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科发展的浪潮中,麻醉学正积极拥抱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正因有众多优秀青年精英不断加入,麻醉学科的未来必将更加广阔,麻醉医生的专业价值也必将得到更充分的认可与体现!”
“在学科发展的浪潮中,麻醉学正积极拥抱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正因有众多优秀青年精英不断加入,麻醉学科的未来必将更加广阔,麻醉医生的专业价值也必将得到更充分的认可与体现!”
由麻醉医学专栏编委会指导、《医师报》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公益支持的第三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大区交流会・华北站在热烈交流氛围中落下帷幕。现场既有手术麻醉难题破解方案的深度研讨,也有科研创新成果的生动分享,更有基层公益故事的温情传递——17位麻醉菁英围绕“安全、创新、管理、公益”四大维度,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学术交流活动。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姚兰教授表示,《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已成功举办至第三届,能够见证一批又一批优秀麻醉新星的成长与涌现,深感欣慰。
大会由《医师报》社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韩非教授、天津市环湖医院陈君教授共同主持,于泳浩、王坤等5位麻醉学科专家组成专家团全程护航,从技术细节到学科发展,为菁英们的实践成果提供专业点评与指导。
Part1:质量第一,安全麻醉
经过层层考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刘鹏飞与大庆市人民医院魏子淞脱颖而出。前者通过改良胃镜面罩、构建低血压预测模型破解肥胖患者麻醉难题,后者创新双腔支气管导管塑形法优化胸科插管操作,以扎实成果为麻醉安全注入新力量。
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类
——入围名单
经过层层考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刘鹏飞与大庆市人民医院魏子淞脱颖而出。前者通过改良胃镜面罩,开展腹腔内雾化镇痛、优化腹腔内雾化镇痛装置,构建低血压预测模型、寻找代谢综合征群体肌松耐药靶点,四联止吐方案实施等为肥胖群体麻醉安全管理提供新的研究依据与思路。后者创新双腔支气管导管塑形法优化胸科插管操作,以扎实成果为麻醉安全注入新力量。
刘鹏飞团队以肥胖患者临床管理为重点,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从通气安全、术中管理及术后康复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阐述。肥胖人群面罩通气是维持呼吸安全的关键步骤,但传统胃镜面罩存在一定局限性。该团队实施创新性改进:鼻部面罩采用穹隆状结构,可容纳鼻咽通气导管,增加鼻腔氧气储备;面罩中部孔洞改用硬质材料,降低胃镜插入摩擦阻力;“帽子”部分引入锁边设计,出现低氧血症时无需取出胃镜即可实现密闭通气,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术中管理方面,团队聚焦于肥胖患者麻醉中常见的低血压及肌松药物应用难题。肥胖患者因长期鼾症和低氧血症表现为高动力循环状态,但有效循环血量实际不足,加之麻醉药物用量较大,易发生低血压。团队据此构建了术中低血压预测模型,识别并验证了多项危险因素。同时针对部分患者肌松药物不敏感现象,通过基础研究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异质化角度初步揭示肌松耐药可能机制。
术后阶段,团队关注肥胖患者腔镜手术后常见的内脏痛,提出腹腔内雾化镇痛方案,减少静脉药物使用,并对雾化装置进行改进,推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此外,针对术后恶心呕吐,团队采用中西医结合策略,将常规止吐药物与穴位刺激相结合,为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供更多可能。
在胸科手术中,两肺隔离与单肺通气是常用操作,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肺部隔离技术之一。
基于临床实践中传统塑形支气管导管插管存在的问题,魏子淞提出了改良的反向塑形法,对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了改良塑形,核心目标是让导管更易通过声门,避免损伤声门下气管黏膜、减少副损伤。
