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后,陈行甲调到县经协委当副科长,负责经济项目协调,经常跑基层看工厂。1997年,他升到县外贸局副局长,同年9月又当上团县委书记,组织青年活动,强调基层工作。
陈行甲出生在1971年,湖北兴山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家境一般,父母靠种地过日子。
他上学时候挺用功,1992年从湖北大学数学系毕业,之后分配到兴山县燃化局干活,那时候主要是处理一些数据和文件。
两年后,陈行甲调到县经协委当副科长,负责经济项目协调,经常跑基层看工厂。1997年,他升到县外贸局副局长,同年9月又当上团县委书记,组织青年活动,强调基层工作。
陈行甲工作上认真,很快就考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2003年毕业,回来后任兴山县委常委兼办公室主任,管县委日常事务。
2005年,陈行甲公派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了8个月,回来2006年调到宜昌市发改委当副主任,审核投资项目。
2007年,任宜昌市政府副秘书长,2008年兼宜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检查企业环保。
2009年,陈行甲明确正处级,2011年1月任宜都市市长,主持城市规划和预算。2011年10月15日,陈行甲被调到恩施州巴东县当县委书记。这地方在大山里,经济落后,贫困人口有17万。
陈行甲上任不过数月,便遭遇了震动全国的恶性事件——群体围堵,足足有 200 多人把县委大院团团围住,里三层外三层。
某日,他推开办公室的门,竟发现桌上放着一叠 20 万元现金。
巴东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当地长期流传着一种“习俗”:每逢春节,县里的领导干部会收到厚厚的红包,少则5000元,多则1万元,送的人往往是工程承包商、企业老板,甚至下级部门干部。
当地人甚至有一句话,形容官员插手工程时的冷酷无情——“摁着叫花子拨眼屎”。意思是,面对已经穷困到极点的百姓,依旧要想办法再榨取一点油水。
贫困县穷不是因为没钱,国家扶持不少,但钱被截留自用。
群众的愤怒事件之后,陈行甲意识到,问题不在表面,而在结构。他开始大规模调查,发现前任班子调整太频繁,一个镇一年换三任书记,有些官员在北京买高价房。
他先整顿懒政,从清查吃空饷入手,开除216人,每年省下648万元财政。
接着针对群众举报的官商勾结,陈行甲在短时间内就查实并处理了87名干部与工程商勾连的问题,包括县长刘冰、副县长等多名高层。直接斩断了地方工程的利益链。
一次调查河堤工程,他发现质量问题,指示深挖,结果牵出送礼链条,300万项目送120万。他代表50万巴东人追究责任,坚持不放过。
这一做法在百姓间赢得了口碑,很多村民直言“终于能安稳过日子”。
但同时,他也得罪了不少年头伸得太长的人。陈行甲陆续收到过威胁信件,其中有一封甚至点名要求他“放过”恩施州一位高层干部。那名干部因拥有巨额不明财产而被调查,最终没能逃脱法律的惩处。
陈行甲每天都收到威胁短信,有人说知道他家的地址,那段时间,陈行甲的妻孩收到保护,他出行的车里配备了安全设备。
2011年,陈行甲在宜都市调研,这个只有38万人口的小城,却坐拥5家上市公司,其中一家龙头企业一年上缴7亿元税收。
对比巴东的贫困,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地区发展差异带来的巨大反差。正是在那一刻,他萌生出一个近乎理想主义的念头——“在宜都试点免费医疗,让百姓不再因为一场病而倾家荡产。”
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快显现。
各种审批、协调、博弈让这个设想胎死腹中。多年后回忆起此事,他说自己“全身发冷,像掉进冰窟窿里”,因为看见希望却无法兑现,心痛比失败更深。
这种执念并非凭空而来。在巴东任职时,他做过一件轰动全县的事:要求县委大门对群众开放。于是,一个个被病痛折磨的家庭走了进来。
为了筹钱,陈行甲尝试过发动妇联、残联募捐。
但很快他发现,慈善有时意味着撕开百姓的遮羞布。一个个家庭不得不公开自己的痛苦与困境,换取一份善款,尊严无处安放。
于是,他决定聚焦一个群体:儿童白血病患者。
在他看来,这种病对孩子是毁灭性的,对家庭是沉重的,而在一些地方,医疗资源的缺口甚至令人震惊。比如 2017 年的广东河源,全市 300 多万人口,竟然没有一间儿童血液科。
带着从社会募集来的1000万元,陈行甲敲开了河源市领导的大门。
他说:“政府不缺我这1000万,但只要我先做了,您就不会再看到有儿童白血病家庭来下跪、来上访。”这句话后来被广为流传。
很快,一个5年合作协议签订下来,项目顺利启动。5年期满后,他又促成了续签,将承诺再延长5年。
2015年,陈行甲站在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领奖台上。他把一个曾经被“贫困”二字牢牢套住的巴东县,带到了全国的视野中,巴东县走出了贫困。
刚到巴东任职时,他就发现这里的乡村路窄且破,村民们的日子捉襟见肘。为了摸清底数,他穿梭在山间小道,把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都记在心里。
村民们说:“书记走到我们炕头上来了。”精准扶贫的任务,就是从一次次的入户走访中逐渐落到实处的。
巴东靠山临水,却始终默默无闻。他提出要打旅游牌,亲自参与设计宣传片,把神农溪的激流、巫峡的云雾和土家族摆手舞一帧帧剪进镜头里。
为了宣传旅游,他从3000米的高空跳伞落地,还拍摄了县歌MV,点击量破万。亲自陪同游客体验,把“巴东”的名字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2014年,一段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的旅游短片,让巴东迅速进入公众视野。游客纷至沓来,酒店、餐馆、农家乐开始兴起。
到2015年,巴东的旅游业收入比五年前翻了数倍,巴东不仅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还成了鄂西山区的一颗新星。
面对上级准备进一步提拔的机会,他却萌生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念头——裸辞。
更高的职位,意味着更大的舞台。然而,陈行甲的心里清楚,自己想做的并不仅仅是官场上的“高升”。贫困治理、因病致贫、教育困境,这些问题在巴东之外的中国大地上仍旧存在。
他知道,留在体制内,他已尽了所能;走出体制,或许能找到另一条路。于是,在外界一片不解声中,他毅然选择辞职,把光环留在了巴东。
2017年5月,陈行甲公开说开启下半场人生,8月发起联爱工程,聚焦童癌症,从医保补充、医生培训、药物政策入手。
2018年7月,组织贵州黔东南山村孩子去深圳海边游学,一周时间教他们新东西。后来推出“知更鸟计划”和“传薪计划”,帮助弱势群体。
2024年10月,陈行甲参加上海ESG全球领导者大会,谈用人工智能帮孩子缓解焦虑。12月18日,在浙江大学分享创新创业经验。
参考资料:
1、陈行甲到巴东上任发现,“前任女县委书记”竟能在北京二环内轻松全款买下两套房,当时房价一平方米6.8万元! 海峡导报 2025-09
2、铁腕书记陈行甲直言:“工程大老板的保护伞不只是在县里,更在州里!”一语道破离职内幕,引人深思 中国网资讯 2025-08-29
来源:南京说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