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先后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早期在Scripps研究所完成抗癌药紫杉醇等的首次全合成,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2008年起),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2018年至2020年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六)》(以姓氏拼音为序)。
杨震,男,汉族,195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化学会首届会士。
1992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先后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早期在Scripps研究所完成抗癌药紫杉醇等的首次全合成,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2008年起),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2018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20年起)。
杨震一直致力于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共完成近20个天然产物分子全合成,其中一半以上系国际首例合成,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0多篇。 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a)新的合成方法学项目(b)合成项目(c)化学基因组学项目。
推荐人:唐勇院士、席振峰院士。
姚向东,男,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现任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院长,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1992-2000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助理教授、副教授;2000-2005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9-2022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先进能源材料课题组组长;2022年至今: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创始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能源材料与技术,聚焦氢能、催化及缺陷电催化。代表性成果:提出“缺陷电催化”新概念,推动碳基材料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在《催化学报》《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多篇综述论文,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推荐人:高松院士。
要茂盛,北京大学教授 、博雅特聘教授(Boy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博士生导师,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北京大学生物气溶胶实验室负责人 。
1999 -2007年留学美国,2006年获美国Rutgers大学环境科学博士,2006-2007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入选北京大学“百人计划”。创建空气生物安全防御系统BioSTAND®,并实现产业化,已被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内外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应用于重大科研项目中,在中国海关示范使用。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no Letters、Angew Chem Intl Ed、ES&T、AEM、JAS等SCI刊物发表60+篇文章,研究成果获ES&T刊物2018年度最佳论文奖,多次被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以及美国化学协会CE&N选为研究亮点或学术新闻宣传报道。曾获美国气溶胶协会Kenneth T. Whitby、欧洲Marian Smoluchowski、亚洲AYASA青年气溶胶科学家杰出贡献奖。于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生物气溶胶实时监测危害预测与控制技术”)与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GREATpa”技术)。
作为执行主席之一,组织召开首届生物气溶胶香山科学会议。担任专业顶级刊物Atmos Environ与J Aerosol Sci编委、美国AAAR学术奖励组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客座教授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与环境健康分会常务副理事长。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叶新山,1963年4月出生,安徽安庆人,中共党员 ,中国化学会会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叶新山于1981年—1988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毕业后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1993年任华中农业大学讲师;1996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96年—2000年7月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7月获聘为北京大学特聘教授;2005年—2012年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2016年1月任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2024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士 。
叶新山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的寡糖化学合成的方法和策略的发展,生物活性寡糖(包括肿瘤相关糖抗原)的合成及活性评价,以及基于糖类的新药发现等。提出了“预活化”概念,发展了“预活化一釜连续多步”寡糖合成新策略,为糖链的高效化学合成提供了可能的新途径,被国际糖化学界视为寡糖化学合成的三大策略之一;运用“预活化”策略人工高效合成了结构复杂的多糖分子;设计合成了小分子氮杂糖衍生物,发现它们具有免疫抑制活性,为新类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发现提供了思路。
推荐人:周翔院士。
余志祥余志祥,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理论有机化学与合成有机化学交叉领域的研究。
他于1991年获得武汉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97年在北京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2004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2008年晋升为教授。
其研究领域包括反应机理理论发展、新型成环反应开发及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合成,提出的[5+2+1]环加成反应机理为八元碳环合成提供了高效方法。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及中国化学会维善天然产物合成奖(2023年)。
推荐人:黄乃正院士。
袁其朋
袁其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1987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92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94年在天津大学获生物工程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天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7月至1999年6月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分别于1999年7月至1999年10月及2000年12月至2001年2月应邀两次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士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3月至2003年7月赴香港理工大学从事中药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12月建立了制药工程系,任系主任。2003年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在生物制药、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等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篇被SCI、E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9项(4项已授权),以第一贡献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各一项,部级鉴定项目三项,并有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生产,累计创造效益超过4亿元。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的五年多时间里,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创新工业署基金、省部级及横向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的资助,指导20余名硕士、博士生的研究工作。
推荐人:段雪院士。
曾晓成,男,1963年生,欧盟科学院化学部外籍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材料学会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校长冠名大学讲席教授。
曾晓成于1984年获得北京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学位;1983考入李政道先生主持的 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1989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博士;1989年至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1993年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2002年至2016年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Willa Cather冠名及大学讲席教授;2004年获美国古根海姆奖;200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0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1年获美国化学学会中西部奖(Midwest Award; 第一位华人获该奖);201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6年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校长冠名大学讲席教授;2017年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表面-界面奖“ ; 2019年当选为美国材料学会会士;2020年9月当选为欧盟科学院化学部外籍院士。