“该改良方法的关键在于,插管过程中无需左右旋转导管,大幅简化了操作步骤,降低了因旋转导致的黏膜损伤风险。”魏子淞还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出两点重要注意事项:一是塑形时机,插管前进行塑形效果最佳,能更好地保持塑形曲度,确保导管在插管时符合气管走向;二是送管时机,需在拔出管芯后的瞬间立即向前推进导管,借助导管回弹的自然趋势,提升插管的顺畅度。
魏子淞表示,在后续的临床应用中,将不断完善双腔气管插管反向塑形法的操作细节,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并积极推动该方法的临床推广,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改良技术,减少术后咽喉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Part2:麻醉前沿,技术创新篇
在麻醉科研创新领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凯元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袁圆凭借扎实成果脱颖而出。王凯元深耕肿瘤与麻醉领域多年,以16篇高质量论文揭示关键机制,主持3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推动成果转化,还带领团队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袁圆聚焦脓毒症巨噬细胞免疫抑制机制,8篇SCI论文构建系统研究体系,从基础探索到临床转化持续发力,为麻醉科研突破注入强劲动能。
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
——入围名单
近年来,王凯元一直专注深耕肿瘤与麻醉领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6篇,实现了成果质量与数量的双优。近期,他聚焦癌痛的神经免疫机制及创新治疗研究,先后揭示多项关键科学发现并锁定治疗靶点;系统阐释阿片类药物与免疫治疗的互作机制及临床启示;同时创新性解析外周神经与肿瘤微环境互作的新范式。
在科研转化方面,王凯元主持3项国家发明专利,作为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成功推进两项关键转化:主导开发肿瘤特异性靶点CGRP受体拮抗剂,研发肿瘤免疫治疗患者精准镇痛策略并推动临床应用,其中后者助力其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成功实现科研与临床的有效衔接。
作为省部级人才及全国重点实验室PI,王凯元带领13人研究团队开展创新研究。近两年受邀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进行20余次主旨报告,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未来,他将继续围绕“从肿瘤微生物及糖基化修饰角度探索骨癌痛新机制及创新治疗”“临床阐明新辅助免疫治疗对围术期脏器风险的影响”“解析脊髓调控在胰腺癌微环境重塑中的作用机制”三大方向持续攻关,为肿瘤麻醉领域的发展持续赋能。
长期以来,袁圆的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脓毒症巨噬细胞免疫抑制机制”,围绕脓毒症患者免疫抑制的病理生理特征,深入探索其内在分子机制。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引发的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高达 20%以上,严重危害公共健康。”袁圆对脓毒症的研究始于2016年,彼时她发表综述《感染性休克复苏液体的选择和指导液体治疗的监测指标》,系统总结了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治疗的目标、方法及监测手段。这篇综述不仅让她初次深入接触脓毒症领域,更让她深刻认识到该疾病的严峻性,也由此坚定了她开展更深入机制研究的决心。
截至目前,袁圆已发表的8篇SCI论文均围绕脓毒症免疫炎症领域,研究方向涵盖脓毒症巨噬细胞免疫抑制、脓毒症相关肺损伤、脓毒症脑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免疫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
展望未来,袁圆团队计划从“基础研究深化”与“临床转化延伸”两大方向推进脓毒症免疫调控机制研究。袁圆表示,脓毒症作为高死亡率的复杂综合征,其免疫调控机制的探索仍任重而道远。团队将继续深耕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交叉领域,持续探索脓毒症防治的关键技术与方法,为攻克这一医学难题贡献力量。
Part3:精益管理,效能提升篇
