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应力破坏机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内部水化热导致温度升高(可达50-70℃),而外部散热快,形成内外温差(>25℃),产生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通常<2MPa)。表现:墩身表面龟裂、墩帽与墩身接缝处横向裂缝。混凝土收缩变形化学收缩:水泥水化反应导致体积减少(约0.05%-0.1%)。干燥收缩:养护不足时,水分蒸发引起体积收缩(可达0.6%-1.0%)。新老混凝土收缩差:承台与墩身浇筑间隔过长(>10天),约束应力引发开裂。荷载作用施工荷载:模板变形、支架下沉导致墩身开裂。活载与土压力:超载车辆、桥侧填土侧压力(如某斜腹板箱梁桥因填土荷载导致墩柱开裂)。地基沉降:不均匀沉降引发墩台倾斜及裂缝(如某铁路桥台因桩基沉降差开裂)。施工质量缺陷振捣不密实:蜂窝、麻面降低混凝土强度。养护不当:早期失水(风速>3m/s时失水率增加50%)、养护时间不足(<7天)。接缝处理差:二次浇筑未凿毛、未植筋,形成“冷缝”。摘要:温度应力破坏机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内部水化热导致温度升高(可达50-70℃),而外部散热快,形成内外温差(>25℃),产生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通常<2MPa)。表现:墩身表面龟裂、墩帽与墩身接缝处横向裂缝。混凝土收缩变形化学收缩:水泥水化反应导致体积
典型案例:
某铁路桥墩:对9m长竖向裂缝采用加箍灌浆,横向裂缝植筋后浇筑细石混凝土,恢复结构整体性。凉水河特大桥:对25个墩身0.2mm内裂纹采用涂膜封闭,兼顾防水与美观。桥梁墩台身裂缝防治需“防”“治”结合:预防阶段通过精细化设计、施工和养护降低风险;治理阶段根据裂缝类型选择针对性技术,确保结构安全。建议建立定期巡检制度(每月1次),结合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法)评估裂缝发展,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来源:交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