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绿城中国员工晒出48万年薪单时,碧桂园前项目经理老张正蹲在工地门口,数着裁员补偿包里皱巴巴的11万现金。」这是2025年春天最魔幻的地产职场图景——一边是头部房企「幸存者」堪比互联网大厂的薪资,一边是200万地产人被迫拿着遣散费集体退场。当郁亮们将月薪主动
日薪买房变月薪交租?地产高管薪酬暴跌99%真相。
地产人的至暗时刻:从年薪百万到时薪20的坠落曲线。
48万年薪VS11万裁员包:地产人的2025魔幻生存录"
郁亮月薪1万的生存指南:万亿负债下,地产人如何体面退场?
48万年薪VS11万裁员包:地产圈的「冰火两重天」有多魔幻?
从1.9亿到12万:碧桂园打工皇帝教你「断崖式降薪」生存法则。
「在绿城中国员工晒出48万年薪单时,碧桂园前项目经理老张正蹲在工地门口,数着裁员补偿包里皱巴巴的11万现金。」
这是2025年春天最魔幻的地产职场图景——一边是头部房企「幸存者」堪比互联网大厂的薪资,一边是200万地产人被迫拿着遣散费集体退场。当郁亮们将月薪主动降到1万元时,京东快递员正在为19薪欢呼,这场荒诞的行业薪资「变形记」,撕开了房地产最后的体面。
1. 高管钱包缩水史:从「日薪买套房」到「月薪交房租」
中南建设董事长陈锦石的工资条,成了行业降薪史的活化石。2022年1088万年薪的他,2023年直接「跳水」到96万,缩水幅度91.2%,相当于每天少赚2.7万元。这位曾经的地产「打工皇帝」,如今月薪8万还要被网友调侃:「在苏州工业园区,这点钱刚够给高管食堂续费。」
更戏剧的是万科系高管集体上演的「薪资跳水秀」。郁亮从2019年的1247万年薪,一路降到2025年的12万,6年蒸发99%,速度比万科股价暴跌还快。而碧桂园前总裁莫斌的「2亿年薪神话」破灭后,如今拿着12万年薪的他,可能正在研究如何用万科的「1万元生存指南」点外卖。
「以前我们笑互联网大厂裁员狠,现在自己成了段子里的炮灰。」某TOP20房企人力总监苦笑道。他的朋友圈里,华发、招商蛇口等国企高管降薪50%已成常态,越秀地产853万年薪的董事长林昭远,如今连工资条都成了财报里的「薛定谔的猫」——只标注「关联方发放」,具体金额成谜。
2. 裁员包里的「数字游戏」:从N+1到「分期付款」
2024年行业最荒诞的黑色幽默,莫过于某闽系房企的「裁员艺术」:将N+1赔偿拆成24期支付,美其名曰「减轻员工个税负担」,实际是把裁员包做成了「金融产品」。更有甚者,某暴雷房企要求离职员工签署「自愿放弃追偿协议」,否则连分期赔偿都拿不到。
碧桂园的「47%裁员率」只是冰山一角。筑招网数据显示,实际行业裁员人数可能突破200万,相当于每天有5480名地产人被迫改行。某粤系房企投拓经理的遭遇极具代表性:「上午还在谈百亿土拍,下午就收到HR的『毕业通知书』,补偿金还不够付深圳半平米房款。」
而「留守者」的日子同样煎熬。某头部房企将薪酬结构改成「4-6开」(40%固定工资+60%绩效),2024年实际绩效仅发放70%,变相降薪18%。更魔幻的是,某项目总为保住饭碗,自愿签署「零底薪纯提成」协议,结果全年倒贴油费3万元。
3. 薪酬体系的「罗生门」:48万均薪背后的数学魔术
绿城中国48万的「人均年薪」登上热搜时,网友的算盘打出了火星:「总薪酬降13.6%、人员减2.6%,人均工资怎么还涨了?」这背后是房企的「财报美容术」——通过裁撤高薪老员工、外包基础岗位,把平均数做成「幸存者偏差」。
金科股份的「涨薪魔术」更令人咋舌。董事长周达年薪暴涨49.66%,却「自愿」每月只领3万,这种「数字上涨、实发缩水」的操作,被戏称为「薛定谔的涨薪」。而某国企的「薪资平移术」则充满体制智慧:把高管薪酬拆分到关联公司发放,既符合八项规定,又避免刺激舆情。
4. 转型困局:从「年薪百万」到「时薪20」的坠落
当35岁的地产策划总监老王在星巴克啃着三明治改简历时,他可能没想到:投出200份简历后,唯一offer是某装修公司的「销售顾问」,底薪4000+提成。筑招网的调研揭开了残酷现实:仅1%地产人转型后收入提升,50%遭遇腰斩式降薪,某前投拓总被迫去开网约车,「时薪算下来还没代驾高」。
更荒诞的是行业「技术贬值」。某建工集团总工转型「废墟探险主播」,用专业知识分析烂尾楼结构,打赏收入反而超过原工资;而某前房企HR发明「裁员心理疏导课」,1980元/节的定价让同行直呼「抓住了时代痛点」。这些黑色幽默的「再就业神话」,反而成了行业崩溃的最佳注脚。
5. 政策悖论:救市措施中的「人性盲区」
「保交楼」政策轰轰烈烈推进时,10万建筑工人仍在被拖欠工资,某项目水电工老李的讨薪记录停留在2023年春节。而「金融16条」放开房企融资时,某暴雷企业将贷款优先偿还美元债,普通员工的N+1赔偿依旧分期支付。这种「救企业不救人」的悖论,让从业者自嘲是「行业耗材」。
当某TOP10房企高管说出「我们这些人早被遗忘在废墟里」时,他可能道破了行业最深的伤痛——这场持续五年的调整,本质上是用200万人的职业生涯,给狂奔二十年的地产狂潮填坑。而那些在财报里「被消失」的薪酬数字,终将成为时代转型最刺眼的伤疤。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