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伴随着苏联解体,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被拆得七零八落,波罗的海三国分到了电子信息产业,乌克兰拿走了航空和造船业,留给俄罗斯的只有军工和部分能源产业。手里只有几块拼图,想要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那是不可能的。
在普京访华之前,俄罗斯偷偷干了件大事,克里姆林宫发表了一则简短的通告,中国被正式列入俄罗斯“特别战略伙伴”名单!
这可不是什么“友好国家”之类的客套话,而是中国正式成为近三十年来首个获得俄罗斯“系统级协同对象”定位的国家。
也就是说,两核大国要开始互通那些最私密的家底了。
俄罗斯将与中国在军事、金融、能源、信息及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深度协同,重新定义全球秩序。
正所谓字少事大,一纸通告,没有红毯,没有发布会,却让整个西方外交圈脊背发凉!
有人急了:这世界是会变得更安全,还是更刺激?欧亚联盟会变成现实吗?和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
点赞关注,听柏年给你详细分析。
一、俄罗斯的困境
大家对俄罗斯的印象,受前苏联的影响很大,总觉得继承红色帝国衣钵的,经济应该差不到哪里去吧。
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伴随着苏联解体,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被拆得七零八落,波罗的海三国分到了电子信息产业,乌克兰拿走了航空和造船业,留给俄罗斯的只有军工和部分能源产业。手里只有几块拼图,想要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退化为单一的能源产业,顺便再卖点军火,其它的产业都在萎缩。石油、天然气出口占到了出口总额的54%,联邦预算收入34%,国内经济跟国际能源价格高度相关。
而随着俄乌冲突和国际油价走低,俄罗斯最赚钱的这条路也被堵上了。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的2021年,欧盟是俄国能源的最大买家,一家就占到了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83%,原油出口的50%。但伴随着欧盟开始制裁俄罗斯,这一比例也迅速下降到个位数。
怎么办呢?只能清仓大甩卖了,大客户也从欧盟变成了中国,折扣从七折打到了五折。
不过,光打能源这张牌也不保险,毕竟大家都知道,中国还是全球新能源产业最发达的国家。2030年就要实现碳达峰,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基本也见顶了。俄罗斯想要跟我们合作,还得想别的招,而普京此次访华,可能就是带着新方案来的。
普京本人情商很高,在8月30号,接受新华社专访的时候说:“俄罗斯永远不会忘记,正是中国的英勇抵抗,成为阻止日本在1941-1942年进攻苏联、对我们背后捅刀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方面这话确实是事实,在美国参战前,苏联还是给我们援助最多的国家;
但另一方面,联想到当下,俄罗斯正处于西方围追堵截之下,是不是也帮你们中国分担了一部分压力,找你要点援助不过分吧?
除了套近乎,普京访华期间还打算推进一些新项目,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西伯利亚力量-2号”。这条天然气管道未来每年能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管道从俄罗斯直接穿过蒙古进入中国东北。
本来这事,蒙古是不同意的,觉得俄罗斯被制裁的那么惨,特朗普又承诺给自己援助,自己马上就能加入西方阵营了,于是就想要搅黄这个方案。然而随着中美关税战快速缓和,美国的援助再也等不到了,为美国摇旗呐喊的蒙古就变成了小丑。认清现实的蒙古快速跟中俄达成了共识,放着一年几亿的过境费不赚白不赚。
不过这些只是这轮中俄合作的冰山一角,视频开头说的“系统级协同对象”是什么呢?别着急,点个赞,我们接着往下说。
二、中俄合作,三大领域!
普京这次几乎带了半个政府来华,可以说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大规模代表团访华。4天的行程,3位副总理,10多位部长随行,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核心实权人物,克里姆林宫对此也用上了极少见的措辞,称这次访华是“史无前例”。
如此高规格的访华,具体谈了什么?
