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1月28日,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区,随着最后一棵沙漠玫瑰苗栽入土中,一条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千米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成功锁边“合龙”。这条由数十万中国人用近半个世纪的执着与汗水筑成的绿色“锁链”,终于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牢牢锁住。
时值夏日,六五环境日到来之际,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10万株玫瑰迎来了盛开期。漫漫黄沙中,一株株绚丽的玫瑰花竞相绽放,有着别样的美感。
2024年11月28日,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区,随着最后一棵沙漠玫瑰苗栽入土中,一条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千米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成功锁边“合龙”。这条由数十万中国人用近半个世纪的执着与汗水筑成的绿色“锁链”,终于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牢牢锁住。
向全世界宣告这项伟大的创举!“绿锁流沙”的故事,正是美丽中国从蓝图变为现实的最生动注脚,也是世界读懂中国“绿色密码”的钥匙。新华社多个部门和分社深入联动,采访了治沙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用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报道讲述奇迹背后的动人故事。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作为一名来自新闻媒体的特邀观察员,我深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之重,记录下绿色中国转型的艰苦卓绝,需要比平日更多一份努力、清醒和执着。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环境治理引领者,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讲人。
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
担任“观察员”后,我偶然会想起自己十几年前的一篇报道——《PM2.5攻坚:能否倒逼转型?》。那时的北京,秋冬季常被雾霾笼罩,从政府到百姓都高度关注着空气污染治理情况。面对呼之欲出的空气质量“新国标”,我们在报道中追问:新国标将在多大程度上倒逼中国转型?市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0.5微克/立方米,降幅达65.9%,连续4年稳定达标。每一微克的数字之变,都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如何平衡?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这成为摆在中国以及世界面前的时代之问。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短视做法,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推动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中国致力于实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中国动力。
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从中央到地方,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从江河湖泊到林田湖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有目共睹,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绿色成绩单。
这波澜壮阔的绿色发展实践,正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也是媒体必须担起的历史使命。
我们记录了来之不易的“北京蓝”,通过一篇篇报道告诉人们——“一微克”行动的背后,是能源更清洁、车辆更低碳、企业更绿色……这些领域里的变革最终转化为人们头顶越来越多的蓝天。
我们记录了一条条河流容颜“焕新”、重现生机的变化——曾经,农业面源污染等流入漓江,让漓江失去了清澈的容颜。为守护好漓江,广西对入河排污口登记造册,完成整治,并为母亲河定期“复查”,护好一江清流。如今,长江江豚逐浪,黄河刀鱼重现,母亲河重新焕发美丽容颜。
我们记录了人们用汗水浇灌出点点绿意,装点着祖国大地——在西北风沙带,一代代人不懈努力,让库布齐沙漠从曾经的“死亡之海”蜕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一片片“沙窝窝”变成了防风固沙的林地、草地,变成了发展沙产业的“金窝窝”。
为更好呈现美丽中国之变的最新图景,新华社于2024年开设了“新华鲜报”专栏,其中生态环境领域的相关报道是重要组成。看美丽中国,《请查收中国这份绿意盎然的“成绩单”》;见活力中国,《“China Travel”同比上升112.3%!来过,就会爱上》;重要的纪念日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天,“C位”属于老祖宗和大自然》,植树节《“植”此青绿!一起去种树》;乐享“诗和远方”,《“濒危”降“易危”!中国大熊猫保护“成绩单”令世界瞩目》,这些报道和标题独具匠心,新闻“悦”读感强,有效传递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凡成就。
以高质量报道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笔端记录的一个个小故事,如同一扇扇窗口,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懈努力,诠释着“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环境治理引领者”的时代命题。
用“绿色”视角观察经济社会发展
将绿色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图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城市化与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中国如何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如何解答好推动绿色发展这道考题,亿万中国人正以绿色行动探寻新的答案。
绿色发展,绝非简单的植树种草或污染治理,而是意味着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革新。
与绿色为伴、与自然为善。安徽马鞍山曾经机器轰鸣的钢铁厂区,如今正逐渐被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生态园区所取代;贵州贵阳把“口袋公园”嵌入城市肌理,将绿色拥入怀中……以绿兴城,点绿成“金”,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方方面面,“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出门入园”正在成为市民日常。
在长三角调研采访时,我们了解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后,创新制定了蚕桑生态补偿办法,推进蚕桑丝绸产业智能绿色制造,构建起“蚕桑种养+丝绸加工+蚕桑文化旅游”的产业链,让蚕桑产业形成新循环。曾经是
环保“困难户”的水泥企业,如今正争创绿色工厂,不仅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还实现了粉尘数据的实时收集、分析与超标预警。
当我更多用“绿色”视角观察经济社会发展,就会看到绿色生产方式正悄然改变传统产业,成为企业转型的自觉选择。这让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也更真切体会到党中央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和定力。将观察的视角进一步放大,我们会看到,中国的生态文明实践正为全球生态版图增添“中国绿”:从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奇迹到浙江“千万工程”的乡村蝶变,从支付宝“蚂蚁森林”的全民植绿到浙江“蓝色循环”的海洋治理模式,再到防沙治沙科学家卢琦荣获国际奖项……近年来,中国人频频摘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这些荣誉背后,是几代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的坚守,是从世纪之初至今持续数十年的乡村环境整治,是互联网时代汇聚亿万民众的绿色行动,是追求人海和谐相处的不懈探索……这无不告诉人们,中国的绿色发展奇迹正在赢得世界的关注与肯定,我们以建设美丽家园的坚定行动,向世界输出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非凡的历程,需要人去记录、去挖掘、去讲述。让绿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也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基调。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新闻工作者当始终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时代命题,当以文字、图片、视频去见证和记录波澜壮阔的实践,以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汇聚成绿色发展的时代交响,向海内外讲好中国绿色发展的故事。
当好“观察员”更要做“实践者”“推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
新时代以来,从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到企业的绿色转型,从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到社区民众的自觉参与,从环保组织的积极倡导到媒体的广泛传播,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多重社会角色中,“特邀观察员”的身份带给我的改变,不仅体现在工作中,也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和行动里。
我珍惜“观察员”的荣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生态环境领域的每一则重要新闻、环境质量的每一步提升无不令我倍感振奋,身边环境的微小改善、人们环保理念的点滴进步,都是我前行的动力。
常年生活在北京,感受尤其深刻——过去永定河等河流要么断流、要么污水横流,现在的潮白河、永定河已实现“有水有鱼”,亮马河成为市民争相游览的网红打卡地。天蓝水碧,鱼跃鸟鸣,北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是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眺望未来,我深深感受到一名新华社记者所肩负的“观察员”的责任。
环境污染面前谁都没有特权——人人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时也可能是污染的制造者,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担起责任。树立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选择绿色消费,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化为习惯,正是普通人的环保担当。
在生活中,我带头践行“公民十条”,带动更多人参与环保行动;在单位,号召职工,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电、节约用纸等点滴入手,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在社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防治噪声扰邻,让每个人都为环境改善发一份光、出一份力。
作为新闻界的“观察员”,我们不仅是生态环境改善的参与者、受益者、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书写者、记录者、传播者。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正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未来,我们要用手中的笔向全世界讲好美丽中国故事,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情感的分量,决定作品的力量!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故事怎么讲?就是讲事实、讲情感、讲道理,讲到点上,就能说服人、感染人、影响人。我们的每一份努力,只要行动起来,无论大小,都是构筑美丽中国的基石。大家一起携手,必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作者:陈芳,2024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本文来源于《世界环境》2025.03期封面故事栏目来源:世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