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有3关,闯过就安稳:3关指的哪几年?60岁后要警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6:37 2

摘要:乙肝真正的“麻烦”并不在最初感染的时候,而是在那几个关键的年份里,一不注意,就可能走上肝硬化、肝癌的路。而60岁之后,更是很多乙肝患者“跌跟头”的时候。

乙肝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很多人熬过了前半生,却没挺过晚年那一劫。

不少人以为,乙肝是小病,忍忍就过去了。

乙肝真正的“麻烦”并不在最初感染的时候,而是在那几个关键的年份里,一不注意,就可能走上肝硬化、肝癌的路。而60岁之后,更是很多乙肝患者“跌跟头”的时候。

那3道关卡分别是——30岁、45岁和60岁。这三年看似普通,其实是乙肝病程中极容易“变脸”的阶段。

到了30岁,身体内的“战斗”已经悄悄打响。这个时期,很多人已经感染乙肝病毒超过10年甚至20年。病毒虽然没有明显反应,但它没有“睡觉”,而是在肝脏里慢慢搞破坏。

肝脏不像皮肤,不会疼,也不会红肿,所以哪怕肝细胞一个个“倒下”,人也感觉不到。直到有一天,体检报告上显示转氨酶升高,才发现“火已经烧起来了”。

这个时候,乙肝患者的免疫系统往往开始“觉醒”,开始和病毒作战。虽然这是好事,但“战场”在肝脏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这时如果不查、不治、不管,可能没几年,就会发展成慢性肝炎甚至早期肝纤维化

到了45岁,人开始步入“中年下半场”。这时候,很多乙肝患者已经带病二十多年,有的甚至从出生就开始“扛病毒”。

长期被乙肝病毒“挤压”的肝脏,早就不像年轻时那么有弹性了。肝细胞一旦反复受损,就会变成纤维组织——这就像一块湿毛巾,反复拧干拧湿,最后变得又硬又脆。

一旦肝脏纤维化越来越严重,接下来的就是肝硬化。这个阶段最明显的是人会开始出现乏力、食欲差、腹胀,有些人甚至会牙龈出血、皮肤发黄、腿肿得穿不进裤子

而更危险的是,肝硬化到了中晚期,肝癌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很多人就是在45岁到50岁之间,发现了肝癌的早苗头

60岁是个分水岭。年轻时身体底子好,肝脏还能“扛一扛”。可年纪一大,身体的修复能力大大降低,肝脏也不再“好说话”了。

这个时候,如果乙肝还没控制住,或者之前一直没正规治疗,肝癌几率会明显上升。根据中国肝癌防治联盟的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乙肝相关肝癌比例超过七成

不仅如此,年纪大了,身体会有多种慢性病“扎堆”,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这些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让病情更容易失控。

而且这个阶段,很多乙肝患者会出现腹水、黄疸、肝昏迷这些严重表现。等到出现这些症状时,往往已经进入了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难度非常大。

乙肝不是说得了就一定变重、变成癌。很多人虽然有乙肝病毒,但一辈子都没有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关键就看病毒活不活、肝脏稳不稳、监测做不做。

有的人病毒量很高,却没查没治,等到肝脏出问题时已经来不及了。有的人早期发现,按照医生说的规范吃药、定期检查,几十年都安安稳稳。

乙肝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低估它。

很多乙肝患者会问:是不是一发现有乙肝就要吃药?

答案是:不一定。

乙肝不是感冒,不能“见病毒就灭”。有的人病毒虽然存在,但肝功能正常、病毒量低、肝脏没有炎症,这种情况可以观察,不急着吃药。

真正需要吃药的人,往往是病毒活跃、肝功能指标异常、肝脏已有损伤。这些人如果不治疗,后面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风险非常高。

目前常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都是口服药,副作用少,长期吃也比较安全。关键是要坚持吃、不自行停药、不间断

不少乙肝患者把希望全寄托在药上,却忽略了生活习惯对肝脏的影响。一些看似“日常小事”,其实对肝脏是种“慢刀子”。

经常熬夜,肝脏得不到休息,修复速度就慢;比如喝酒,哪怕是一点点白酒或啤酒,对乙肝患者来说都是“火上浇油”;再长期吃油炸、烧烤、腌制食物,会给肝脏增加额外负担。

有研究发现,长期吃高脂肪饮食的乙肝患者,更容易发展成脂肪肝合并乙肝,这种“夹心肝”比单纯乙肝更容易恶化。

三餐清淡、少油少盐、戒酒早睡、控制体重,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恰恰是乙肝患者最该当回事的“护肝法宝”。

医生常说“病在肝上,查在血里”,乙肝患者最不能忽略的检查有三大类:

如果已经进入高风险阶段(比如45岁以后、家里有肝癌史、肝硬化),医生还会建议每半年做一次甲胎蛋白(AFP)+肝脏增强CT或MRI,这是目前早期发现肝癌最靠谱的方式。

很多乙肝患者平常没症状,但一旦出现下面这些情况,说明肝脏可能出了问题:

饭量突然变小、吃点就胀,说明肝功能下降,消化变差;皮肤发黄或眼白发黄,是胆红素升高的表现;牙龈容易出血、鼻子经常流血,可能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肚子胀得像鼓、腿脚浮肿,可能是腹水或肝功能衰竭。

这些看似小毛病,其实都是肝脏“发出的警报声”。

乙肝主要通过母婴、性接触、血液传播,不通过握手、同桌吃饭传播。共用碗筷、毛巾是安全的,但共用剃须刀、牙刷就要小心。

家里其他人如果没得乙肝,最好去打乙肝疫苗,尤其是夫妻之间。如果乙肝妈妈要生孩子,也不用太担心,现在有一整套阻断手段,可以大大降低传染给宝宝的风险。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很多乙肝患者背着心理包袱,不敢告诉别人,怕结婚、找工作、交朋友都受影响。

乙肝并不等于“不干净”,也不是传染病人群的标签。国家早在2010年就明确规定,不得因乙肝歧视患者,体检也不再查乙肝五项作为入职标准。

乙肝是一种慢性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要控制好,就能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晓东,吕兵,陈晓阳,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指南(2022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9):721-735.

[2]中国肝癌防治联盟.2023年中国肝癌现状报告[R].北京:国家癌症中心,2023.

[3]谢雯雯,赵洪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21,15(2):100-104.

来源:健康科普王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