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吃亏学”:真实案例揭示普通人的生存密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9:00 1

摘要:你有没有被蛮不讲理的人堵着挑衅,心里纠结“跟他硬刚怕惹麻烦,认怂又咽不下气”的时候?

前言

你有没有过这种纠结:

被同事抢功劳,想翻脸又怕穿小鞋;

被邻居占了点便宜,想计较又怕伤和气;

甚至被蛮不讲理的人挑衅,都要在“硬刚”和“认怂”之间反复拉扯?

其实翻开二十四史,老祖宗早把“答案”写在了故事里:

秦朝韩信被屠夫逼钻胯下,没翻脸反而后来封对方当官;

唐朝郭子仪祖坟被挖,不追责反而说是“上天报应”;

明朝徐阶被严嵩压了十四年,没硬刚却最后扳倒权奸。

这些正史里的人,不是真“怂”,是懂“稳比赢一时重要”。

今天咱就看一看他们的“怂”,藏着哪些咱普通人能抄的生存智慧。

韩信

一、韩信:被骂“胆小鬼”也不翻脸,是避开烂事的清醒

你有没有被蛮不讲理的人堵着挑衅,心里纠结“跟他硬刚怕惹麻烦,认怂又咽不下气”的时候?

秦朝末年的淮阴街头,韩信就遇到了一模一样的事。

当时韩信还是个穷小子,《史记》说他“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只能靠在河边钓鱼充饥,偶尔靠漂母给口饭吃。

那天他背着剑路过巷口,被当地屠夫堵了个正着,屠夫叉着腰晃着刀:“你要么拿剑刺我,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都跟着起哄:“别怂!刺他啊!”

韩信盯着屠夫看了许久。

《史记》用“孰视之”三个字写他的犹豫,换作任何血气方刚的人,被当众羞辱到这份上,都想抄起剑拼了。

可韩信没这么做,他慢慢弯下腰,“俛出胯下,蒲伏”,就这么从屠夫的腿下爬了过去。

满街的人都笑他“胆小鬼”“没种”,韩信却像没听见一样,拍了拍身上的土,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来天下大乱,韩信先投项羽,后奔刘邦,凭着“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的谋略成了“汉初三杰”,帮刘邦打下半壁江山,封了楚王。

他回淮阴时,当年那屠夫吓得魂飞魄散,没想到韩信不仅没报复,还封他做“中尉”——管地方治安的官。

有人问韩信:“当年他那样羞辱您,为啥还重用他?”

韩信的回答写进《史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意思是,杀了他我就得偿命,哪有今天的成就?

跟烂人争一时输赢,赢了是“赚了面子亏了人生”,输了是“赔了自己毁了未来”——这“怂”,是拎得清。

郭子仪

二、郭子仪:祖坟被挖也不追责,是留余地的智慧

韩信的“怂”,是避开“烂事”;

而唐朝郭子仪的“怂”,是避开“亡国的大事”。

他连祖坟被挖,都没翻脸。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旧唐书》说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当时手握重兵,连皇帝都要让他三分。

可宦官鱼朝恩嫉妒他的兵权,故意派人挖了他的祖坟。

《旧唐书》明确写着“鱼朝恩遣人盗子仪父墓,发于未葬”,就是想激怒郭子仪,让他提兵闹事,好告他“拥兵作乱”。

当时郭子仪正在前线打仗,听说消息后气得浑身发抖,手下将领都劝他:“将军,咱回京城找鱼朝恩算账!大不了反了!”

可郭子仪压下怒火,对将领们说:“我带兵这么多年杀了太多人,这是上天报应,跟旁人无关。”

等他回京城,第一件事就是见唐代宗,一进门就跪下请罪:“臣治军无方,杀戮过多,才遭此天谴,陛下千万别怪其他人。”

唐代宗本来还怕他闹事,见他这么说,赶紧扶起他:“家国不幸,乃至于此,这是朕的过错。”

鱼朝恩听说后又惊又愧,主动上门道歉。

郭子仪不仅没计较,还摆酒招待:“都是为了国家,过去的事别提了。”

后来鱼朝恩被皇帝猜忌要处死,郭子仪还替他求情。

郭子仪活到八十五岁,是唐朝活得最久最稳的名将。

《旧唐书》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把人逼到绝境的人,自己也容易掉坑里;

给别人留余地的人,最后都给自己留了退路。

这“怂”,不是怕,是保国家也保自己的智慧。

吕蒙正寒窑赋

三、吕蒙正:被骂“穷酸”也不还嘴,是不记仇的稳

郭子仪的“怂”,是“大事能忍”;

到了宋朝吕蒙正这里,“怂”变成了“小事不较劲”。

被人当众骂“穷酸”,他连反驳都没反驳。

吕蒙正是太平兴国二年的状元,刚当官第一次进朝堂,就听见有人在背后指着他骂:“这穷酸秀才没背景没靠山,凭啥刚当官就有好差事?”

