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本好书读罢,作为家长或教师的你是否对儿童教育有了新的感悟,作为图书馆员的你和这本书结下了怎样的缘分,作为阅读推广人的你从专业视角出发又有怎样的体会?“四季童读”好书星推官,用文字诉说心声,以书评表达感受。
一本好书读罢,作为家长或教师的你是否对儿童教育有了新的感悟,作为图书馆员的你和这本书结下了怎样的缘分,作为阅读推广人的你从专业视角出发又有怎样的体会?“四季童读”好书星推官,用文字诉说心声,以书评表达感受。
本期星推官为我们推荐的好书是《中国食物:粮食史话》。
中国食物:粮食史话
诗中有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中再有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诗中还有曰:“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民以食为天的中华大地上有着各类美食,而美食在被烹饪前被称作粮食,粮食在乡野土地里生长时又被称作植物。中国人是如何发现植物能吃的?是如何把植物培育成粮食的?又是如何将其筛选加工为美食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史军老师所著的《中国食物:粮食史话》里。作为《中国食物》系列的第三册,在这本书中,史军老师延续了幽默风趣的风格,以朝代更替为主线,向读者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中国人餐桌上的粮食的“前世今生”。
在商周时期,种植黍稷是农夫最稳当的选择。这不仅是因为有合适的播种农具存在,还因为黍稷生长周期短的特性让它足以应付古代恶劣的天气。更重要的是,黍稷的加工方式简单,碾轧去壳烹煮后口感较好,是当时的中国祖先的粮食首选,养活了黄河长江流域无数的黎民百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质农具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井田制的崩溃与商鞅变法的开展对粮食种类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赋税是按田亩计算,且是以特定的农作物(水稻和小米)为标的,这就要求农夫尽可能地提升生产效率,主攻几种主粮作物生产,从而推动了粮食种类的集中化。”从“百谷”到“五谷”,人类祖先愈发关注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效率,小米(粟)也凭借其在气候环境适应力、产量和食用难易程度方面的优势,开始接替大黄米(黍),成为人们的主粮。
思考使人进步。在秦汉时期,农耕技术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以“起垄做圳”为基础的耕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休耕土地越来越少的问题,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农耕工具的飞速发展则让“五谷”中的小麦和大豆崭露头角;石磨技术的普及与进步让人类得以“打破营养吸收壁垒”,从而能“有效获取营养”,小麦因此而被磨为面粉,大豆也被加工成豆腐,逐渐由“主食”变为“副食”。
可粮食耕种向来是“靠天吃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让粮食变得格外珍贵,迫使中国农耕继续向更精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催生出了农作物轮作制度。“《齐民要术》中已经详细记录了多种轮作制度,‘绿豆-谷-黍稷’‘大豆-黍稷-粟’‘麦-大豆-谷’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轮作模式。”与此同时,油料植物的生产也逐渐形成产业,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还极大地拓展了古人的工作空间和时间。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交流的盛行,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粮食生产迎来了又一次变革。“磨和罗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小麦生产的发展,磨可以磨碎麦粒的外皮和胚乳,罗可以将颗粒很细的面粉和麸皮(果皮和胚)分离开来。在此基础上,面食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胡饼、汤饼、馄饨、饺子、蒸饼、包子、烙饼、锅贴……中国人的餐桌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
宋元时期,都城的变化和人口的南迁给农田的单位产出带来了巨大压力,占城稻的引入和高粱种植的兴起很好地提高了农田利用效率,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的粮食压力。值得一提的是,高粱虽然因口感不佳、营养有缺陷而未能成为世界粮食,但是制酒工艺“蒸馏法”的出现,让高粱成为了酿造粮食酒的最佳原料选择之一,成为了中国高档白酒的基底。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明清时期,中国人将目光放在了自美洲引入的主食作物上。由于适应力强、产量可观且味道可口,玉米、番薯和马铃薯等外来作物很快就在中华大地上成功扎根。“玉米、马铃薯和番薯等新作物的引入和广泛种植,极大提高了高山和寒冷地区的土地生产效率,粮食种植面积得以迅速扩大,广大农民的生活状态有了极大改善。”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农学家努力坚持科研工作,创造性地发展出符合中国耕种习惯的育种方法,不仅让中国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也让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巨变。自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等科研人员在1973年携手攻克难关、首次培育出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后,“饿肚子”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人们对于食物的底层追求也得以从“能吃饱”转为“能吃好”。
中国人在见面时总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还暗含着中国人的粮食观。吃饭何其重要,粮食何其重要,对于粮食的敬重和对于土地的敬畏早已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阅毕《中国食物:粮食史话》,对于粮食的联想不再只是精米精面,更包含了“江山社稷”里的黍稷和“五谷杂粮”所指代的稻、黍、稷、麦、菽……感谢无数先辈的努力,也期待未来的更多发展。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本文作者:云南读者 周正义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中国食物:粮食史话》
史军/著
出品方: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适读年龄:13-15岁
主题分类:科普类
内容简介:
这本粮食文化读本以五谷为线索,带你穿越中华饮食文明史。本书以中国人最熟悉的五谷杂粮为线索,串联起从远古到现代的食物进化历程。每一粒粮食背后都藏着惊人的故事:小麦如何传入中原并改变北方饮食结构;水稻怎样在江南水乡孕育出独特的稻作文明;玉米、番薯等外来作物又是如何影响中国人口格局的。作者以植物学与历史学双重视角,展现粮食与文明的互动历程。阅读本书,你不仅能告别“五谷不分”,更能获得知识趣味双丰收。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