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最好时代风尚 建设文明首善之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18:17 1

摘要: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肩负着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

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肩负着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的光荣使命。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首都文明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任务,不断壮大主流价值、创新文明创建、滋养文明新风,努力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首都社会风气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首都文明办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培育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建设道德风尚首善之区”的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有力弘扬,社会风气积极向上。

筑牢社会风气建设思想基础,主流价值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义。首都文明办始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凝聚起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能。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在全社会营造明大德、严私德、守公德的浓厚氛围。深化“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实施“‘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挖掘宣传好人好事,营造崇德向善良好风尚,连续12年开展“北京榜样”主题活动,持续发现宣传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组建礼遇榜样联盟,市民群众举荐的身边榜样累计达48万余人,带动形成了“最美警察”“扶贫之星”等24个榜样子品牌。全市先后有6人当选时代楷模,22人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60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坚持以文培元、以文开智,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展“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最美读书声”“新时代好少年”选树宣传活动等。近年来,全市先后有8人荣获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18人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

优化社会风气建设环境秩序,文明创建不断提质创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务实之举。首都文明办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紧紧抓住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这个龙头,一体推动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水平提升,加快推进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坚持高位推进。通过《关于深化文明城区创建的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一揽子政策,压实创建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创城+热线+网格”联动机制,将文明城区创建与接诉即办、网格化管理相对接。常规化实施实地探访、问卷调研与资料自审,构建“日巡访、周查馈、月评报”的工作机制。开展“创建走基层”活动,对16个区进行全覆盖调研培训指导。靶向整治顽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聚焦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点位,开展系列专项整治行动。

夯实社会风气建设基层阵地,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巩固提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宣传思想工作盘活基层、打基础的重要举措。首都文明办注重顶层设计,坚持城区、郊区一体化推进,不断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持续推动市级资源下沉基层,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北京样本”。夯实基层阵地。着力构建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组织体系,在全市建立了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街(乡镇)一级362个实践所、社区(村)一级7072个实践站,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全覆盖。传播创新理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宣讲,组织全市6300多支百姓宣讲队伍,深入田间地头、胡同小院、乡村林场等不同场景,打造“大运河林下讲习所”“科技小院讲习所”等特色宣讲阵地和“新时代学习路”“马院进社区”等一批理论传播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情服务群众。统筹整合23家市级部门资源,成立11支专业志愿服务总队,通过“点单派单”等方式,面向基层所、站提供各项专业技能服务。设立每月“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精心策划开展“'京’彩新时代 文明在行动”“旧书新知”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推出“一米阳光”精细服务、“情暖夕阳 空巢有爱”等1万多个志愿服务项目。

丰富社会风气建设文明要素,明礼守规文明风尚异彩纷呈。弘扬文明之风,就是要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让每个人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首都文明办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为契机,将培育市民文明行为作为工作重点,持续开展环境、秩序、旅游、观赏、网络等文明引导行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打造公共文明活动品牌。通过打造“V蓝北京”环保品牌,推出“光盘行动”等,着力培育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接地气、聚人气的活动品牌。构筑正气充盈的网络空间。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主题活动,净化网络环境。首都文明网、文明北京”新媒体平台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文明北京”微信、微博账号双双获评中国文明网新媒体典型案例,“为榜样点赞”品牌获评全国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开展常态化文明引导。一支9000余人的常态化、专业化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市2000多个公交地铁站台、500个路口、100多家公园。2024年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90.80分,市民文明素质保持连续提升态势。创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75.1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7.5万个。

准确把握首都社会风气建设的形势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精神文明战线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走新,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注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伟力。新征程上,加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首善之区,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新的使命要求,要进一步增强做好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为首都社会风气建设作出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原则方法、实践路径等,具有很强的思想引领性、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为全面深化精神文明建设、营造首都良好社会风气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面深化改革,为首都社会风气建设指明了发展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具体安排,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改进创新划出了重点。市委要求,要大力培育良好社会风气,推动形成全社会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为全力推动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首善之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为首都社会风气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市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宣传宣讲,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轴线成功申遗,增加、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首都社会风气建设创造了良好文化条件。

市民群众广泛参与,为首都社会风气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全市百万志愿者踊跃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使城市更加温暖。各行各业不断涌现的榜样模范人物,汇聚道德暖流。近万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形成的“柠檬黄”常年在各类公共场所开展文明引导,彰显城市文明底色。广大市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支持,为首都社会风气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打造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首善之区,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在看到机遇和优势的同时,还要瞄准矛盾和问题,要在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攻坚克难中,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为重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着力解决好持续提升文明创建群众满意度问题,以优化城市环境秩序为重点,探索形成更高水平的常态化文明创建机制。着力解决好推动更多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的问题,以提高服务群众水平为重点激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效能。着力解决好引领互联网文明风尚的问题,以构筑正气充盈的网络空间为重点,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上拿出更多务实举措。

推进道德风尚首善之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坚持融会贯通,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建设社会好风气,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丰润道德滋养。

不断完善好人好事挖掘宣传激励机制。深化“北京榜样”选树宣传,发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讲好榜样感人故事,弘扬模范崇高精神,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要拓宽好人好事发现渠道,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荐平台。持续拓展“北京榜样”品牌矩阵,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丰富激励举措,不断扩大礼遇联盟“朋友圈”,持续推出礼遇新举措,加大榜样人物关怀帮扶力度。

努力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紧紧抓住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这个龙头,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群众满意这个根本标准。推进创城工作与接诉即办、基层治理、城市更新有机融合,将城市精细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贯通起来,实现提质升级。用好调度、常态评估、培训交流等工作机制,坚持“创城+热线+网格”联动,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巩固常态长效创建格局。坚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整治堆物堆料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优美生活环境和良好城市秩序。一体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充分运用信息化大数据赋能文明创建,推动创建工作“可感可及”,评估工作“无感无扰”。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的百姓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润物无声中滋润群众心田。探索推动各级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的工作机制,加大各类资源统筹整合力度,推动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真情服务群众,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开展,摸准群众需求,着力解决好市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提升群众获得感。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活动落实,努力使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实用性强的为民服务阵地,努力打造市民群众身边的精神加油站。

积极推动公共文明建设融入首都城市治理。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实施为抓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努力让文明行为成为首都市民群众的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巩固“路口礼让”文明风尚,加强部门联合检查惩戒。组织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拓展常态化文明引导。重视网络文明建设,以“京·彩”北京文化网络传播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网络文明产品供给。加强文明健康理念网络传播、先进典型网络推介、文明创建活动网络延伸,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作者简介]

滕盛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