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安碑林区的古玩一条街上,每天都是人头攒动。那一个个古色古香的摊位上,摆放着的青铜器、瓷器、字画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吸引着众多收藏爱好者的目光。
在西安碑林区的古玩一条街上,每天都是人头攒动。那一个个古色古香的摊位上,摆放着的青铜器、瓷器、字画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吸引着众多收藏爱好者的目光。
年轻的李阳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个刚踏入古玩界不久的新手,怀揣着对古玩的热爱和一丝想要一夜暴富的梦想。这天,他在古玩街上闲逛,突然被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穿着破旧的“农民工”模样的人吸引住了。那人鬼鬼祟祟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包裹,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尊造型精美的“唐代三彩马”。
“兄弟,我在工地挖土机下挖出来的,这东西我也不懂,怕被老板发现,你要是想要,给个友情价就行。”那“农民工”低声说道。李阳心中一动,他知道唐代三彩马价值不菲,如果是真品,那可就赚大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5万元成交,这几乎是李阳的全部积蓄。
李阳满心欢喜地带着他的“宝贝”来到陕西省文物鉴定中心。当鉴定结果出来时,他犹如遭受晴天霹雳,这个所谓的“唐代三彩马”竟然是现代注浆工艺制作的仿品,成本不足千元。李阳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怎么就这么轻易地上当了呢?
与此同时,古玩街的另一边,一对老年夫妇也正陷入绝望之中。他们用儿女从海外汇来的养老钱,购买了一件“宋代官窑瓷器”。他们深信不疑这是真品,因为卖家说得头头是道,还拿出了所谓的“鉴定证书”。当得知这也是赝品时,老夫妇难以接受,甚至觉得是鉴定专家故意弄错。
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黑暗的骗局网络。在这个古玩江湖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骗术。
像李阳遇到的这种“乔扮农民或盗贼”的骗术只是其中之一。那些所谓的“农民工”或者“盗墓者”,很多都是职业演员。他们编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悲情故事”,营造出“捡漏”的假象,让藏家们在贪婪和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一步步走进陷阱。
还有一种“雇托行骗”的“套路拍”骗局也在暗中盛行。有一家看似正规的拍卖公司,吸引了不少藏家。藏家赵强就是其中一位。他带着自己花200元购得的铜摆件来到这家公司。公司里的“专家”和“收藏家”都是托儿,他们把这个铜摆件鉴定为“商周青铜器”,估价50万元,还承诺“包拍100万元”。赵强被这个巨大的利益冲昏了头脑,交纳了数万元的“鉴定费”和“上拍费”。然而,之后所谓的“香港拍卖会”就像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了消息。赵强不仅损失了那数万元的费用,连自己的铜摆件也难以追回。
而在一些古玩店里,还存在着“留珠卖犊”的骗术。曾经有一位收藏者在一家店里看到展柜里有件“西周青铜爵”,标价仅1万元,非常心动。可当他想要购买时,店家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最后硬是让他买下旁边的“战国玉璧”,说“成套更值钱”。结果,那“西周青铜爵”可能是真品作为诱饵,而那“战国玉璧”却是赝品。
更有甚者,直接用假货冒充真品。不法商家利用高科技伪造古玩,那些伪造的青铜器有着逼真的“做旧包浆”,瓷器也有着看似自然的“开片纹路”,甚至有些结合了现代化学材料与古代工艺,连碳14检测都难以分辨。
部分商家还通过网络引流与“杀熟”陷阱来骗人。他们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古玩捡漏”内容,吸引外地藏家到西安“实地考察”。藏家到店后,就会被以“会员费”“茶水费”等名目施压。而且他们对熟客使用更高的价格,让受害者陷入“越买越亏”的恶性循环。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国柱对此深感痛心,他指出普通藏家屡屡中招,是因为存在“一夜暴富”“面子工程”“盲目信任”这三重致命心态。很多人像李阳一样,将古玩视为“金融投资”,幻想一夜之间发大财;有些人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盲目购买所谓的“名品”;还有些人对“专家”“拍卖行”“鉴定证书”缺乏甄别能力,轻易相信那些虚假的信息。
不过,也不是毫无办法应对这些骗局。专家们提出了自救指南。首先要学习为先,拒绝冲动。像那些研读《中国陶瓷史》《青铜器鉴赏》等专业书籍,参加正规机构鉴定课程的藏家,就不容易被轻易欺骗。其次要选择正规渠道,优先选择像北京保利、上海嘉禾这样有资质的拍卖行或者官方认证的交易平台。再者要警惕“套路拍”陷阱,正规拍卖行不会有那些不合理的承诺。同时要善用科技手段,对高价藏品进行科学检测或者验证流转记录。最后要量力而行,拒绝借贷,把古玩收藏当成爱好而不是赌博。
西安古玩市场本应是承载千年文明余韵的地方,如今却被这些骗局笼罩。只有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平台完善信用体系,藏家提升鉴别能力,才能让古玩市场回归它的文化本质,让那些热爱古玩的人不再被欺骗,真正地传承和欣赏古玩背后的文化价值。
来源:时尚锦绣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