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鲜少人了解,这位站在十米跳台巅峰的运动员,童年竟是在被抛弃与病痛中度过的。三岁那年父母离婚,母亲带着哥哥离开,父亲也把她扔给外婆不管。
提起陈若琳,大家都知道她是奥运五连冠得主,跳水界公认的"跳水皇后"。
但鲜少人了解,这位站在十米跳台巅峰的运动员,童年竟是在被抛弃与病痛中度过的。三岁那年父母离婚,母亲带着哥哥离开,父亲也把她扔给外婆不管。
更惨的是,刚被抛弃就得了场大病,连续高烧差点要了这孩子的命。
外公实在看不下去,把瘦成纸片人的小若琳托付给条件好些的舅舅家。说来也巧,舅舅为增强她体质送去学游泳,没想到第一次下水就被教练高峰看中。
那年她才四岁,连游泳姿势都学不会,但修长的手脚比例让专业教练眼睛发亮。为了培养兴趣,舅舅特意带她坐火车去上海看八运会比赛。
看着运动员从十米台翻腾入水,小姑娘突然抓着栏杆说:"我以后也要这样飞。"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
知道舅舅家不容易,陈若琳训练起来比谁都拼命。
2000年省少儿赛前意外骨折,硬是咬着毛巾做无麻接骨。教练都劝她弃赛,结果这孩子挂着固定带完成动作,硬是拿了第四名。
正是这股狠劲让她被省队破格录取,十二岁就跟着"跳水教母"周继红训练。
要说她职业生涯真像开了挂,15岁拿首个世界冠军,北京奥运会更是一人包揽双金。
但最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2012年——
刚完成奥运三连冠,消失了二十年的生母突然找上门。
当时陈若琳正在接受央视直播采访,面对镜头前泣不成声的母亲,她只平静说了句:"您当年离开时,我的母亲就已经不在了。"
这事后来成了体育圈热议的话题。
其实陈若琳当时压力特别大,刚完成五连冠就被架在道德高地上。不过她处理得很聪明,既没当众撕破脸,也没接受媒体安排的"母女相拥"剧本。
后来在自传里她写道:"站在跳台上,我只需要考虑动作的每个细节,但生活中的难题从来不是107B(向前翻腾三周半屈体)能解决的。"
伦敦奥运会后,陈若琳的职业生涯还在继续开挂。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她带着颈椎伤病卫冕成功,成为史上首位实现奥运五连冠的跳水运动员。但很少有人知道,每次入水时她都要承受相当于自身体重九倍的冲击力。
队医曾警告她再练下去可能瘫痪,但用她的话说:"站上跳台,就顾不上这些了。"
正当大家以为她会坚持到东京奥运会时,24岁的陈若琳突然宣布退役。
后来才知道,长期高强度训练让她的颈椎出现严重磨损,连转头都困难。不过她可没离开跳水池,转身当起了教练,东京周期就开始带年轻队员。
去年全红婵在比赛中出现波动,就是这位"师姐教练"连夜给她改动作细节。
当年那个被父母抛弃的小女孩,如今成了国家队最年轻的教练组长。去年杭州亚运会,看着自己带的队员站上领奖台,陈若琳在场边抹眼泪的画面上了新闻。
有记者问她怎么看待亲情缺失与事业成功的关系,她指了指跳水池:"这里的水早把那些苦冲淡了,现在最操心的是孩子们的动作角度。"
要说最戏剧性的,还是她和生母的关系转变。
去年母亲节,陈若琳罕见地在微博发了张老照片——五岁生日时舅舅给她买的跳水玩偶。
配文就七个字:"养育之恩重如山。"
懂行的粉丝马上发现,照片背景里有个模糊的女性身影,正是她极少露面的母亲。
这种含蓄的表达,倒是很符合她一贯的风格。
现在的陈若琳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宿舍到训练馆只要五分钟。
带队员训练时依然保持着运动员时期的较真劲,一个入水动作能反复看上百遍录像。
有次媒体探班,发现她电脑桌面还是北京奥运会夺冠时的照片,记者打趣问她是不是怀念巅峰期,她笑着摇头:"是要记住当时怎么熬过来的。"
来源:小曾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