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按人口数目设置教育官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08:00 1

摘要: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返回故乡谯县,他在颁布的《军谯令》中提到,“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他要求,对于那些死亡而无后代的将士,要寻找他们的亲属子女作为后代,官府授予田地,分配耕牛,并建立学校,聘请老师教育他们。

▌李景彪

在三国人物中,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千余年来,评价曹操文治武功的文章汗牛充栋,但他在尊师重教方面的成就鲜有论述。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返回故乡谯县,他在颁布的《军谯令》中提到,“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他要求,对于那些死亡而无后代的将士,要寻找他们的亲属子女作为后代,官府授予田地,分配耕牛,并建立学校,聘请老师教育他们。

建安八年,曹操颁布《建学令》:“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天下稍有安定,曹操就开始恢复学校教育,下令郡国修建文学(即学校),尤其是“县满五百户置校官”,以五百户数量为基准单元,设立负责教育的官员,这个规定凸显了曹操对基层教育的重视。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又在邺城置泮宫,正式组建官方的大学,建起“太学”“县学”“私塾”三级教育网,是古代较早的分层教育体系。

曹操宗族墓董园村一号墓出土的18号字砖上,刻写有“勉力讽诵”,字面意思是努力地背诵或学习。它提示学子们,学习只有付出和坚持,才能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李斯的《仓颉篇》中,原文如下:“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勉力讽诵,昼夜勿置。”这块字砖印证了曹操在家乡建学的事实,也与曹操推出的办学方针,高度吻合。

曹操十分重视家教。在《转邴原为五官府长史令》中,曹操写道:“子弱不才,惧其难正,贪欲相屈,以匡励之。虽云利贤,能不恧恧(nǜ)!”大意是“我儿子无才懦弱,担心不走正道,我有个过分要求,委屈你匡正教育他,这令我惭愧。”曹操选择品德高尚的邴原担任儿子老师,彰显出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值得今人借鉴。

曹操还颁布《高选诸子掾属令》,对儿子的老师进行严格选拔,除邴原之外,曹操亲自出面,请来“国之重宝”“士之精藻”的张范担任曹丕的老师,勉励曹丕勤学,且命令曹丕对邴原、张范“行子孙大礼”。

曹操注重传统经典教育,他本人“明古学”“好学明经”,以此要求诸子。曹丕《典论·自叙》载:“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由此可见,曹丕少年时学习经历广而深。

由于孩子性格、天分各不相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曹操教育观的一大特点。《三国志·魏书·任城威王彰传》记载,“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大笑”实际上肯定了曹彰学有偏好,并针对曹彰特点,曹操令他拜张辽习武。曹植喜爱文学,曹操专门请邯郸淳教他诗词。

除了学校教育,曹操还重视自身对后代的影响和教育。他规定,凡是10岁以上的曹家男儿都要随军出征。在《感离赋》写道:“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从,不胜思慕。”南征北战中,曹操把儿子带在身边,让他们参加战斗,接受硝烟战火的洗礼,曹昂为此还失去生命。《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载:“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曹操东征西战时,还带着十来岁的孙子(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孙女出征。建安二十一年,曹叡12岁,东乡公主11岁。

曹操在《诸儿令》中写道:“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意思是寿春、汉中、长安三个地方,我打算各派一个儿子治理,在他们之间,选一位慈善孝顺并且不违背我命令的,目前我也不知道用谁好。曹操的目的,还是要求后代在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曹操在《遗令》中告诉子孙空闲时可以“学作织履卖也”,就是学织丝带和做鞋子,并拿来卖钱。

曹操家教纪律颇严。为了给儿子定好规范,曹操颁布了《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大概意思是,儿子们小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并且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同样公正。

曹彰出战代郡乌丸时,曹操明令告知曹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曹操以秉公执法的态度,教育子女讲原则、守规矩。

曹操喜爱古典和六艺之学,虽处乱世,从未忘记读书和收集书籍。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注重对书籍和文化的保护。建安五年(200年),他打败袁绍后,“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曹操设置掌管典籍的官吏,广为收集战乱中散失的官府和民间藏书,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都体现出对文化与教育的重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