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河图洛书的前世今生”于上海图书馆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岘携其新书《易学导论》来到现场,以其深厚的学术积累,细致分析与解读了先秦至南宋时期的易学文本,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河图》《洛书》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传承与变迁,吸引了众多现场
3月29日,“河图洛书的前世今生”于上海图书馆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岘携其新书《易学导论》来到现场,以其深厚的学术积累,细致分析与解读了先秦至南宋时期的易学文本,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河图》《洛书》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传承与变迁,吸引了众多现场听众。
分享会上,陈岘老师着重讲述了《河图》《洛书》在易学中的地位的变化,及其从上古到两宋意涵的演变,他认为《河图》《洛书》学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时期。在先秦典籍中,令《河图》《洛书》与易学联系在一起的是《系辞》中的文字,“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指黄河,洛指洛水,伏羲受《河图》《洛书》启发而制作了八卦,可以说《河图》《洛书》是易学的思想来源与中华文明起源。同时《河图》《洛书》也在其他典籍中出现,《尚书》记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河图》以宝物的形象出现,被发现后便被帝王收藏。《论语》中孔子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里的《河图》是作为圣王受命的祥瑞出现。因此陈岘老师总结出《河图》《洛书》具有文明起源、宝物、祥瑞这三种意义,这些意义也可见于《礼记》《墨子》《管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但关于《河图》《洛书》的具体形象并没有相关信息。
第二个阶段是汉代。《河图》《洛书》学说在汉代发生了意义重大的转型,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将《河图》注解为“河图,八卦。伏牺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及典谟,皆历代传宝之”,又将《洛书》注解为“天与禹,洛出书也。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虽然此说延续了先秦的三种意义,但《河图》《洛书》又有了分别,《洛书》开始对应于《洪范》九畴而非八卦。此后刘歆在《汉书》中总结“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将此说整体化,便形成了《河图》对应伏羲、八卦,《周易》与《洛书》对应大禹、《洪范》、九畴的新格局。这种解读模式虽然缺少经典文本支持,此后成为了经学主流,并延续至孔颖达《五经正义》,在汉唐流传。陈岘老师认为这次转型意义重大,是因为《洪范》九畴与阴阳五行思想相关,后世易学如京房易便令八卦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而且以《河图》《洛书》之意象为纽带,又可构建基于经典交互诠释与经义整合的经学理论,于是其他经典解释也大规模受到影响,汉代对《春秋》《诗经》的解读等。
第三个阶段是宋代。在易学发展至宋代象数易学、图书易学时,出现了黑白点线图示的《河图》《洛书》图像,传说由五代时期的陈抟创作,但并没有实际证据。《河图》《洛书》图像系统其实最早是由刘牧于《易数钩隐图》中绘制的,刘牧的《河图》《洛书》与今天所见的《河图》《洛书》图名刚好相反。通过对图源的探寻,对刘牧以“天地之数”为主要内容的思路解读,陈岘老师展示了刘牧绘制《河图》《洛书》图像时依托的学理,也指出刘牧版《河图》九宫数之九与《易经》八卦之八产生了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通过朱熹对调《河图》《洛书》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令五十五点图揭示的天地之数对应《周易》与《河图》,四十五点图展示的九宫对应《洪范》与《洛书》。朱熹的这一改造也延续至后世,奠定了《河图》《洛书》的理论意义。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陈岘老师与读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就易学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在海外的传播以及《河图》《洛书》与中医医学的关系做出了详细解答。
《易学导论》
陈岘 主编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长期处于“群经之首”的地位。《易学导论》以作者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多年的《周易》授课为基础,以兼具通识性与专业性为目标,将易学基本知识、易数与易象、易卦导读、象数易学、义理易学、图书易学以及易学的传播与影响等丰富主题综合起来,适合零基础的初学者迅速走进《周易》的世界,也能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易学与《周易》文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学。
本书首先立足于《周易》独特的卦爻体系以及其背后的阴阳二元论世界观,介绍《周易》的结构、作者、流传、性质等基本知识,再引入作为易学研习三要素的象、数、理及其独特意涵。继而对《乾》《坤》《泰》《否》《坎》《离》等对中国人思维世界的形成有着独特意义的易卦进行重点分析,解读《周易》所阐发的道理与方法。最后通过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周易》所做的不同理解,以及《周易》在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建筑文物、成语典故、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广泛呈现,揭示《周易》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
来源:商务印书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