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矿新生——阜新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纪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5:15 2

摘要:有这样一个地方,见证了人类创造的“奇迹”:人工挖出面积堪比1.1个西湖、10座故宫的“大坑”,累计开采出煤炭2.44亿吨,为国家能源供应和工业化作出重要贡献。这里曾是轰鸣不息的矿山,承载着阜新人民的集体记忆。这里留存的矿业遗迹、矿山机械,以及因矿业活动产生的人

老矿新生

——阜新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纪实

核心提示

有这样一个地方,见证了人类创造的“奇迹”:人工挖出面积堪比1.1个西湖、10座故宫的“大坑”,累计开采出煤炭2.44亿吨,为国家能源供应和工业化作出重要贡献。这里曾是轰鸣不息的矿山,承载着阜新人民的集体记忆。这里留存的矿业遗迹、矿山机械,以及因矿业活动产生的人文景观,是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如今,这里正有序推进地质灾害治理、生态重构与产业再生,转型发展焕发勃勃生机。

这个地方,就是阜新海州露天矿。

多年来,海州露天矿的综合治理工作,一直是这座城市的攻坚重点。截至目前,已先后实施了包括地质环境治理及矿山公园建设在内的27个项目。今年,更是将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攻坚战攻坚行动列入全市“双十行动”中“十项攻坚”任务清单,将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列入10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站在海州矿北帮的高处眺望,百里矿山已旧貌换新颜,从闭坑时的“城市伤疤”,变身城市的后花园、百姓的会客厅。

昔日的露天矿场,如今成为融合工业景观与休闲绿地的市民公园。

一簇火

海州露天矿,曾是一座沸腾的矿山。用一簇火来形容当年的生产场景,十分恰切。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海州露天矿曾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燃烧自己,奉献光热,矿坑作业画面先后入选1954年B-2邮票和1960年版五元人民币背景图案,见证了中国煤炭开采的历史,堪称中国现代煤炭工业的活化石。

“过去,这里是世界闻名、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全盛时期,十几台电镐在露天采矿现场上下飞舞,十分壮观。”今年68岁的老矿工訾树立,对当年的生产场景记忆犹新。

资源并非取之不尽,2005年,海州露天矿闭坑。在采出煤炭2.44亿吨的同时,这里形成了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1.8公里,投影面积6.54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人工废弃“矿坑”。矿坑海拔-175米,比我国地理最低点艾丁湖还要低。

巨大的矿坑并未因停产而归于沉寂,伴随着火热的开采场景谢幕,地下煤火反而越烧越旺。地下“黑金”和空气中的氧气“亲密接触”后,发热并自燃。

随之而来的是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次生灾害。

“海州矿共有5个煤层,矿坑内采取露天方式开采,沿东帮、南帮、西帮共13个小型煤矿则采取井工方式开采,井工巷道纵横交错。”阜新市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源说,巷道内残煤自燃时有发生,火与热积存并冲出地表,形成烟雾缭绕之势。

残煤自燃,不仅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成为城市污染源,还造成地下空洞,地面沉降,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威胁城市安全。

2018年10月,阜新市正式启动海州露天矿及周边综合治理和整合利用工作。首要任务是灭火,而要做到这一步,则需要“赴汤蹈火”。

“通过无人机实测及现场勘察,矿坑地表最高温度达400度,大坑内部最高温度可达1500度。”阜新市生态环境治理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海涛告诉记者,长约50厘米的勘探设备钻头,下勘到地下百米的采空区后,再提上来时钻头仅剩30厘米长,其余部分被地下的高温所熔化。工人下到矿坑内作业,在高温处站上2分钟,鞋底都要熔化了。

2018年以来,阜新共实施了13个综合治理项目。2022年,在阜新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开展“百日攻坚战”,完成17片火区治理,消除55万平方米火区隐患;2023年,通过无人机热红外成像探测等多种勘查手段,对矿坑核心区域9.3平方公里范围内地形地貌现状、火区及采空区空间分布等进行勘查,在全面“体检”基础上为治理工作提供支撑;2024年全面启动北帮综合治理项目,持续推进地质灾害治理与动态监测。目前,边坡稳定性显著增强,地质灾害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经过综合治理,海州露天矿坑边坡已披上绿装。刘杰印摄