柏年就从经济、安全和发展空间来给大家分析。
先说经济领域。
如果问大家,美国当下在哪些领域能卡中国的脖子?肯定会有人说大豆。我们的耕地只占到了全球7%,但得养活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这些耕地优先得考虑种植小麦、水稻这样的粮食作物,为此我们还划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下来,能用来种大豆的耕地就很少了,2024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只有1.26亿亩,只占耕地总面积的6.3%。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找更多的地来种大豆。而这正好跟俄罗斯互补,本身地广人稀,人口和城市还都集中在欧洲部分,离中国最近的外东北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肥沃。
因此,俄罗斯从2018年开始,就允许中国农民租地,用来种粮食、种菜,目前已经累计租出去了2520万亩土地,不过,这远远不是极限,《俄中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文件显示,俄罗斯还愿意再向中国买家提供100万公顷土地,也就是1500万亩耕地,随着中俄对远东农业的深入开发,未来我们能获得5000万亩的耕地。
这些耕地如果全用来种大豆,就可以替代四分之一的美国大豆,再加上离得近,俄豆每吨运费也要比美豆低30美元,而且全程都可以用人民币结算,不需要担心汇率波动。甚至压根不需要把豆子运回来,可以直接在当地榨油,深加工,再把加工好的豆油、饲料运回来,会更划算。
这听起来全是对我们的好处,但其实俄罗斯也巴不得你这么干。俄罗斯远东没什么产业,就是挖挖矿、砍砍树、钓钓鱼,缺乏深加工能力,造成了“出口原材料、进口成品”的被动局面,如果我们在当地建厂,也能帮他们填补产业链上的空白,拉动当地的就业,算是互利共赢。
除了能源和农业之外,中俄经济合作还有一个重点领域,那就是北极开发。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椭球体,从上海到荷兰鹿特丹,如果过马六甲,走苏伊士运河的话,全程有2万海里,而如果走北极航线,进白令海峡,过挪威的话,全程只有一万两千海里,航线缩短了四成,航程能节约9天,综合成本能节约三成。
有朋友可能会问,别闹了,北极那么冷,海水都冻着了,那船能过去吗?
对此,柏年也只能说,全球变暖对于生态来说当然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也让北极的战略价值大幅提升。
2025年,北极地区已经连续10多天气温超过30度,是的,你没听错,北极,30度高温。高温导致海冰大量融化,目前北极航线的通航时间已经能维持在100天以上了,初步具备商业化价值。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是全球第一大外贸国,欧盟又是我们的大客户,开拓北极航线,能帮我们省去大笔的钱;
对于俄罗斯来说,自己守着一条黄金水路,把港口翻新一下,多设点泊位,就能躺着赚钱了。一个有需求,有技术,另一个有地盘,有人脉,这事就好办多了。
说完了经济领域,我们再说说安全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有很多的海外利益需求保护。特别是在当下,特朗普在全球收缩防线,欧洲为了应对俄乌冲突焦头烂额的时候,不少地方出现了权力真空,非洲尤其明显。
尼日尔、马里、布基纳法索,相继发生了大规模骚乱,每次骚乱都伴随着中国企业被洗劫,中国侨民被绑架或杀害。这事比较难处理的地方在于,纵兵劫掠的往往还是当地的合法政府,像尼日尔,军政府为了巩固权力,就把中国公司在当地的矿产项目列为“殖民残余”,以“国有化”名义煽动士兵进行抢劫。事后,军政府还大言不惭地说:“中国设备属于国家战利品”,拒绝进行赔偿。
这种情况下,发外交照会,或者进行制裁意义都不大。得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警告他们,在这一块,俄罗斯的经验丰富,大名鼎鼎的瓦格纳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非洲,瓦格纳就干两件事,一是,给一些非洲领导人当保镖,帮助当地政府训练军队,提供的是安保服务;二是,碰上不听话的,找茬的,它们摇身一变就成了雇佣军,既能平定叛乱也能发起政变,在非洲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样的一支安保力量无疑也是我们当下所欠缺的,随着中俄合作逐步深化,在政局不稳的地区,当地的中国企业可以尝试和瓦格纳进行合作,瓦格纳武装负责保护中国企业在当地的项目,共享当地的一些情报;碰上不长眼的,老夫也略懂拳脚,软硬兼施,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海外利益。
