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在银幕上惊艳众生,它的IP转化之路却选择以“纸质书”为锚点——这不是简单的影印复刻,而是一场围绕“情感沉淀”与“世界构建”的深度出版实验。
当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在银幕上惊艳众生,它的IP转化之路却选择以“纸质书”为锚点——这不是简单的影印复刻,而是一场围绕“情感沉淀”与“世界构建”的深度出版实验。
从艺术画集、贴纸图鉴到打工周历,从XR互动到山西文旅联名路线,团队以图书为起点,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年龄、多场景的IP生态网。
本期独家对话《浪浪山小妖怪》的IP商业化团队,揭秘:
为何在流量时代,他们仍坚持用纸张承载世界观?
如何通过一本书激活IP的长尾价值?
又是怎样让出版成为“奇谭宇宙”的基石?
张 靖
上影元(上海)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授权事业部总经理
Q
A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记者
张 靖
上影元
授权事业部总经理
Q
最初是怎样的契机,决定将《浪浪山小妖怪》的IP内容,以“图书”作为其衍生开发重要一环?在众多IP延续形式中,为何选择“出版图书”这条路径?你认为纸质书承载这个故事,有何不可替代的优势?
A
“图书出版”是团队在IP商业化启动初期就重点布局的板块,在这个领域我们关注的不仅是销量,更是 IP 资产的沉淀与拓展。
从内容本身来说,我们的IP可被挖掘的空间很大,在结合市场需求、消费品售卖和电影营销的复合性IP开发思路中,图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基于“IP风格特点不变”和“注重IP情感交互”的原则,我们希望通过纸质书将读者与IP的情感连接进一步深化,让读者能透过纸张的翻动、触感的温度,与角色建立更私密、持久的情感关系。无论是孩子、家庭还是成年读者,图书都提供了一个灵活且稳固的接触路径,帮助IP去多层次触达消费者。
此外,纸质出版在文化传承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更适合将《浪浪山小妖怪》搭载国风美学进行精准传播。例如,在与读客合作的官方绘本中就高度还原了电影画面,收录了 542 帧精美画面,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与电影镜头的光影空间感的完美融合。
从长远来看,出版权利结构的成熟,也能够为未来作品生命力延续及长效授权联名合作提供一定支持,形成可持续反馈机制。
Q
“草根取经团”的故事是否会继续?团队是否有计划将其拓展为系列图书出版?未来是否有出版相关系列漫画、开发游戏或实景娱乐等跨媒介计划?
A
对于IP的商业化,团队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大电影是起点,未来也计划开展全方位内容生态的构建。
在内容延展方面,团队正在积极推进二创漫画的创作并在新媒体平台持续更新,逐步丰富IP的故事线和人物设定,延长受众的参与周期。也期待等这部分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后,以图书形式让其与更多用户见面。
在游戏领域,我们已与梦幻西游、赛尔号、月圆之夜达成合作,通过联动形式,拓展IP在游戏领域的影响力,激活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体验,也期待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浪浪山小妖怪》的原生游戏。
在实景娱乐方面,我们不仅已经在全国启动了多场主题快闪、美陈、展览等,XR沉浸空间也在加速落地,此外,还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了“浪浪山小妖怪山西游记”跨界联动合作。该合作结合《浪浪山小妖怪》电影中的十大山西取景地,推出晋北、晋南两条主题文旅线路,通过沉浸式内容体验与互动设计,为游客提供融合电影叙事的文旅新路径。
长远来看,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不同业态的合作,构建“奇谭IP宇宙”的繁荣生态,让IP 在多个场景中被不断放大与延展。
Q
图书的文本、插画、装帧设计是如何协同规划的?如何通过视觉和触觉(如纸张选择、工艺设计)为“浪浪山”的世界观和“小妖怪”的气质加分?《浪浪山小妖怪》的图书出版是什么样的开发与运营模式?为何选择该模式?
A
本次《浪浪山小妖怪》合作的图书公司及出版社在装帧工艺、产品质感体现上都非常有经验。
我们与出版团队在提供扎实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对每个图文分镜编排都进行了反复打磨,产品细节都历经多轮审校与监修,从而保证消费者拿到手上的是一份拥有温度和情感的产品。从开发初期便嵌入电影世界中构建的叙事与美学,确保插图、文本和设计与电影保持高度一致、风格统一,围绕电影本身进行系统完整的呈现。
Q
你认为《浪浪山小妖怪》出版物核心读者画像是怎样的?是原有的网络粉丝,还是更广泛的泛读者群?在营销推广上,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了哪些差异化策略?与传统童书或成人绘本相比,你认为《浪浪山小妖怪》在图书产品形态上做了哪些创新?例如,是否考虑了互动性、多媒体融合(如AR)或收藏价值?