《宋史》说他“质厚宽简”,同事们气得要去找骂的人算账,吕蒙正却拦住:“不用找。我要是知道他是谁,以后见了肯定记恨,万一哪天掌权报复,反而惹祸。不知道,我心里倒踏实。”

后来吕蒙正当了宰相,当年骂他的人因犯错被降职,怕他报复,天天提心吊胆。

可吕蒙正不仅没找他麻烦,还在宋太宗面前替他说话:“这人有才干,降职太可惜,给个机会吧。”

宋太宗问:“你就不怕他再骂你?”吕蒙正说:“我当官是为国家,不是报私仇。”

吕蒙正当了三任宰相,活到六十八岁善终。

他在《寒窑赋》里写“贫贱不可自欺”,其实“不欺”里也藏着理:

跟小事较劲,耗的是自己的精力;

跟烂人记仇,堵的是自己的路。

这“怂”,是把劲用在该用的地方,最后活得比谁都稳。

四、徐阶:被压十四年也不硬刚,是活下来的本钱

吕蒙正“不记仇”是小事稳;

明朝徐阶的“怂”,是在刀光剑影的朝堂里“活下来”。

他被严嵩压了十四年,连儿子被抓都没敢翻脸。

徐阶是正德十六年的探花,《明史》说他“性颖敏,有权略”,但年轻时的他一点不“怂”。

当时内阁首辅张璁要改孔子封号,满朝不敢说话,徐阶跳出来反对,结果被贬到延平府。

那地方山高路远多山贼,他天天带衙役剿匪,差点被砍伤胳膊。

后来他坐在山头上想通了:跟大领导硬刚,赢了理却丢了官,连自己都保不住,还怎么做事?

调回京城时,正好严嵩当权。

严嵩是嘉靖朝的“铁帽子王”,跟他硬刚的杨继盛、沈炼都没好下场。

徐阶开始“谨事嵩”,《明通鉴》说他“密结帝左右,阴伺嵩隙”。

表面认严嵩做“老师”,过生日亲自上门祝寿,严世蕃刁难他也不计较。

有次徐阶的儿子徐璠得罪严嵩干儿子,被抓进诏狱。

徐阶没辩解,反而“免冠待罪于朝”,在皇帝面前把责任全揽了:“犬子无知,都是臣教不严。”

家里人骂他“怂”,他却知道,这一“怂”保住了全家的命。

就这么忍了十四年,到嘉靖四十一年,徐阶抓住严世蕃“通倭贪赃”的把柄,联合御史邹应龙扳倒严家。

《明史》写“嵩父子既败,阶遂为首辅”,满朝才懂:他不是怂,是在等机会。

后来有人问徐阶:“忍了十四年不窝囊吗?”

他笑了:“窝囊?早硬刚我坟头草都三尺高了。普通人活世上,先得活下来,才能谈别的——这‘怂’,是活下来的本钱。”

五、乔致庸:少赚三万两也让利,是赚人心的生意经

徐阶的“怂”是朝堂生存术;清朝乔致庸的“怂”,是生意场上的智慧。

别人趁旱灾压价赚黑心钱,他反而按原价收茶,还给茶农补钱。

咸丰年间福建闹旱灾,据《晋商史料汇编》说“茶树枯死过半,茶价骤涨十倍”,不少茶商把收购价压到原来的三成,茶农哭着说“不卖饿死,卖了也活不成”。

乔致庸刚到福建收茶,掌柜劝他:“咱也压价,这趟能多赚三万两!”

