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代的高速列车上,我们行色匆匆,一心奔赴未来,却鲜少留意脚下这片土地正面临的严峻挑战。当我们畅谈发展,憧憬美好时,一个关乎生存根基的问题正日益严峻——水资源,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真实的生态危机,远比专家口中的“情况好转”要严重得多。
在时代的高速列车上,我们行色匆匆,一心奔赴未来,却鲜少留意脚下这片土地正面临的严峻挑战。当我们畅谈发展,憧憬美好时,一个关乎生存根基的问题正日益严峻——水资源,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真实的生态危机,远比专家口中的“情况好转”要严重得多。
从水循环的宏观角度来看,整个过程犹如一个紧密相连的链条,一个环节的改变会引发连锁反应。例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虽有减少土壤流失的良好初衷,但在实施过程中阻断了雨水自然汇聚的路径,导致洪水难以形成,河流湖泊失去重要的补给来源。小塘坝的建设未能有效恢复自然循环,无法充分发挥调节地表水的作用。森林面积大幅增加,看似绿意盎然,实则隐藏危机。树木根系吸收深层地下水,蒸发量大,同时破坏地表径流,使雨水难以聚集形成洪水,最终导致河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无法得到补充。这一系列变化,如同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出现障碍,一处血管堵塞,就会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和养分输送,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表水,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拼图,涵盖了奔腾不息的河流、宁静祥和的湖泊以及广袤无垠的湿地。它们就像地球的“天然空调”,默默而有序地运作着。通过蒸发这一自然过程,地表水吸收热量,精准调节着周边环境温度,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如今大量地表水在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双重“绞杀”下迅速蒸腾消失。人类活动如同一把把利刃,无情地破坏着地表水系。这不仅打破了重要的气候调节机制,更让气温开始不受控制地持续攀升。
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传统的“气候决定论”曾长期占据主导。这一理论将气候视为塑造自然与社会系统的绝对主宰,把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归结于气候,将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复杂气候现象简单归因于气候系统的自然波动,严重忽视了其他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如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局势下,地表水快速蒸腾消失这一常被大众忽视的现象,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推动全球气温不断攀升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本人聚焦于自然水循环与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生态变化,构建了创新的 “人类活动 - 地表蓄水系统 - 水循环崩溃” 关联模型。该模型清晰直观地揭示了 “雨水→沟壑聚集→洪水→补给湖泊 / 地下水→蒸发调节气候” 这一完整而精妙的生态循环。通过它,我们能直观看到人类活动对地表蓄水系统的破坏是如何引发水循环崩溃,进而导致气候异常的。这一模型为我们理解地表水消失与气温升高之间的深层联系提供了全新视角。
这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危机已然逼近,它不会因我们的忽视而自行消散。保护地表水,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为了地球生态,更是为了我们和子孙后代的未来。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用行动守护这珍贵的水资源,莫让地球的“天然空调”彻底失灵 ,别让我们的家园陷入无法挽回的气候灾难。
2025年植树节前后,沙尘暴再度强势袭击北方地区,刹那间,“去甘肃民勤植树”的热潮在短视频平台呈燎原之势。“请到民勤种棵树”公益项目顺势而生,在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网红明星与意见领袖广泛传播,以及数千名大学生志愿者踊跃参与下,掀起了一场公益风暴。无数热血青年与大学生们不远千里奔赴民勤,种下一棵树便感觉实现了人生价值,好似已然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与此同时,民勤本地人也为志愿者提供保姆式服务,极力将沙漠种树打造成全新的文旅热点。
民勤,这片夹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绿洲,有着令人动容的悲壮治沙历史。过去几十年间,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耕作方式、工业用水需求剧增,打破了石羊河供水的极限,致使绿洲不断退化,沙漠步步紧逼。当地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治沙一线,他们的故事经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极大激发了大众前往民勤种树的热情。在这种氛围渲染下,种树被赋予了天然的正义性与理想主义色彩。
