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民族文学周·阿坝”活动期间,由民族文学杂志社提供学术支持,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阿坝州人民政府主办,阿坝州委宣传部、阿坝州文联、阿坝县委、县政府承办,阿坝县委宣传部、四川省作家协会创联部、四川省红星作家协会(省直作协)、阿坝州作家协会、阿坝县文联协办
2025年“民族文学周·阿坝”活动期间,由民族文学杂志社提供学术支持,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阿坝州人民政府主办,阿坝州委宣传部、阿坝州文联、阿坝县委、县政府承办,阿坝县委宣传部、四川省作家协会创联部、四川省红星作家协会(省直作协)、阿坝州作家协会、阿坝县文联协办的第六届青稞文学奖颁奖典礼于9月8日晚在四川阿坝州阿坝县成功举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副主编朱钢,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作协南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执行主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侯志明,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鲁娟,中共阿坝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依当措,阿坝州委常委、阿坝县委书记冯峥勇,阿坝州政协副主席何晓兵,阿坝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阿郎,阿坝县委副书记陈波,阿坝县委常委、副县长唐建勇,王怀林、范稳、马丽华、鲁若迪基、尼玛潘多、谭五昌、衣向东、巴久乌嘎、王丽一、杨国锋等知名作家、第六届青稞文学奖获奖作家,以及阿坝州作家代表、阿坝县机关干部、学生群众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文学盛会。
民族文学杂志社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青稞文学奖,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努力繁荣多民族文学创作的生动实践。该奖项自 2020 年起每年一届,目前已评选六届,它以 “青稞” 命名,鼓励创作者以多民族生活为主要创作对象,展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悠久历史文化,以及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扩大青稞文化影响力,打造高原独特的青稞文化品牌。
李一鸣宣布颁奖典礼正式开始
李一鸣在8日下午举办的“铸牢共同体 共绘山河美”——2025第二届知名作家青藏高原生态文学创作座谈会上指出,青稞文学奖的设立,像在高原播撒下一颗携带青稞基因的文学种子,它在各族儿女的生活土壤中破土,在时代的风云际会间抽叶。如今,这个奖项已然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品牌,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助力传播青稞文化的影响力,打造青稞文化品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青稞文学奖也在丰富着当下的文学书写,吸引越来越多的作家书写各族人民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我们深切感受到,阿坝这片神奇土地有着独特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质,有着不俗的当下呈现,更有着不凡的未来。“不同”“不俗”“不凡”,正共同奏响这片土地上强劲的时代之声、人民之声。阿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美相处、人与社会全面发展。近几年,中国作协以“两个计划”为牵引,密切联系作家,引导作家深入基层,走进生活现场,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希望各位作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敬畏,深入挖掘阿坝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将阿坝的山河灵秀、民族风情、发展变迁更好地描绘出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学力量。
陈亚军致辞
陈亚军在致辞中表示,青稞文学奖的评奖和颁奖典礼的举办,正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主办方的远见卓识和持续推动,为这个扎根阿坝热土、面向全国各民族作家的文学奖项,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杂志社践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助力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长期关注包括阿坝在内的全国各民族地区的文学发展成就。《民族文学》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多年来深度参与青稞文学奖的相关工作。《民族文学》将继续深化与阿坝州委、州政府,以及四川省作家协会等相关单位的紧密合作,建立高效协同机制,推动更多书写“净土阿坝”的优秀作品并广泛流传,让各族儿女的鲜活故事走进更多读者心中,让雪山草地的壮阔、嘉绒藏寨的风情、红军长征的红色记忆,通过文学焕发出更加动人的生命力。让阿坝不仅成为文学创作的沃土,更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心灵栖息地与文化体验目的地。
鲁娟致辞
鲁娟在致辞中表示,青稞文学奖稳步前行,评选出一批名篇佳作,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本届评选参评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与民族性结合得更为圆融,作品展现的文化自信与人文关怀也更为有力,作家们的创新笔法与民族文学的悠久历史碰撞出新的火花,标志着民族文学创作正迈向更成熟、更繁荣的新阶段。阿坝县成为“青稞文学奖永久颁奖地”,绝非偶然。川甘青三省在此交会,藏羌回汉等多民族团结交融,安多民俗文化、游牧文化、长征文化交相辉映,格萨尔王的传说仍在传唱,漫山遍野的青稞孕育着生命力量。阿坝县的文化底蕴与青稞文学奖的使命高度契合,它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期待青稞文学奖能激励更多作家,继续深扎民族文化沃土,聆听时代前进足音,以更多元的视角、更深刻的思考、更创新的手法,描绘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的生动画面,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为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学力量。