乔致庸却摇头:“茶农活不下去,明年谁给咱种茶?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

第二天他贴告示:“按原价收茶,灾户额外给赈银。”

《晋商史料全览》说“茶农皆感其德”,周边茶农都提着茶叶来投奔他,甚至把最好的“明前茶”留给他。

掌柜的心疼钱,乔致庸却不慌:“你等着,明年就知道了。”

果然第二年茶价暴跌,茶农们只把好茶卖给乔致庸,他以低价收了大批优质茶,抢占了北方市场,“复字号”成了百年老字号。

乔致庸后来对子孙说:“做生意别只算眼前账。”

其实这也是普通人的理:你让出去的利,早晚会变成“别人帮你的力”——人心换人心,才是最稳的“生意经”。

曾国藩

六、曾国藩:从“硬刚跳江”到“让利合群”,是普通人的成长

乔致庸的“怂”是生意智慧;

曾国藩的“怂”,是从“硬刚吃亏”里悟出来的成长。

他早年跟地方官闹僵,差点跳江,后来改了性子,反而成了“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刚办湘军时,觉得江西地方官“克扣军饷”,动不动写奏折骂人家“不作为”。

地方官联合起来排挤他:军饷被扣,粮草送不来,打了胜仗功劳还被抢。

咸丰帝信了地方官的话,把他晾在一边,曾国藩躲在帐篷里哭,甚至想跳江。

咸丰七年他回老家守孝,反思半年,在《曾国藩家书》里写:“昔年自负本领甚大,每见得人家不是。今岁以来,不无小悟。”

他终于懂了:普通人想做事,不是靠硬刚,是靠合群——跟所有人闹僵,再有本事也没人帮。

再出山时,曾国藩变“怂”了:

地方官来拜访,他亲自迎接;

军饷不够,他说“是我没本事添麻烦了”;

打了胜仗,把功劳全让给地方官。

地方官慢慢开始帮他,湘军越来越壮大,最后平定了太平天国。

曾国藩后来写信给弟弟:“打脱牙和血吞。”

这不是忍气吞声,是“怂”后的成长。

年轻时觉得硬刚是勇敢,后来才懂:低头不是懦弱,让利不是吃亏,把劲用在该用的地方,才是普通人最实在的活法。

结尾

从秦朝韩信到清朝曾国藩,这6个正史故事其实说的是同一个理:老祖宗的“怂”,从来不是认怂,是藏锋;不是懦弱,是清醒。

韩信的“怂”是避开烂事,郭子仪的“怂”是留余地,吕蒙正的“怂”是不记仇,徐阶的“怂”是活下来,乔致庸的“怂”是赚人心,曾国藩的“怂”是会成长。

他们都懂,普通人要的不是“赢一时”,是“活得稳”。

咱过日子也一样,不用做横冲直撞的莽夫,也不用做忍气吞声的软蛋。

遇事先问自己:“这事儿值得我赌上心情、时间、人脉吗?”

不值得,就“怂”;值得,就拼。

记住:你今日让的一步,或许就是明日的退路;

你此刻吃的小亏,可能就是日后的靠山。

稳比赢一时重要,留余地比堵死路聪明。

这才是老祖宗留给咱最实在的生存智慧。

互动话题:你最近有没有“认怂”的时刻?是为了守住什么?评论区聊聊~

金句传播

1. 老祖宗的“怂”,不是认怂,是藏锋;不是懦弱,是清醒。

2. 跟烂人争输赢,赢了是“赚了面子亏了人生”,输了是“赔了自己毁了未来”。

3. 把人逼到绝境的人,自己也容易掉坑里;给别人留余地的人,最后都给自己留了退路。

4. 你让出去的利,早晚会变成“别人帮你的力”——人心换人心,才是最稳的活法。

5. 你今日让的一步,或许就是明日的退路;你此刻吃的小亏,可能就是日后的靠山。​​​​​​​​​​

参考文献

1.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司马迁撰)

2. 《旧唐书·郭子仪传》(后晋·刘昫等撰)

3. 《宋史·吕蒙正传》(元·脱脱等撰)

4. 《明史·徐阶传》(清·张廷玉等撰)

5. 《明通鉴》卷六十七(清·夏燮撰)

6. 《嘉靖以来首辅传》(明·王世贞撰)

7. 《晋商史料汇编》(张正明主编)

8. 《晋商史料全览·家族人物卷》(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编)

9. 《曾国藩家书》(清·曾国藩著,岳麓书社2011年版)

来源:三湘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