本次共有4位申报者聚焦“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类”,经多维度考量,天津市眼科医院孙瑞强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赵伟亮凭借卓越的管理实践脱颖而出。孙瑞强接任科主任后,以“平台科室”定位破局,从评估体系搭建、团队能力建设到信息化升级多管齐下,带领科室扭转困境、连续获评“优秀科室”;赵伟亮团队则顺应舒适化医疗趋势,推动手术室外麻醉量大幅增长,创新“一体两翼三引擎”建设模式,以质控与标准化为抓手,为麻醉学科枢纽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类
——入围名单
2014年孙瑞强接任科主任时,麻醉科面临多重困境:工作量倍增但绩效下滑,人员短缺导致医护压力大,科室话语权弱且招聘遇阻,临床质控、科研教学薄弱,发展方向模糊。
孙瑞强团队以“平台科室”定位破局:主导建立眼科门诊-住院-麻醉三级评估体系;保障复杂手术麻醉,主动承担分诊筛查及急重症抢救,支持眼科医生专注诊疗;牵头制定诊疗准入流程,提升医疗质量,赢得院方认可。
团队建设聚焦“单兵能力”与“应急能力”,实施系统培训,储备骨干;狠抓质量控制,落实院科两级质控管理;试点电子病历无纸化,提升效率。
科室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科室”:团队凝聚力增强,人员结构优化,绩效与幸福感提升;麻醉并发症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科研产出与学术价值凸显,为医院连续4年绩效考核A级提供支撑。
“一个好的管理者,不是指挥者,而是资源协调者、流程优化者和团队赋能者”对于麻醉科的未来发展,孙瑞强明确了四大方向:一是持续优化绩效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团队活力;二是深化信息化建设,推动麻醉科管理与诊疗全流程的数字化升级;三是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公众对麻醉学科的认知;四是推动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升科室核心竞争力。
现代麻醉学科已实现全链条覆盖:从患者入院起,深度参与围术期管理,不仅涵盖手术室内麻醉,更延伸至麻醉门诊、ICU急救、疼痛诊疗等领域,支撑起无痛胃肠镜、妇产科无痛诊疗等十几类舒适化医疗需求。
作为吉林省麻醉质控中心挂靠单位,赵伟亮团队的实践成果显著:2020年至2024年,手术室外麻醉量翻五番,2024年手术室内外比例已近1:1,这一变化倒逼科室在人员配置、收入结构上逐步调整。
谈及舒适化背景下的学科建设,赵伟亮强调“以人为本”:人才配置上,需优化麻醉医生与手术床位配比,完善麻醉护士、技师岗位设置;硬件上,确保麻醉与急救设备、药品充足,诊疗空间不小于15平方米并设独立恢复单元;流程上,规范术前评估、术中监护及并发症处理SOP,推动麻醉文书标准化。
团队还探索出“一体两翼三引擎”建设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培养胜任力团队为“一体”;以质控体系与标准化流程为“两翼”,依托智能化推动多学科协同;以人文关怀服务、成熟麻醉技术为“引擎”,全方位提升专科能力。
赵伟亮表示,舒适化为麻醉学科带来新机遇,未来将以质控为驱动,持续推进全方位无痛医院建设,让麻醉学科在医疗体系中发挥更关键的枢纽作用。
Part4:技术与温情,公益基层篇
援瓦努阿图获勋章、携“可视口罩”闯国际、补甘南技术空白、用“师带徒”留队伍、帮县域开新技术,当健康传声筒……本次7位申报者竞逐该荣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吴黎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史媛、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刘馨、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牟洪颖,凭暖心公益实践突围。
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
——入围名单
2025年7月,吴黎黎深入高海拔地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开展针对性医疗帮扶:不仅为当地医护人员提供临床麻醉理论教学指导,助力基层麻醉科室能力建设,还捐赠可视喉罩等关键设备;同时推动多学科诊疗模式落地,牵头制定远程会诊医疗帮扶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当地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其工作获得当地医疗同道与藏族群众的高度认可。
2023年9月,吴黎黎再出发。作为第二批援瓦努阿图中国医疗队员,她克服当地医疗条件简陋、交通不便等困难,深入原始部落、偏远小岛开展义诊11次,为当地民众送医、送药、送温暖;充分发挥麻醉专业优势,开展超声评估等技术服务,帮助提升当地基层诊疗水平。