在大众的认知中,沙尘暴常常被视为人类对自然环境肆意破坏的恶果,人们普遍认为,人为的滥砍滥伐森林植被、过度放牧以及过度垦荒等行为是引发沙尘暴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反思,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沙尘暴的成因时,便会发现其背后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沙尘暴并非仅仅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更是自然长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或许被过度高估了。
沙尘暴并非单纯的破坏性灾害,而是地球生态循环的关键环节。沙尘暴携带的尘埃富含微量元素,如同“自然施肥者”,促进了土壤肥沃化,黄土高原的形成便得益于沙尘暴千万年的物质输送。沙尘颗粒还能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并通过影响云层形成间接调节降水分布,对全球气候稳定有着重要贡献。
在沙尘暴物质来源方面,沙源主要来自沙漠内部自然动力过程,而非传统认为的荒漠化土地。沙漠沙粒在风力作用下移动、摩擦,形成微小带电颗粒,最终通过沙尘暴扩散。沙漠就像一座“土壤加工厂”,通过昼夜温差引起的热对流和风力搬运,持续研磨沙粒形成细土,再经沙尘暴输送到其他地区,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物质来源。
基于这些认识,传统治沙观念亟需反思。固定沙粒的治沙方式,比如传统固沙用的草方格,阻碍了沙粒自然流动和摩擦成土的过程,违背沙漠演化规律,沙粒需保持动态循环才能完成生态使命。而盲目改造沙漠,像干旱地区大规模植树,以内蒙古过度造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湖泊干涸为例,生态失衡加剧,反倒不如自然沙尘暴维持的生态稳定。
我们应倡导与沙漠和谐共生,摒弃将沙漠视为“生态疮疤”的偏见,重新评估沙漠价值,沙漠是地球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平衡等具有不可替代性。应探索可持续利用沙漠资源的路径,比如保护沙漠原生生态系统,而非强行干预自然过程。
回到民勤的情况,从实际生态环境来看,年均降水量仅110毫米,这样的降水条件根本不足以支撑规模化树木的生长。当地原生植被多为低矮、根系极为发达的灌木,这些灌木在固沙方面发挥着强大作用,是守护沙漠生态的天然卫士。而目前植树常用的梭梭树,虽具备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特性,但其在生长期会大量消耗地下水。大规模种植梭梭树是否科学合理,在何处种植、以何种方式种植,都迫切需要专业评估和科学论证。
当下这种运动式、旅游式、打卡式的种树行为,表面上看公益色彩浓厚,充满正能量,但实际上可能会对脆弱的沙漠生态造成难以预估和挽回的破坏。一旦每个人都只为追求“打卡”体验而前往种树,沙漠生态系统将不堪重负。民勤文旅部门致力于打造文旅热点的雄心壮志值得肯定,但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甘肃有关部门应迅速加强科学指导与有效监管,参与其中的志愿者们也务必保持理性和科学精神,切不可盲目跟风。
无论是沙尘暴所代表的土壤循环,还是地表水消失引发的气候危机,都警示我们: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自然生态。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保护自然生态的各个环节,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摒弃对自然现象的片面认知,尊重自然规律。沙尘暴并非完全是人类活动的恶果,它是自然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沙漠和沙尘暴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需要消灭的对象,而应让其在自然循环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制定相关生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沙尘暴在土壤循环和生态系统中的积极意义,避免过度干预导致生态失衡。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系统的影响。地表水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其消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气候异常,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地表径流,恢复地表水系统的自然循环。这包括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恢复和建设生态蓄水系统等。让雨水能够自然渗透,补充地下水,同时建设生态湿地,提高地表水的调蓄能力。
最后,我们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复杂机制。赵忠茂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深入了解自然规律,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综合运用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等知识,全面深入地探究自然现象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守护民勤生态,需要的是基于科学的长远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而不是一时兴起的网红式冲动行为。我们应以科学为引领,真正为沙漠治理贡献行之有效的力量,绝不能让“打卡式种树”演变成破坏生态的潜在隐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护民勤生态的漫漫长路上,踏出坚实且正确的每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来源:放弃惯性思维赵忠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