曾晓成主要研究方向为受限纳米水和冰、超疏水表面、金和硅团簇,低维纳米材料、表面催化理论模拟; 发现了在高压碳纳米管中产生的冰的一个新形态(被称为“内布拉斯加冰”)。 截至2024年10月,曾晓成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15余篇,Web of Science总引用次数超过49000次。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张德清,1965年12月出生于江苏句容,中国化学会会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德清于1987年7月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学士学位;1990年—1993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1990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0年8月—1993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96年—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年7月获得德国马普学会海德堡医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海德堡大学授予);1997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9年4月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研究员,4月—7月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任客座研究员;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9月—11月在法国雷恩大学化学系做访问教授;2007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3年1月—2023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2017年11月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2020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士 。
张德清主要从事有机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组装以及在分子开关、分子逻辑门、分子传感等方面的应用;有机共轭分子体系的设计合成、组装与光电性能研究;有关有机铁磁体的研究—有机稳定自由基;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结构和磁性能的研究;有关有机导体、超导体的研究—新型有机电子给体及其电荷转移复合盐的设计、合成、电性能研究和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原理型分子器件的研究—分子开关、分子导线和分子整流器;功能化有机/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
推荐人:吴骊珠院士。
张广照,男,1966年生,籍贯山东,教授,博导,中共党员,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1987,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 工学学士。1987-1990,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理学硕士,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995-1998,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理学博士, 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990-1995,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从事高分子灌浆材料的研究。1999-2001, 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 博士后。2001-2002, 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博士后。2002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 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研究员。2010开始,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研究方向为高分子界面。专长于石英晶体微天平、微量量热、超速离心分析和激光光散射等高分子表征技术, 长期从事高分子构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近年致力于海洋防污高分子材料和聚合物混凝土等界面材料的研究。
推荐人:吴奇院士。
张华,香港城市大学胡晓明讲座教授(纳米材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2023年),纳米材料相工程领域专家。
他于1992年和1995年先后获得南京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刘忠范院士 。曾在比利时、美国等多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3年晋升教授。2019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
致力于非常规相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研究成果在催化、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截至2024年4月,其论文被引超14.5万次,获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盟"前沿材料科学家奖"(2023年)、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2024年)。
推荐人:张锦院士。
张铁锐,男,博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德国“洪堡”学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 。
研究领域:1.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催化、药物传输及生物检测等领域的应用;2.燃料电池相关材料及电催化;3.光电功能材料的自组装;4.胶体和界面化学。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张万斌张万斌,日本大阪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9月-1985年7月,就读于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1985年9月-1988年7月于同校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留校历任助教,讲师。1993年10月-1997年3月,获日本政府奖学金赴日本大阪大学留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4月-2001年5月,在大阪大学担任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2001年6月-2003年1月就职于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横浜综合研究所。2003年2月-至今,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第五期“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专项资金”等资助 。2021年8月1日,位列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
2024年8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张万斌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麻生明院士团队合作,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题为:“Stereodivergent access to non-natural α-amino acids via enantio- and Z/E-selective catalysis”。该研究通过配体控制的三组分组装,使用简单易得的芳基碘、联烯和醛亚胺酯,高效合成含有E-和Z-三取代烯烃的对映富集的非天然α-四取代氨基酸。通过协同双手性金属催化策略,首次利用π-烯丙基金属化学成功实现了烯烃构型和中心手性的完全立体控制[(E,R), (Z,R), (E,S), (Z,S)]。
推荐人:丁奎岭院士。
张晓兵,男,博士,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核酸适配体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会士。 现任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2001年,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3年—2005年,在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校、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从事生物有机及生物分析方向博士后研究。2005年3月,加入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起,任湖南大学教授。2008年6月—2008年9月,以邀请教授的身份到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校。2009年2月—2009年8月,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生物分析领域的科研合作。 曾任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2022年7月,当选中国化学会会士。
要研究新型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荧光生物探针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光学探针结构调控及精准成像应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推荐人:谭蔚泓院士。
朱庆山朱庆山,1969年5月生,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4年),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016年),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1991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3],1994年3月在中科院过程所获硕士学位,1997年7月在清华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2月-2000年2月在日本九州工业技术研究所工作(日本政府资助STA fellow),2000年3月-2002年3月在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做博士后。
主要从事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流化床反应器放大规律、流态化过程强化、纳微粉体结构调控与规模化制备、全陶瓷牙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60多篇,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10多项,其中60多项已授权,申请国际专利70多项。主持完成了千吨级多钒酸铵流化床还原、10万吨难选铁矿流态化磁化焙烧和20万吨软锰矿流态化还原产业化示范项目3项,完成万吨级攀枝花钛精矿流态化氧化-流态化还原焙烧和千吨级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熔分中试项目2项。
朱永法朱永法,1964年11月生,江苏江阴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国家电子能谱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是能源光催化与环境催化的研究。承担了科技部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国际重点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基础研究课题,同时,还承担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有关吸附净化材料、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空气和水环境净化方面的应用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6项,申请6项,多项环境净化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年基金的资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发表SCI收录论文298篇,ESI高被引论文29篇;论文总引18200余次,篇均引用61.1次,H因子为74。2014-2017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 2016年入选Elsevier发布的“全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高被引学者”。
2022年1月,入选“中国化学会第七届(2021-2023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遴选专家”名单。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来源:噼哩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