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部级官员庭审,这一表述不寻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13:07 1

摘要:公开资料显示,刘跃进曾长期从事禁毒工作,主办过包括“湄公河惨案”在内的多起大案要案。2024年3月,刘跃进被查,9月被开除党籍。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 | 石静莹

3月27日,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刘跃进(副部长级)受贿一案。

公开资料显示,刘跃进曾长期从事禁毒工作,主办过包括“湄公河惨案”在内的多起大案要案。2024年3月,刘跃进被查,9月被开除党籍。

通报称,刘跃进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对抗组织审查。同时,他还有“私自留存涉密文件”问题。

随着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推进,纪检监察部门对违反保密纪律行为查处力度不断加强,一批高级别官员因私自留存涉密文件而受到严肃处理,这种高压态势有效地震慑了潜在的违纪违法行为。

他们,失密泄密

2024年9月1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接连发布了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显刚,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刘跃进(副部长级),中国海油原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李勇,三名中管干部被处分的消息。

通报中提到,李显刚“规矩意识缺失,违规打探巡视信息,违规留存涉密文件”,刘跃进“私自留存涉密文件”。

近年来,落马的各级领导干部官方通报中,涉及违规或者私自留存涉密文件的还有多人。

例如,2023年11月被开除党籍的国家开发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周清玉,被通报“违规干预插手贷款发放工作,私自留存涉密文件”。

2021年3月被开除党籍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孙宝祥,被通报“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私自留存涉密文件”。

2021年2月被开除党籍的辽宁省政协原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白月先,被通报“违规干预案件,私自留存涉密文件”。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刊文称,一些党员干部失泄密甚至利用工作秘密谋取私利的案件仍有发生。

从以往查处的案例可以看出,这些党员干部失泄密的情况各有不同。

有的干部打探巡视巡察中尚未公开的事项,企图逃避组织查处。如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副主任吴钟鸣“打探审计、巡视巡察等尚未公开事项”。

有的打探、泄露尚未公开的人事任免消息,如广东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罗冀京“泄露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项”;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正厅级干部余学强“打听、泄露干部考察情况”等。

还有的私自留存涉密文件,如中国期货业协会原会长安青松“私自留存重要涉密文件”,中国进出口银行原专职评审委员李济臣“违规获取、私自留存内部资料”。

私自留存涉密文件有多严重?

私自留存涉密文件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违反保密纪律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相关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保密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特殊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当前,形势的发展对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任何未经批准的留存、复制、传播涉密文件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国家秘密泄露,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

对某些岗位的党员干部来说,发送的一张图片、交谈中的一句话都有可能造成泄密。

近年来,多名官员因私自留存涉密文件而受到严肃处理。例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委原副书记、政法委原书记刀勇“在线索处置、纪律审查中,泄露线索处置情况”;贵州省地震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尚彦在招录考试中“泄露试题及答案”……违纪违法情形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政治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漠。

这些官员均因违反保密纪律,严重违纪违法而被查办。从以往查处的案例来看,私自留存涉密文件不仅是纪律问题,更可能成为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开端。

杜绝侥幸心理

我国对私自留存涉密文件问题的管理,经历了从松散到严格、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变化过程。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限制,涉密文件的管理相对松散。一些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将涉密文件带回家中或私人场所,甚至通过复印、拍照等方式进行留存。

随着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推进,纪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对涉密文件的管理也变得更加严格。

在管理手段上,我国逐步引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提高涉密文件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相关部门还制定了更加完善的预防措施,如加强保密教育、定期开展保密检查等,从源头上减少私自留存涉密文件的可能性。

私自留存涉密文件的行为往往源于侥幸心理。党员干部应当增强保密意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将涉密文件带回家中或私人场所,更不得将涉密文件用于个人目的。

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干部,在学好练好办文、办会、办事等基本功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学习保密知识、遵守保密纪律。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违反保密法律法规,甚至造成泄密后果,既影响个人前途,更会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损害。

党员干部应当认识到,任何违反保密纪律的行为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应当加强自我约束、增强保密意识、杜绝侥幸心理、自觉接受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来源:海峡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