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2025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今年定格在9月7日16时52分。白露标志着孟秋的结束与仲秋的开始,是暑夏向凉秋转换的节点。此时,控制我国的夏季风逐渐消退,冬季风开始占据主导;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
图片来源:《我的大自然物候历》,海豚出版社,
2022年出版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2025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今年定格在9月7日16时52分。白露标志着孟秋的结束与仲秋的开始,是暑夏向凉秋转换的节点。此时,控制我国的夏季风逐渐消退,冬季风开始占据主导;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地面散热加速,昼夜温差也随之增大,呈现“天高云淡、气爽风凉”的景象。
白露之“白”,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哲学。古人将秋季与五行中的“金”对应,而“金”所代表的颜色是白色。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述:“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因此,“白”不仅指露珠的颜色,更是对秋日肃杀之气和天地间逐渐凝结的白色露珠的形象化表达。它象征着气温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水汽在夜晚凝结成露的自然现象。
古籍《逸周书·时训解》中详细记载了白露三候:“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此三候均以鸟类的迁徙和活动为标志,反映了气温转凉、鸟类开始为过冬做准备的自然规律。
一候鸿雁来,“鸿雁”在民间俗称大雁,人们观察到鸿雁这种候鸟开始向南迁徙过冬。它们通常排成整齐的“一”字或“人”字形,划过秋日高远的天空。这是因为鸿雁等夏候鸟对日照长度和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白露时节,北方的日照时间显著缩短,气温下降,食物资源也开始减少。这些环境信号触发了它们体内的迁徙机制,促使它们飞往更温暖、食物更丰富的南方越冬。
二候玄鸟归,“玄鸟”即燕子,与鸿雁类似,燕子也是典型的候鸟。这类在春分时节飞来北方的候鸟感知到秋寒将至,也踏上南归的征程。随着秋季气温下降导致昆虫活动减少、数量下降,它们追随昆虫的脚步,迁徙到温暖的南方。古人通过“玄鸟归”的观察,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因食物链变化而引发的动物行为。
三候群鸟养羞,这里“羞”同“馐”,指美食。留鸟(不迁徙的鸟类)开始贮存食物以备过冬,犹如储藏珍馐,这是一种典型的动物贮食行为。随着气温下降,冬季临近,食物的可获得性会大大降低,提前储存食物,是这类鸟应对恶劣环境、提高生存几率的重要策略。这一物候现象,生动地展现了动物为了生存而演化出的惊人智慧。
白露时节代表收获的号角,是大地回馈辛劳的时刻。历经春夏的辛勤耕耘,大地上瓜果飘香、作物成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但正如农谚“抢秋抢秋,不抢就丢”,一语道破了白露农事的紧迫性。提醒人们必须抓紧晴好天气及时抢收,以防连绵的秋雨导致庄稼受损,出现“烂白露”。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也一片繁忙。北方的东北平原正在集中收割谷子、大豆等作物;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秋作物渐趋成熟,农民正准备完成冬小麦播种前的送肥、耕地和防治害虫等工作;西北冬麦区,冬小麦的播种已正式启动。而在南方,长江中下游棉区的棉花进入裂铃吐絮期,棉农们正分批采收霜前花;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双季晚稻处于抽穗扬花至灌浆初期,需重点防范低温阴雨天气带来的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其传统出自《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想象,古人认为露水有很多功效,秋露能“愈百病,止消渴”,甚至“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虽然从现代科学角度看,秋露并无治病的功效,但“收清露”早已超越其医药用途,演变为一种富有仪式感的秋季习俗。
同时,这一节气饮食习俗也极具地方特色。湖南资兴的兴宁、三都等地,白露时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白露米酒”。这个时节酿出的酒温润醇和、口感微甜,它保留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营养物质,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是当地人钟爱的秋季佳酿。而在浙江温州一带,民间有“采十白”的习俗,人们在白露当天,去采集十种名称中带“白”字的中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并与无骨白毛鸡或者鸭子等一起烹饪,以达到滋补的功效。
白露作为季节更替的重要标志,其文化意蕴深远。最早在《诗经》中就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意描绘。而从鸿雁南飞的壮阔,到燕子离巢的征程,再到留鸟贮食的智慧,白露时节的物候,又为我们揭示了一套严谨而富有诗意的自然法则。它告诉我们,生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天地气候紧密相连,同时又诠释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在这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时节,让我们停下脚步,去观察叶上凝露,候鸟南飞,在这些朴素的自然现象中感受古人智慧。
审核专家:郝雨龙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