一棵树

生态伤疤,用绿色来进行修复,美颜效果尤为显著。但在“火焰山”上植树种草,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一年绿,两年黄,三年死光光。这是矿山复绿工作最初的写照。”阜新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市林草局局长段文刚说,所需的必备土壤、水肥等条件匮乏,要让一棵树在这里扎根,尤为艰难。

有着在沙窝子里植树种草经验的阜新人迎难而上,打出一套“工程措施+生态修复”相结合的组合拳,终于让矿山披上绿装。

工程上,通过削坡、平盘、压坡脚、锚索、格构、抗滑桩等,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同时建设截排水系统。2024年以来开展的北帮综合治理工程,针对性实施采空区注浆及抗滑桩加固工程,治理长期以来困扰北帮地区的滑坡、塌陷等问题。

生态修复方面,选择适用本地的草灌乔种子,采取客土条播方式,让作物扎根。第一年,格桑花、紫花苜蓿快速生长、固坡,之后变成肥料滋养土地;第二年,白榆、刺槐、荆条等吐绿;第三年,这里已基本成林。目前,人工修复矿坑面积达4500亩,自然恢复面积1200亩。

9月9日,站在海州露天矿北帮观景平台,可见脚下郁郁葱葱,深浅错落、浓淡不一的绿意延伸到坑底。

“现在是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两季有果。”安源说,多样丰富的植被已经占领了“高地”。目前,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逐步稳定,自然恢复区在水资源汇聚、坡度较缓的区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植被群落,为后续生态持续向好打下基础。

一棵棵生长于此的树木,让海州矿绿意渐浓,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近年来,阜新市空气质量居全省前列,与2015年相比,海州矿周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下降18.8%和18.4%,昔日的“城市伤疤”,已经变成了城市绿肺。

扩绿不是终点。如何让绿产生更多价值,各种“尝鲜”已经开始。

一片中草药园,从无到有诞生在坑底。“我们引入了10个中草药品种,进行了20种组合搭配在这里试种,筛选一下哪些中草药能够适应这方水土,进而扩面种植。”宋海涛说,目前看来,酸枣适应性较好。

有植物,也有动物。距离中草药园不远处,一群野鸭子畅快地在水面嬉戏。此外,狗獾、狍子等也用实际行动为海州矿生态改善投下信任票。

老矿工马玉民驻足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中央的电镐下,回忆起当年工作的情形。

一条路

有形的路,为市民休闲、健身、出行提供了便利;无形之路,则是海州露天矿的治理方向以及阜新城市产业的发展路径。

73岁的陈伟德,每天晚饭后都要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散散步。作为有着35年工龄的老矿工,他对公园的路情有独钟。“以前和工友下坑采煤,脚下的路崎岖不平,满是灰土和矸子。”陈伟德说,现在大变样了,道路平坦,两侧绿树成荫,散发着花草的清香。

今年,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提升改造项目被列入阜新市10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主要内容为提升改造环坑与下坑道路,进行绿化与景观节点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旅游目的地。眼下,被命名为“环坑路”“1号路”“3号路”和“张林路”的几条路,串联起焕新园、日新园、拾遗园等景观节点,构成海州矿北帮高效便捷的骨干路网体系。

海州露天矿治理已有“规划图”:破除“为治理而治理”的模式,从矿坑的被动修复到主动更新,从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多维价值整体提升,将海州露天矿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产业活力区、城市会客厅。

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四条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推进阜新海州矿机修厂旧址改造项目,将老工业厂房资源盘活,打造文体旅商综合体,实现文化创意与城市更新的融合;

——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据阜新市煤矸石特点,设计个性化煤矸石综合利用方案建立预处理中心,实现煤矸石资源“变废为宝”;

——在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中融入工业遗迹景观,把矿坑内的老设备、巷道等作为景观元素,结合生态修复打造工业旅游景点;

——在产业开发中传承工业文化,在谋划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新能源产业项目过程中,保留部分工业印记,形成“工业历史+生态产业”的特色发展模式。

海州露天矿的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更是一项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持之以恒的攻坚战、持久战。前路或许风雨兼程,阜新人民用坚韧不拔的意志战天斗地,久久为功,定会取得生态蝶变与产业振兴的双重收获。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