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时候,人没有特别的感受。一旦斑块阻塞超过70%时,心绞痛、心梗的风险就急剧升高。在我国,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已超过癌症,排在首位。斑块不仅仅是老年人才有,中青年人也在体检查出“动脉有硬化”。
血管里长斑块,就像水管里积了水垢,时间久了通道越来越窄。很多人以为一旦形成斑块,命里就要背着个“定时炸弹”。
可最近的研究显示,一些人通过他汀和降脂针剂的联合使用,半年内血管里的斑块竟然有所回缩,这让不少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身体的血管,本是柔软的通道,却常常被胆固醇和脂质堆积拖累。它们像悄悄流进水管的油垢,一点点粘在壁上,最后硬邦邦变成斑块。
很多时候,人没有特别的感受。一旦斑块阻塞超过70%时,心绞痛、心梗的风险就急剧升高。在我国,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已超过癌症,排在首位。斑块不仅仅是老年人才有,中青年人也在体检查出“动脉有硬化”。
有些人一听到“不可逆”,就干脆放任自流。其实斑块虽然难以完全消失,但通过干预,稳定甚至回缩是可能的。这正是哈弗研究引发热议的原因。
传统上,他汀属于“老将”,能降低血液里的低密度胆固醇,把坏胆固醇降下来。可对于高危人群,仅靠他汀力度常常不够。
近些年的“降脂针剂”,学名是PCSK9抑制剂,作用方式与他汀不同。它像是帮肝脏做加法,让肝细胞更积极地清除坏胆固醇。
一项哈弗医学中心牵头的资料显示,在部分极高危患者中,他汀联合降脂针剂半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有明显缩小。这不是单纯数字变动,而是血管环境在悄悄改变。
这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血管并非被宣判了死刑,它仍有一定自我修复能力,只是需要条件。
斑块最怕的不是数量,而是脆不脆。“易破裂”的斑块,随时有掉渣子堵住血管的危险。控制血脂不仅是为了减少堆积,也是为了让斑块更稳定,不容易出事。
药物帮助只是手段,生活习惯依然是根本。人们总把斑块看成一块石头,其实它更像是混合物,既有胆固醇,也有炎症、钙化。身体在炎症状态下,这些东西更容易不稳定。
从饮食角度,过多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让血液“油腻”,血管壁常年被冲刷,自然就容易长疙瘩。规律饮食、减少精加工食品,比单纯的“清淡”更实际。
有些人天生胆固醇合成旺盛,就算饮食很克制,血脂依然高。遗传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里占到很大比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突发心梗,家里往往也有类似病史。
另外,身体代谢环境差,也为斑块提供了土壤。比如血糖长期不稳,血管内皮变得脆弱,就像破了皮的墙面,更容易积累灰尘。
常见的一些情况容易被低估,比如长期精神紧绷、体重逐年上升、或长期缺乏优质睡眠,都会让身体处在代谢负担之下。结果就是,加速了斑块的养成。
哈弗团队的研究并不代表所有人半年就能见证斑块缩小。目前能观察到回缩的,多是他汀剂量足够、加上降脂针剂强化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改善的人群。
但它传递了一种新的信号:过去我们总是强调“防患于未然”,现在可以进一步说——即便已经有斑块,只要科学干预,不光能防坏,还能向好。
有人担心一旦要靠针剂,是不是就要长期依赖。事实上,药物的使用要结合风险水平来决定,有些人只需要阶段性强化,并不必终身。关键在于精准管理,而非一刀切。
血管健康听起来宏大,其实藏在日常里。走路、饮食、情绪、体检——每一个点滴选择,都会在血管里留下痕迹。
有位中年患者,在调整饮食习惯后,一年体检中胆固醇下降近30%,与药物作用一起,让血管负担大大减轻。他说那一刻,就像卸下肩上的重包。
我们常说,身体账本要从年轻时记。血管的硬化是一点一滴长成的,不会一夜之间。懂得提前修修补补,胜过到最后再去抢救。
血管就像一条河,堆满淤泥时船只难行;若能及时清理,水流就能恢复畅通。他汀加针剂让人看见了“清淤”的可能,但真正长久的护航,还需日常的点点滴滴。
别把希望全交给药,更别把侥幸当筹码,血管比自己想象的要脆弱,也比想象的更值得呵护。
在身边,你见过有人通过改善血脂,把健康重新拉回正轨吗?欢迎分享感受。
参考文献:
[1]刘建民,霍勇,胡盛寿,等. 2019中国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国循环杂志,2019,34(09):837-853.
[2]胡盛寿,朱春莲. 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形势与策略[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02):91-95.
声明:以上科普内容基于循证医学资料,非诊疗建议,文章部分案例为生活化写作处理,意在传播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无低俗引导,若涉及版权或表述问题,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来源:小医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