在瓦努阿图的援外工作中,吴黎黎创新性地开展多项麻醉新技术,同时承担疑难危重病例管理工作,并坚持每周开展英语理论教学,通过“理论+实操”的带教模式,全面提升瓦努阿图麻醉医护人员的整体诊疗能力,工作业绩被瓦努阿图国家报纸《Daily Post》整版报道。因在瓦努阿图医疗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吴黎黎荣获瓦努阿图国家勋章。
在临床工作中,吴黎黎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理念,围绕临床痛点开展创新实践,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突破。深度参与研发“可视口罩”并成功申请专利,且推动该专利实现成果转化。目前,可视口罩已在临床中成功应用,她还将其带到瓦努阿图,在国际医疗舞台上展示中国原创医疗产品,获得国外同道的高度评价。
2021年8月,史媛赴甘肃省甘南州人民医院开展半年对口帮扶。初到便发现当地麻醉科超声引导技术空白,她结合自身专长制定“靶向培训计划”,手把手传授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9月,在一例桡骨骨折患者麻醉中,她带领医护首开超声引导实操,实现该院神经阻滞技术“零突破”,让当地医护直观感受其精准优势。
高原地区创伤急症多发,史媛牵头组建麻醉快速反应团队规范流程。2022年初,一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伴脾破裂患者入院,她带领团队8分钟内完成评估、复苏、插管等关键操作,并用自体血回收技术救回患者。
当地分娩镇痛技术缺失,史媛抵甘后不久的8月29日,便带领开展全院首例分娩镇痛,至援甘结束时,该院分娩镇痛率从零升至约15%。她还完善“顺转剖”麻醉衔接流程,保障母婴安全。
史媛深知短期帮扶治标,培育本土队伍才治本,遂与医院签“师带徒”协议,重点培养两名骨干,通过带教、复盘、远程指导提升其能力。回天津后,“徒弟”常反馈进展,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让她倍感欣慰。
史媛表示,她将以专业践行公益,用奉献诠释医者仁心,为甘南医疗注入持久动力,让“一路同行”的温暖在雪域高原延续。
2022年,刘馨带队,前往医院首批定点帮扶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半年基层帮扶。她聚焦当地医疗短板,助帮扶县医院开展新技术22项,填补多项区域空白;牵头抢救16 例疑难危重病例,获“甘肃省优秀帮扶队员”称号。
工作之余,她带团队走进高校、中小学、社区,开展56场麻醉科普与心肺复苏培训。2025年麻醉周期间,邀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专家莅临甘肃讲座,提升活动权威性;还多次进电视台答疑、实操培训,让医疗知识惠及更多人。
在科普实践中,刘馨推动成果转化:2025年申请甘肃省科普发展专项基金1项,写4篇科普类核心教学论文。刘馨坚守“在主流平台为麻醉发声”的梦想,认同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未来,她将继续扎根西部,创作接地气的医学科普,以“有温度的麻醉医生”初心,为麻醉科普传播与基层医疗发展发力。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服务水平较低,“看病难、看病贵”突出。2024年,牟洪颖响应号召,赴天津市蓟州区马伸桥镇中心卫生医院开展一年对口帮扶。该医院为一级甲等综合医院,条件有限:仅1个手术间、2名麻醉医生,年手术量约200台;手术间简陋,硬件远逊上级医院。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多低保户、孤寡及留守老人,合并症多,慢性病管理差,且部分老人卫生状况不佳,增加麻醉管理难度。手术以疝气修补术等小型外科手术为主,难度低但对麻醉安全规范要求高。
针对痛点,牟洪颖制定方案:首定手术间着装规范,定制刷手衣,要求进手术间必换,强化无菌意识;优化麻醉前准备,椎管内麻醉前帮患者擦背清洁。日常中,指导术前评估、定个性化麻醉方案,强调术中监测,规范用药。还定期组织理论培训、病例讨论及急救技能培训,提升团队能力。
一年帮扶成效显著:医院年手术量增50余台,麻醉服务规范与安全性大幅提高,获医院团队认可。牟洪颖表示,将继续守医者初心,提升能力,为基层医疗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大区交流会・华北站活动上,17位讲者围绕专业实践、公益服务等维度展现风采,多领域优秀麻醉人才的涌现,为行业发展注入鲜活动力。姚兰教授在活动总结中指出,本次活动充分展现了麻醉领域人才的多元化与卓越实力。她强调“教学相长”理念,希望资深从业者能从年轻医生身上汲取创新活力,年轻医师也能从专家点评中借鉴经验,在良性互动中推动麻醉专业迈向更美好未来。
来源: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