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关键节点,面对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法保持密切沟通合作,呈现稳健、积极发展的良好势头。3月27日至28日,法国欧洲和外交部部长让-诺埃尔·巴罗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先后到访北京和上海。在北京,巴罗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中国外交部部长王
2025年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关键节点,面对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法保持密切沟通合作,呈现稳健、积极发展的良好势头。3月27日至28日,法国欧洲和外交部部长让-诺埃尔·巴罗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先后到访北京和上海。在北京,巴罗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举行会谈,就中法关系、中欧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沟通,达成多项共识。
法国包括巴罗访华在内的多项外交活动表明,其作为欧盟核心国家,希望通过强化对华合作提升欧洲“战略自主权”,以对冲美国单边施压。美国近期对欧盟加征汽车关税的威胁,一定程度上迫使法国寻求与中国合作以稳定经贸关系。与此同时,法国经济复苏乏力,2024年干邑白兰地对华出口暴跌60%,新能源产业面临中企竞争压力。在此背景下,法国亟需扩大中国市场准入,并通过人文外交强化其“文化大国”形象,巩固全球软实力。
巴罗此次访华释放明确信号:中法关系不仅是双边合作,更是全球治理的关键变量。两国在气候变化、国际安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为动荡的国际局势注入稳定力量。
持续深化战略互信
1964年,法国戴高乐政府顶住美国的压力,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外交核爆炸”,60余年来,中法外交虽然经历过波折,但两国政府始终能做到相向而行,为捍卫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2025年,依然是顶住美国在加征关税施压背景下,法国外长首访中国,为两国关系注入了独立自主的基因内核。巴罗外长多次援引“戴高乐主义”,强调法国“既不盲目追随也不刻意对抗”的战略哲学,与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理念共鸣。在单边主义抬头的当下,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多边主义机制有着特殊责任。2024年两国庆祝建交60周年之际,双边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大关,中国连续五年成为法国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构成了中法战略关系的压舱石。
法国近期提出的“战略自主”诉求为中法合作提供了新支点。巴罗明确表示欧洲需要“摆脱对美国的军事依赖”,这种安全自主化诉求与中国推动的多极化世界秩序构想在战略上相契合。在军工领域,法国希望建立“从战斗机到卫星的完整工业体系”,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链,双方在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互补性超过竞争性。
协同推进全球治理
在国际和平与安全合作领域,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法两国肩负着维护全球安全的特殊责任。双方在战略对话中强调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框架,反对阵营对抗和冷战思维,主张通过外交协调弥合分歧。在俄乌问题上,巴罗认可中国“在促和谈判中的独特作用”,呼吁中国推动俄罗斯以建设性态度重返乌克兰停火谈判,并赞赏中方在安理会推动加沙停火协议等负责任立场。针对核扩散风险,两国就伊朗和朝鲜问题保持紧密磋商,中法在中东联合声明中明确反对军事行动引发人道灾难,主张通过国际法寻求解决方案。在东亚地区,法国支持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维护南海和朝鲜半岛稳定,与中方反对单边军事行动、倡导对话的立场形成呼应。尽管双方在具体路径上存在差异,但通过深化战略互信和机制化合作,中法正致力于构建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协同框架,为动荡局势注入稳定力量。
气候合作已成为中法关系的黄金纽带。中法两国在《巴黎协定》中曾发挥关键引领作用。值此协定颁布十周年之际,双方重申对实现其目标的承诺,并发布气候与生物多样性联合声明,将合作扩展到蓝色经济领域。2025年6月将召开的尼斯联合国海洋大会,将成为展示中法环境领导力的新舞台,双方在深海采矿规则、海洋碳汇等议题上的协调亦将深刻影响全球海洋治理走向。
加强人文纽带建构
2024年,在中法建交60周年暨文化旅游年框架下,两国以文化交流与青年互动为核心开展了多层次合作。围绕“遇见青年·遇鉴文明”主题,双方已举办900场覆盖中国50个城市的交流活动,吸引超500万现场观众及900万线上参与者,包括紫禁城与凡尔赛宫文物特展、青年对话会、中法交响音乐会等跨文明对话项目。北京法国文化中心成立20年来,通过文学沙龙、电影节、音乐季等多元形式推动文化互鉴,并计划开发数字化平台扩大辐射范围。教育合作方面,赴法中国留学生规模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等合作办学机构持续深化人才联合培养,法国政府通过“青年专业人才”计划推动双向流动,鼓励法企在华聘用青年人才。此次访问正值第七次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筹备关键阶段,重点聚焦青年交流、教育合作对双边关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延续两国元首关于人文交流的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以互补优势驱动产业合作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推动下,能源转型正成为中法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法国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而法国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优势也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支持。
法国电力集团(EDF)在中国核电领域的深耕颇具代表性。作为台山核电站的重要合作伙伴,法国电力集团不仅参与建设运营,更将第三代核电技术引入中国。这种互利合作模式正在扩展到风电、光伏等更广泛领域。道达尔能源(TotalEnergies)在碳捕捉技术的布局同样引人注目,其在华投资建设的碳捕集与封存(CCUS)项目,有望帮助中国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实现深度减排。
中法氢能领域合作尤为亮眼。法国液化空气集团(Air Liquide)投资2亿欧元在华建设的氢能项目,不仅涵盖氢能生产、储运全产业链,更致力于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向着全产业链合作模式推进,正在重塑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格局。值得关注的是,中法能源合作已从单纯的技术引进转向联合创新。两国科研机构在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前沿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共同应对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技术挑战。这种创新驱动型合作,不仅有助于降低清洁能源成本,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合作范式。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和欧洲能源转型加速,中法在能源领域的互补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据法媒体分析,双方未来将全方位合作,特别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示范,其重点将围绕三个方面:共建绿色能源产业链、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加强能源转型政策对话。
当然,中法双方经贸往来亦非一帆风顺。为反制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2025年1月以来,中国对欧盟产白兰地(涵盖法国干邑)的进口关税从原先的暂定税率5%上调至10%,并加收30.6%—39%的保证金。作为欧盟白兰地最大来源国,法国占中国进口量的99%以上,此次税率调整直接导致部分经销商的成本上涨超过6.5%,其中法国受影响最为明显。
巴罗访华后,双方磋商取得阶段性进展:中方承诺将反倾销调查期限延长三个月,并允许滞华库存进入免税店渠道销售,初步缓解法国干邑行业每月5000万欧元的损失压力。此轮磋商恰逢美国威胁对欧盟酒类征收200%关税的外部压力,因此,中法贸易协商成效或将影响欧盟在中美贸易博弈中的战略选择。
正如巴罗外长在访问北京语言大学时所言:“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双边关系。借用戴高乐将军的话,我深知,法国可以依赖中国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中国也可以依靠法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风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不仅符合双方利益,更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面向未来,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继续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行稳致远。
作者: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
来源:七一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