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欠农民一个公道?看种粮人如何撑起14亿饭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14:09 1

摘要:‍‌​‌‌​‌​‍‌​​​‌‌​​‍‌​​​‌​‌​‍‌​​‌​​‌​‍‌​‌‌‌‌​‌‍‌​‌​​‌​‌‍‌‌​​‌‌‌​‍‌​​​‌​‌‌‍‌‌​​‌​‌‌‍‌‌​​​‌‌‌‍‌‌​​‌​‌​‍‌‌​​‌‌​​‍‌​‌‌​​‌​‍‌​​‌​​​‌‍‌​‌‌

‍‌​‌‌​‌​‍‌​​​‌‌​​‍‌​​​‌​‌​‍‌​​‌​​‌​‍‌​‌‌‌‌​‌‍‌​‌​​‌​‌‍‌‌​​‌‌‌​‍‌​​​‌​‌‌‍‌‌​​‌​‌‌‍‌‌​​​‌‌‌‍‌‌​​‌​‌​‍‌‌​​‌‌​​‍‌​‌‌​​‌​‍‌​​‌​​​‌‍‌​‌‌‌​‌​‍‌​‌‌‌​‌‌‍‌​​‌​‌​​‍‌​​​‌​‌‌‍‌​​‌​​​‌‍‌​​​‌​‌​最近某地超市里,一袋5公斤装的大米标价58元,旁边货架上250ml的瓶装水却卖到3元。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农民种出够14亿人吃的主粮,折算下来每吨利润不过百元,可城里人喝瓶水的花费,够买两斤白面了。这看似荒诞的对比,揭开了一个被忽视半个世纪的真相。

先看组硬核数据:1952-2020年,农民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向城市输血超过20万亿。这相当于给每个城里人账户存了15万,但农民自己至今还在为医保报销比例发愁。我家二叔当了一辈子粮农,去年住院花3万,新农合只报了8000,这事让我整宿睡不着。

再说个冷知识,中国农民的人均耕作面积只有欧盟的1/40。但就是靠着这人均两亩薄田,硬生生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去年东北闹旱灾,老张头凌晨三点蹲在地头等雨,手机里播着专家说"粮食安全稳如泰山"。这话不假,可谁看见老农皴裂的手掌?

现在城里人爱说"诗和远方",要我说农民的远方就在田间地头。他们用三代人的坚守,给中国攒下三笔硬核资产:全球最大的粮食储备、最完整的水利系统、最壮观的梯田景观。广西龙脊梯田成网红打卡点,可游客不知道,那些垒了600年的石墙,是农民用背篓一块块背上山的。

最近看某经济学家算账,说农民工进城创造的价值,相当于每年多出个阿里巴巴。建筑工地上的老王告诉我,他盖了二十年楼,自家土房还是漏雨。这话听着心酸,但转念想,要不是2.9亿农民工在城里流汗,哪来我们窗明几净的写字楼?

说到补偿农民,不是简单发钱就行。去年回村发现,90后的李娟用直播带火红薯干,把收购价从8毛提到3块。这种造血式帮扶,比直接补贴管用十倍。浙江某村搞"稻田认养",城里人花2000块认领一亩地,秋收能换500斤新米,这招既保粮价又促旅游,两全其美。

最近中央文件说要搞"乡村振兴示范区",依我看关键在打通三个循环:让种地的收入赶上打工,让农村医保追上城市,让农家娃和城里孩子站在同条起跑线上。就像山东推的"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城里企业家带着技术下乡,农民出地出力,利润五五开,这才叫真补偿。

说到底,补偿农民不是慈善,而是对经济规律的尊重。荷兰农民人均管理50公顷地,年入折合60万人民币。我们的农民要能达到这个水平,粮食安全才算真正稳了。下次再看到超市米价上涨,别急着骂街,想想东北黑土地上,老李头正顶着日头锄草——我们碗里的每粒饭,都该有它的合理标价。

来源:老邓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