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部开始癌变时,身体通常会给出“信号”,别大意了,拖到中晚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6:00 3

摘要:肝癌早期并非毫无征兆,身体其实会发出一些微妙的“提醒”。它不像心肌梗死那样突发剧烈,也不像中风那样一眼即见,更多时候,是像沙漏漏沙一样,一点点地、悄无声息地改变。

肝癌早期并非毫无征兆,身体其实会发出一些微妙的“提醒”。它不像心肌梗死那样突发剧烈,也不像中风那样一眼即见,更多时候,是像沙漏漏沙一样,一点点地、悄无声息地改变。

作为一名临床多年的肝胆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查出肝癌晚期,常常是因为忽略了这些看似不痛不痒的小信号,令人痛心。

一个中年男性,四十五岁,司机,常年应酬喝酒。他第一次来就诊,是因为右上腹隐隐作痛,以为是胃病,做了胃镜没问题。

几个月后转诊到我们科室,CT显示肝脏占位,穿刺后证实是肝细胞癌。这个病例并不罕见,肝区不适是最常见的初期表现之一,但它的“存在感”太低,很容易被忽略或误诊。

肝脏本身几乎没有痛感神经,很多时候即使肿瘤生长了,也不会立刻引起疼痛,除非压迫到肝包膜或胆道系统。早期肝癌症状往往非常轻微,临床上我们称之为“沉默的器官”。但正因如此,一旦身体出现“异常信号”,尤其是持续性、进行性的症状,就绝不能掉以轻心。

食欲减退和饭后上腹胀是另一个值得警惕的表现。许多人误以为是胃不好,其实肝功能异常也会影响消化酶的分泌。

特别是肝癌早期侵犯门静脉或胆道系统时,会影响胆汁排出,消化脂肪的能力下降,人就会开始厌油、腹胀。这种厌油感并非心理作用,而是胆盐代谢异常引起的真实生理反应。

体重下降虽然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能出现,但如果在短期内没有刻意节食、运动却明显变瘦,尤其伴随疲倦、腹胀、右上腹不适,就要警惕是否是肝脏有问题。肝癌属于高代谢肿瘤,它会大量消耗体内营养,同时肝功能下降也会影响蛋白质合成,导致肌肉迅速流失。

临床中我们遇到不少病人,面色开始变黄时才来看病。黄疸是较晚的表现,说明肿瘤已经堵住了胆道。这种“阻塞性黄疸”常常伴随尿色加深、皮肤瘙痒,甚至腹水。如果到了这个阶段,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治疗手段也受限。

肝区包块是少数患者自己能摸到的表现,但这往往意味着肿瘤已经长得不小了。特别是体型较瘦的人,站立或仰卧时能摸到右上腹有硬结感,这种情况必须立刻做影像学检查。

B超、CT和增强核磁共振是目前发现肝部病变的常规手段,不要等到有“包块”才检查,那时可能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HBV感染史是肝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我国有超过7000万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一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早年感染过乙肝。乙肝病毒会将自己的基因片段整合入肝细胞基因中,形成长期慢性炎症,诱发肝细胞突变。研究显示,乙肝病毒感染者罹患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0倍左右。

除了乙肝,长期酗酒、脂肪肝、黄曲霉毒素暴露也是高危因素。脂肪肝在过去被认为是“良性”的,但新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在一定比例上可进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癌。特别是肥胖、高血脂、糖尿病人群,若不控制代谢因素,肝脏负担日益加重。

有意思的是,一项2023年发表于《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多中心研究指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发肝癌中有近三成患者为非病毒性肝癌,且患者平均BMI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提示我们,肝癌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代谢相关因素正逐步成为新的主力诱因

夜间盗汗和持续低热也可能是身体免疫系统对肿瘤反应的一部分。虽然这类症状常被误判为“上火”或“感冒”,但若持续2周以上,且找不到明显感染源,必须考虑是否为恶性病变的系统性表现。肿瘤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发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这是一个细节但非常重要的线索。

肝功能指标异常是最容易被忽视但最早出现的信号。很多单位体检时会查ALT、AST、GGT、AFP等指标。如果发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长期偏高,尤其是AFP升高但无炎症时,要高度怀疑肝癌可能。AFP虽然不是绝对的诊断标准,但在慢性肝病患者中具有一定提示价值。

肝癌的进展速度取决于肿瘤分化程度和肝功能储备。高分化的肝癌发展较慢,但隐匿性强;低分化肝癌生长迅速,容易转移。部分患者即使发现较早,如果合并严重肝硬化,也无法手术。这是肝癌治疗中的最大难题之一。

目前治疗肝癌的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早期肝癌五年生存率超过60%,但如果进展到中晚期,这一数字迅速下降至不足15%。这就是我们“早期发现”的现实意义,绝不是医生的口头禅。

国家正在推行针对高危人群的肝癌三年筛查计划,建议年龄在35岁以上、有乙肝史或家族史的人群,每半年进行一次肝功和腹部B超检查。有条件的可以加查AFP和PIVKA-II,这两种肿瘤标志物联合使用可提高早期发现率。

我常跟病人说,肝癌不是“突然降临”的,它是一步步走来的。它走得太安静,安静到你以为自己只是累了、吃错了、老了。但医生看到的是,一颗种子已经在肝脏里悄悄发芽,等到它长成参天大树时,往往已树根难除。

肝癌的故事,不只是医学故事,更是家庭故事。每一个拖延检查的决定,可能换来的是孩子失去父母、爱人失去伴侣。我们不能总把健康放在明天,明天不一定比今天更适合改变。

人类对肝癌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一项发表于2024年的肿瘤免疫研究显示,部分肝癌细胞具有逃逸免疫系统识别的能力,这意味着未来治疗将不仅是“杀瘤”,更是“唤醒身体”。医学在进步,但它永远赶不上一个忽视早期信号的疏忽。

肝癌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而是一场长时间的沉积与演变。请身体从不说谎,只是我们太习惯忽略它的低语。

如果你在夜里醒来发现持续出汗,如果你三个月瘦了六斤却没刻意减肥,如果你B超上出现一个“低回声结节”,不要等待,不要怀疑,去查清楚。健康,从来不是等来的,是你每一次认真对待身体信号的回报。

[1]王建新.中国肝癌流行病学特点与筛查策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5):321-326.
[2]李强,张海涛.非病毒性肝癌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24,41(3):198-202.
[3]周丽娜.肝癌患者早期症状识别与干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3,30(9):665-66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陈医生健康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