依当措致辞
依当措在致辞中说,青稞生于苦寒,长于风霜,却结出滋养生命的果实。以它命名的文学奖,亦承载着在苍茫高原之上,寂静生长,文字如穗,渐成信仰的精神。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这里有“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中国户外第一山——四姑娘山、若诗若画若尔盖大草原、东方的魔幻世界莲宝叶则等世界知名景点,是全球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是生态文明示范地、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这里是多彩人文绽放地。红军长征在阿坝创造了驻留时间最长、召开重要会议最多、军民关系最浓厚等“七个之最”,留下了“牦牛革命”的动人诗篇。全州拥有羌年等4项世界级非遗,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132处,国家级非遗项目23项、省级非遗项目101项,被誉为“民族文化大走廊”“露天历史博物馆”。这里,是文旅发展引领地。黄龙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成为全球最佳自然保护地之一,桃坪羌寨是全省唯一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诚挚邀请各位作家老师们,常来阿坝行走、采风、书写。让你们的笔触,深入牛羊漫步的牧场、阡陌纵横的山村,真正走进各族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走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讲述阿坝的故事,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学作品了解阿坝、认识阿坝、走进阿坝、爱上阿坝。
冯峥勇在座谈会上致辞
冯峥勇在当日下午的座谈会上代表阿坝县委、县政府表达对与会领导与嘉宾的热烈欢迎。他讲到,阿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长江黄河交汇处,既是保障上游生态安全的国之藩篱,也是安多文化多元共生的传承之地,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表现都是文学作品中最动人、最感人、最醉人的写意,希望大家走进阿坝县,尽情感受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阿坝县也会为大家采风创作提供最鲜活的素材、最便利的保障。莲宝叶则承载着神话与现实的秘境,需要更多真诚的笔触去讲述和更强的文化力量去托举,更需要文学赋能、人文滋养,诚盼通过各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让更多的人透过文字领略阿坝高原壮丽之美、探索民族文化之魂,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读懂背后的生态坚守、民族印记和家国情怀,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诗篇在文学中愈发鲜活,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让阿坝县的生态保护实践被更多人知晓,让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故事被更多人传颂,让青藏高原的文学之声传得更远、唱得更响。
陈波致欢迎词
陈波在欢迎词中表示,“青稞文学奖”自设立以来,阿坝县始终秉持繁荣社会主义多民族文学创作的宗旨,坚持以青稞文化为纽带,将全国各地作家的智慧与才华汇聚于此,让各类优秀作品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历经六届的沉淀与发展,“青稞文学奖”已经成为推动民族文学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也成为阿坝县走出高原、迈向全国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这不仅是文学的丰收,更是时代的见证。作为青稞文学奖永久颁奖地,这是一份无比珍贵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全力为“青稞文学奖”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着力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融合发展,深入挖掘红军长征、唐卡非遗等文化资源,让阿坝县成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和精神家园,让更多的人透过文学领略阿坝高原壮丽之美、探索民族文化之魂,让这一文学盛事在阿坝县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青稞文学奖奖杯
本届青稞文学奖共评出5部获奖作品,其中陈萨日娜(蒙古族)的《跋山涉水》、翔虹(壮族)的《鱼挪活》、康若文琴(藏族)的《俄惹的雪》荣获中篇小说奖,向迅(土家族)的《欢迎来到纳休村》、周家琴的《大山褶皱深处的村庄》荣获散文奖。
陈亚军、鲁娟、依当措为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家颁奖,朱钢、何晓兵为散文奖获奖作家颁奖,陈萨日娜、向迅作为获奖作家代表发言。
陈亚军、鲁娟、依当措为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家颁奖
陈萨日娜发表获奖感言
陈萨日娜说,特别荣幸获得青稞文学奖,“这次获奖对我以后的创作,是一次很大的鼓励,也因此有这个机会来到了美丽、神奇的阿坝。3日,从松潘一路走来,有很多让我震撼的地方。红军战士的故事,红军烈士的故事,使这片草原更加壮美。”
朱钢、何晓兵为散文奖获奖作家向迅、周家琴颁奖。
向迅发表获奖感言
向迅说,散文《欢迎来到纳休村》来自他去年在阿坝县纳休村做的一个深度采访,纳休村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阿坝人民对青稞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都值得我们用笔去书写,我很喜欢这个地方,热爱这个地方。 ”
颁奖典礼现场
在颁奖典礼上,民族舞蹈《吉祥踢踏》、诗歌朗诵《读中国》等节目,精彩纷呈,既展现阿坝州独特的地域风貌与浓郁的民族风情,又生动展现文学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生动诠释青稞文学奖“挖掘民族文化、培育本土文学力量”的宗旨,彰显该奖项助力地域文化与文学发展的独特意义。
颁奖典礼现场
(摄影:杨明强 喻林斌 泽花罗日)
制作:阿旺加措
编校:徐海玉
审校:杨玉梅
核发:陈亚军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
1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2
2
3
可通过《民族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直接订阅
来源: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