A
作为一部合家欢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受众覆盖各个年龄层,我们开发了艺术画集、绘本、设定集、贴纸图鉴书等多个品类的图书,在为原有的粉丝群体提供认同与延展的同时,也吸引了欣赏国风美学的成年读者,以及家庭亲子群体,形成全年龄段的多层级布局。
在产品形态上,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图书的使用场景。例如,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的电影艺术画集,采用了精装大开本的设计,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与收藏仪式感,读者在翻阅中便能感受到情节与美术的双重张力。也与天地出版社开发了更具互动体验性的贴纸图鉴书,以及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的“小妖怪的打工周历”,可以陪伴每位打工人的工作生活。
打工周历
在深耕实体出版的同时,我们也积极拥抱数字科技的创新应用。《浪浪山小妖怪》已成功开发了XR项目,力图构建从影院观影到虚拟空间参与的故事生态。未来也期待能在图书产品线上引入诸如AR等相关的科技元素,做更多创新的尝试,让读者在阅读时更生动地体验故事内容。
Q
《浪浪山小妖怪》目前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IP宇宙的潜力。团队是否有意识地通过图书来搭建和完善这个世界的基础设定、角色关系和核心矛盾?
A
我们认为,一个成熟的IP生态不应止步于单向的内容输出,更应致力于打造可被用户深度体验的叙事空间。用户不能只是被动的观众,而应该是主动的“探索者”和“游客”。而图书,正是我们递给他们的第一张探索地图。
首先,通过阅读图书,观众可以了解很多在观看电影时不一定关注到细节和信息,比如详细的角色设定、场景分布等,我们希望通过图书这种注重深度和完整性的媒介,尽可能清晰地去呈现浪浪山的世界观、角色之间的关系网络,对电影中的设定及细节进行完整系统的体现。
此外,还希望通过图书为读者营造一种对动画“可探索”的体验。在设定集的图书编排处理中,我们也会补充一些未披露的线稿,将动画制作这个过程展现出来。通过一些镜头的剖析去邀请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激发用户对动画制作本身探索欲。
北京首映礼现场
Q
在潜在的合作方选择上(如出版社、动画制作公司、游戏开发商、品牌方),最看重合作伙伴的哪些特质?如何确保在不同形式的转化中,IP的核心精神不被稀释?目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推出了“浪浪山小妖怪2026日历”的文创,后续是否还会继续开发其他文创?
A
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我们主要会从品牌声量、产品开发与设计能力、渠道覆盖及营销执行力这四个维度进行清晰而系统的全方位评估。
我们希望合作关系还是建立在双方对中国的文化底蕴有热爱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创新让IP与时代接轨,和年轻人对话。我们也会在初期的方案沟通环节传达这一价值导向,确保与合作方在理念上保持一致。
未来上影元将继续重点布局文创品、玩具等行业。在开品方面深入研究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特点,在保持IP核心调性的同时,针对各品类特性进行差异化设计,特别是产品的互动性和情感价值方面,从而使产品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语境。
授权展现场
Q
在围绕电影的各类IP衍生品策划初期,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传承(如水墨美学)与当代消费需求?
A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深耕中国艺术风格和美学表达,片中蕴含大量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画面与元素,为不同种类的衍生品开发都提供了丰富的结合点。
为了让衍生品能够更好地契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团队深入分析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动画电影及电影衍生品的目标受众群体,包括年龄分布、消费习惯、兴趣偏好等,对市场上同类影视IP衍生品的销售情况、热门品类、设计风格等进行调研,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自身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无论是图书、文创产品、线下实景体验还是其他业态,我们都希望做到电影内容与消费需求的有机融合。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原创内容表达,从电影的剧情场景、角色性格、经典台词、角色标志性表情形象等,挖掘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内容,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进行设计,让衍生品从传统影视内容的“附属品”,升级成为本身也成为讲述故事、传递情感的载体。
授权展现场
Q
抛开所有商业回报,你最希望“浪浪山小妖怪”这个IP最终为它的观众/读者留下什么?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文化符号?能否透露下“浪浪山小妖怪”下一步的IP转化计划是什么?
A
影片与观众的深层共鸣,根植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基因。我们希望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用视觉符号搭建文化认同,用听觉符号完成传统再造,让IP成为具有时代生命力的文化标识,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中国动画学派”的美学传承中来。
接下来,我们重点布局《中国奇谭》第二季,在好的内容基础之上,进一步挖掘角色与用户、消费者在文化、情感上的共鸣着手商业化开发。
初审:张佳璇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郑甜
排版|弦 子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
来源:好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