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这首诗,跨越千里山河,尽显万丈豪情,不愧为“千秋绝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6:45 4

摘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父亲名叫李客,骨子里虽流淌着文人的清雅与风骨,命运却将他铸成一位执剑走天涯的剑客。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父亲名叫李客,骨子里虽流淌着文人的清雅与风骨,命运却将他铸成一位执剑走天涯的剑客。

碎叶——这是一座古老的西域小城,连接了东方与西方的贸易,无数的客商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

这里远离中原,居民以游牧为生,人口组成非常杂乱,有许多人或是躲避战乱,或是因罪流放,种种不得已的原因让他们远离故土,流落至此。

而李客一家就是祖辈在隋朝时代被流放到此,隋炀帝时期,朝廷风起云涌,掀起血雨腥风,李客的先人李浑遇到陷害,李姓宗族被处流放,在史书上留下“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的记载。

来到碎叶的李客先人,为了在这片鱼龙混杂的地方生存下来,不得不选择习武和经商,习武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经商是为了谋生。

公元704年,李白四岁,李客因为自己的一次行侠仗义得罪了权贵,碎叶城已经待不下去,只能举家再一次逃亡,他们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最后抵达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这里便成了李白的故乡,成为他记忆开始的地方。

李客一有时间就教李白读书识字,李白在很小的年纪就显露出他的文学天赋,“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惊人的才情常常令父亲倍感欣慰。

然而,在那个重农抑商的唐朝,商人的地位极其低下,作为商人的儿子,李白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24岁,为了实现读书人的抱负和理想,他决定在这年春天,山花烂漫的时节告别故乡,走出大匡山。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唐·李白《别匡山》

大匡山的春天,美得像一幅水墨画,山峰被春风染上了深浅不一的绿,门前缠绕的藤蔓在微风中摇曳,轻轻地拂过了栏杆。

春山之中阡陌交错,时不时有人牵着自家的犬从路上经过,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背着拾来的柴火走下山来。

我曾经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有时候抬头看看天空飘飞的云,有时候听听山中的猿猴鸣叫,有时候也会有寺中的僧人来池塘边清洗钵盂,那美丽的白鹤偶尔也会停留。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不要怪我无心留恋这清幽之境,只因我已将“书剑”(代表文才与武略)许诺给了这个盛世清明的时代。

美丽的大匡山留不住李白的脚步,他选择了读书人都会选择的一条道路——投身仕途、报效时代。

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一把寒光闪耀的剑和一个装满书籍的行囊。

这位辞亲远游的勇敢少年,此刻踌躇满志、豪情满怀,准备用他的全部热情去相遇一个全新的世界。

接下来,分享李白出蜀后所写的一首诗,短短四句,以少年的豪情万丈完成千里穿越,而头顶上一轮高悬的明月成为故乡的最美回望。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李白从江油一路南下,抵达成都,之后来到峨眉山,在峨眉山盘桓了一段时间,直到秋天,才启程乘船沿平羌江东下,经由清溪过嘉州再抵达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夜静谧,峨眉山巅悬着半轮明月,洒下如霜的清辉。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碧波之中,随着江水蜿蜒流动,碎成满河银光。

秋:点明了季节,月:点明了时间。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此时虽然行走在他乡的路上,但是峨眉山是蜀中的大山,月光仍是蜀地的月光,青山巍峨,月光清朗,犹如故园一般亲切。

而流淌的江水载着月光前行,正如同诗人载着思念远游。

这两句,前一句视角仰望,后一句视角俯瞰,一动一静,相辅相成,从峨眉山月到平羌江水,秋月扬明辉的景致跃然于纸上。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色里一叶轻舟从清溪出发,顺流驶向三峡方向。我伫立船头频频回望,却再难见到那一轮山月,唯有怀着对你的思念,恋恋不舍驶向下游的渝州城。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犁头峡之上游。也有人说是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君”,指的峨眉山月。

这里的山月既是实景又是情感载体。半轮秋月高悬山巅,象征诗人对蜀地的眷恋;而“思君不见”的怅惘,则暗示月光已升华为对故乡的精神寄托。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出蜀的代表名作,有“太白绝句之冠”的赞誉,诗中一连用了五个地名,却毫无堆砌之感,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清朗秀美。

既有仗剑去国的豪迈,又有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不得不说是一首“千秋绝调”。

图片原创,请勿商用!

来源:青荷诗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