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沂蒙革命老区的热土上,山东郯城以“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将传统产业焕新、科技赋能与党建领航深度融合,趟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从肉鸡产业链的数字化跃升到中国结编织的电商突围,从银杏深加工到二胡产业的声名远扬,这片土地正以“三链融合”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
在沂蒙革命老区的热土上,山东郯城以“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将传统产业焕新、科技赋能与党建领航深度融合,趟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从肉鸡产业链的数字化跃升到中国结编织的电商突围,从银杏深加工到二胡产业的声名远扬,这片土地正以“三链融合”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答卷。
产业链升级:从田间到餐桌的“数智革命”
郯城以肉鸡产业为突破口,构建起“种鸡孵化—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粪污利用”的全产业链闭环。国内最大单体孵化车间年孵化3.5亿羽雏鸡,国际领先的太阳能控温技术让养殖效率倍增;屠宰加工环节延伸出60类熟食产品,预制菜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带动220人就业1。曾经的农业大县,如今通过数字化改造和生态循环模式,让一只鸡“飞”出35亿元产值,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引擎。
价值链延伸:老手艺撬动新经济
在红花镇,一根红绳编织的“中国结”串起了千家万户的致富梦。通过“电商+就业+创业”模式,全镇打造了12个加工点,年销售额超500万元,吸纳千余名劳动力就业,贫困户人均年增收8000元911。庙山镇的二胡产业则依托直播电商焕发新生,从业者超2万人,年销售额达400万元,文化产业园与旅游项目联动,让传统乐器成为乡村振兴的“开路先锋”10。老手艺嫁接新业态,郯城让乡土资源变身“流量密码”。
组织链赋能:红色引擎激活乡村治理
郯城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32个合作社串起现代农业产业链,户均增收1.2万元58。从第一书记驻村硬化道路7万余平方米,到“跑腿干部”为留守老人配智能手环,民生支出占比连续三年超80%,县域就诊率达92.7%8。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主心骨,干部成为群众贴心人,红色基因转化为治理效能,让乡村振兴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如今的郯城,田间有智慧车间,村头有电商直播,传统与现代交织,产业与民生共进。这里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泥土的生长,是科技赋能的裂变,更是党群同心的奔赴。当每一寸土地都涌动创新活力,每一个村庄都找到独特坐标,“走在前”便有了底气,“挑大梁”更显担当。
来源:舒万春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