既然提到了海外利益,除了安全方面,中俄合作的第三个领域就是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俄罗斯都把中亚当自己的后花园,不允许别国染指。不过现在,俄罗斯自己被困在战争的泥潭里,对中亚的控制力在不断减弱,需要同我们共同经营、稳定并升级中亚这条“欧亚大陆桥”。我们注资设立了“上合开发银行”,俄罗斯主导了“反恐情报中心”,形成了“中国资本+俄罗斯安全输出”的权责分配。
除了中亚方向,东北亚方向,俄罗斯也打算给我们开个口子,可能会允许我们租用扎鲁比诺港。这个港口直面日本海,海军从这里出发,可以直接突破美日的“第一岛链”封锁,跟北极航道一起形成战略联动。
三、重塑世界格局
这三大领域的紧密合作,也必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极大的震撼。
首先是海上命脉的破局。
曾几何时,大家都觉得马六甲海峡是我们的命门,毕竟进口的石油要从那里运过来,出口的商品还得从那里运出去,如果马六甲海峡被封锁,我们的生命线就会受到威胁。现在北极航线打通了,油气能靠管道运进来了,海军也能自由进出第一岛链了,美日对我们的包围瞬间就被瓦解了。
其次是欧亚大陆内部,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军事的大联盟正在悄然成型。
中俄再加上中亚五国,总人口超过16亿,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的四分之一,石油天然气更是应有尽有。
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亚的能源、俄罗斯的农产品、我们的工业品相互之间自由流动,再加上中俄免签带头,未来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免签也会逐步落地,人员之间也将实现自由流动。
之前光海南对俄罗斯免签,一年入境的海外游客数量就暴涨了10倍,带动餐饮旅游、医疗康养这些行业原地起飞,未来随着免签范围进一步扩大,当下消费不振的局面也有望得到改善。
此外,不同于欧盟的各说各话,以上合组织为核心的联盟,中俄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一个主导经济建设,一个提供安全保障,有这两大基石,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将大大加速。
同时,在军事上,如果欧亚联盟成为现实,成员国总共将拥有超过300万的军队、现代化的海空军力量,通过构建集体安全体系,将牢牢控制欧亚大陆腹地,形成对北约的陆权制衡。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这一联盟中的重要一环——朝鲜,本次九三阅兵的一大亮点便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参加观礼。这个神秘的邻居最近过的怎么样?中朝关系将有什么新变数?朝鲜会变成下一个越南吗?
这些问题我都在今天的专属视频中给大家做了深度解析,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在文末加入我的私密圈子【柏年的财富圈】,回看这期内容。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这场变革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近。未来你去土耳其旅游,可能能用数字人民币直接兑换里拉;买俄罗斯的奶粉,手机银行就能用卢布支付;甚至非洲的咖啡豆,都可能通过中俄数字货币桥进入东大超市。
当”选择权”从外交辞令变成手机里的支付选项,美元霸权的根基,可能就在这一次次扫码中悄悄松动。
8月22日克里姆林宫发表的简短里,最该细读的不是“特别战略伙伴”这六个字,而是“系统级协同”背后的深谋远虑——它并非另起炉灶、再搭一个对峙的圈子,而是要在逆全球化加速,各国之间高筑贸易壁垒的当下,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至于结果是好是坏,或许就像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总裁切梅佐夫说的:“与其争论系统安不安全,不如赶紧学会怎么用新界面。 毕竟,旧系统的蓝屏死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具体加入方式如下:
来源:柏年说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