:党建引领,激发产业活力

荣邦乡党委将芙蓉村列为重点整顿对象,选派精干力量驻村指导,从产业破局,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领导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成带领“两委”班子立下“军令状”:“必须啃下硬骨头,让村民看到希望!”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统一思想,村“两委”成立“党员攻坚小组”,带头发展村集体经济。首当其冲的便是盘活闲置多年的养猪场。这座始建于2020年的养猪场,因环保设施未达标被叫停,闲置近2年。村“两委”在乡党委支持下,争取到专项资金380万元,对养猪场进行环保升级,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和智能化养殖设备。大胆创新提出“场区养猪+场顶发电”双驱模式:在引入生猪养殖专业化团队发展现代化万头养猪场的同时,与光伏企业合作,在养猪场屋顶建设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棚下养猪、棚顶发电”的立体化空间利用产业布局。

2024年,这一模式迎来丰收:光伏项目建成并网,收益超25万元,养猪场租金收益65万元,加上其他经营性收入,村集体经济首次突破100万元,较此前增长20倍。更令人振奋的是,养猪场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开发就业岗位近20个,月均工资在6000元以上,年发放工资超过200万元。榴眼头村村民王大姐感慨:“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里老人孩子。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踏实多了!”

“我们计划开发更多技术岗位,联合企业开展养殖技能培训,让村民从‘劳力工’升级为‘技术工’,实现稳定增收。”驻村第一书记谢发进说道。

多元发展:因地制宜,赋能多面产业

芙蓉村并未止步于单一产业。在巩固养猪场“龙头”地位的同时,推动党员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当先锋,鼓励党员学致富本领、上致富项目。发展当地热带特色农业,开辟第二增长极。依托当地气候优势,推广种植牛油果、山油茶等高附加值作物,荣邦乡农业服务中心和乡级电商联盟提供统一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目前,引导党员群众种植牛油果约1000株。每株牛油果每年预计可盈利0.3万元元至0.5万元不等,是真正惠民利民富民的“致富果”;山油茶种植已超95亩,采取“宽窄行”模式,既保护生态又提升土地利用率。

乡村蝶变:从“人心涣散”到“干劲十足”

产业兴,人心聚。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如今处处焕发活力。依托荣邦乡“哥侬中”基层治理模式,村党群服务中心成了村民议事、培训、文娱的“主阵地”,通过排水沟清淤、危房改造、污水处理等一系列组合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村干部作风的转变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在积极谋划特色种养产业发展过程中,盘活120亩闲置村集体土地,党员带头签字,村民积极响应,仅用一周便完成土地流转。

“盘活的不只是资产,更是人心!”村支书刘建成感慨。如今的芙蓉村,每月组织开展“民心倾听日”,村干部、工作队利用庭院、榕树下、“小广场”等场所与村民面对面拉家常、话发展;党员带头成立“产业志愿帮扶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干群齐心,让“等靠要”的旧风气彻底成为历史。

荣邦乡党委书记表示:“芙蓉村的蜕变证明,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产业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将推广其经验,带动更多村庄走出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从“软弱涣散”到“百万强村”,芙蓉村用实干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这里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村庄的逆袭,更是一曲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砥砺奋进的时代强音。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