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触屏技术诞生于1960年代,最早的消费电子触屏产品是1992年推出的IBM Simon 图1,而触屏手机的大规模普及则要等到其诞生50年之后,第一代iPhone的问世才拉开序幕。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因为它精确地记录了一个现象:
“某个功能很早就出现了,但从未成为主流;直到某一天人们突然发现它似乎要迎来爆发”
于是在爆发的黎明初光乍现之际,大伙儿不禁发问:这会成为趋势吗?
这样的例子有哪些?相信大家应该都能想起一些模糊的影子:
比如触屏技术诞生于1960年代,最早的消费电子触屏产品是1992年推出的IBM Simon 图1,而触屏手机的大规模普及则要等到其诞生50年之后,第一代iPhone的问世才拉开序幕。
为什么触屏的普及花了那么久时间?很多年轻朋友可能还不知道,其实在触屏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还有过一次“路线之争”——电阻屏。
电阻屏是软屏,靠压力获取定位信息,它可以无视接触介质的电性质,可以戴着手套用,也可以在水下使用。
早期的触屏设备几乎都是电阻屏,比如Apple Newton MessagePad (1993年 ),Palm Pilot 系列 PDA (1997年及之后)图3,以及诺基亚N97 图3 等明星产品。
但电容屏天生硬屏耐磨,支持多点触控,也完全不需要手写笔等外部设备;这些优势促使其最终取代了电容屏,成为主流。
所以,当我们说触屏的漫长历史时,其实你会发现,“电阻屏”的历史并不等效于“电容屏”的历史,从二者的交互逻辑上来看甚至可以说“物种都不一样”(比如现在智能手机最基本的操作之“侧滑返回”,在电阻屏上就几乎无法实现)。
同理,我们可以看看前备箱。
虽然汽车的前备箱出现时间特别早,1930s的大众甲壳虫就已经出现了前备箱图4 ,但那时的前备箱只是单纯地把后备箱挪到了前面,因为发动机后置后驱的缘故 图5。
再后来呢,等速万向节 图6 搭配上发动机横置布局 图7 的技术突破,让前驱成为了家用燃油车的主流,前备箱自然而然就又挪到了后面。“后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变成了“运动”和“豪华”的代名词。
转眼,进入新世界的电动化时代,电驱动的微型化一下子让汽车的空间获得了大解放!
一台车竟然可以同时拥有“大前备箱”和“大后备箱”!这是内燃机时代永远无法想象的事情。
(或许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梦想也曾指向过这样的未来,但电气化时代的转子发动机已经彻底地被上位替代了)。
所以我们要讨论的,不是——“前备箱是否会成为趋势”,
而是——“同时拥有大前备箱图8 和大后备箱 图9,是否会成为乘用车的趋势”。
汽车的储物空间,永远不嫌多!
如果能拥有哆啦A梦的四次元口袋,又有谁会拒绝呢?
所以前备箱/前备舱看起来是一个“毫无创新”的老构件,其背后实际暗藏着“汽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革命性突破”。的的确确是一件“过去无论如何做不到,但今天必将完全普及”的时代锚点技术。
起初在iPhone推出自己的触屏交互逻辑的时候,也有很多群众嗤之以鼻:哼,触屏而已,又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十几年前的PDA玩剩下的……
但只有深谙电容与电阻屏的路线之争,理解了触屏+原生交互逻辑创新之巨大的资深业内人士,才能看穿它相比于过去的“试验品”,为何必须冠以“革命性突破”的盛名了。
来源:酋知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