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是保险公司理赔员阿剑,在一张张申请单里见证世间冷暖的交替,用 “同意赔付” 的印章传递陌生人的暖意;是卫生巾厂普工张赛,在流水线的间隙捕捉生活碎片,让 “重复一万次” 的日子长出文字的翅膀;是菜场摊主陈慧,从烟火缭绕的摊位走向漫山花海,……
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是保险公司理赔员阿剑,在一张张申请单里见证世间冷暖的交替,用 “同意赔付” 的印章传递陌生人的暖意;是卫生巾厂普工张赛,在流水线的间隙捕捉生活碎片,让 “重复一万次” 的日子长出文字的翅膀;是菜场摊主陈慧,从烟火缭绕的摊位走向漫山花海,……
“把自己作为方法”,他们写下自己的故事,把那些藏在日常褶皱里的坚持、感动、迷茫与热爱,轻轻摊开在我们面前。
今天,让我们走进十五位 “我” 的独白,在他们的人生片段里,看见每一个认真生活的自己,也看见这人间最真实、最鲜活的力量。
No.1 如此打工三十年
占有兵 著
我是占有兵。1995年,我来到广东打工,三十年里做过保安、行政管理,但始终没有放下相机。我拍下150多万张照片,收集了6吨打工实物,只想为一代代打工人留下真实的痕迹。这本书里的127张照片,是从海量影像中选出的最触动我的瞬间。我为每一张写下了背后的故事。它们中有迷茫,有坚持,也有普通人如何在流水线和生活夹缝中,一点点拼凑出属于自己的意义。这本书,是我用二十年拍摄、三十年生活交出的回答。
No.2 在工厂梦不到工厂
张赛 著
2003年,我初中毕业,离开河南老家南下打工。之后的二十年,我在泉州和武汉辗转求生,做过工人、保安,送过快递,也跑过外卖……2021年底,迫于房贷的压力,我又回到了曾经待过的一家卫生巾厂,做回普工。工厂的日子琐碎、重复,人像长在流水线上的某个零件。在机台上走神,快速记下某个词语,等上厕所的时候把词语拓展为句子。下了班,我把句子连成段。把日记本上的许多段落整理连缀,是为一篇文章。
写作,是我在不得不过的生活里打捞自己的方式。我记录下具体的劳动、工友之间的闲谈、工厂如何一天天磨损人,也写下那些形形色色的白日梦。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书,它是一个普通人承受现实时发出的无声呐喊,我也想把它当做拒绝被完全淹没的证明。现在机台还在转,我的笔也没停。
No.3 在大学与大厂之间
阿痴 著
我是阿痴,钢城的女儿。十七岁那年,高考的失利像一双手猛地掐灭了那盏灯。我没能去成酒泉完成“沙漠观测站”守站员的梦想,理想沉入海底,而我被困在原地。胃疼在每个深夜里发作,我在大学里假装高兴、假装活着,甚至假装自己还存在。母亲为我指了路,我走进她认定的生活里:体面,却虚幻;安稳,却窒息。我说:“我已经沉到海底了,没有人知道。”在那些迷茫的日子里,我躲进小说、躲进恋爱、躲进朋友勉强伸出的手中——直到某天,我心里那簇小火苗,重新被点燃。
我从考研到工作,从大哲的思辨跌入996的琐碎,一路跌撞,一路自省。我终于明白:那个执着的我从未消失——她依然渴望观测,渴望记录,渴望在有限的存在中触摸无限。如今我二十五岁。我不美,拮据,偶尔呆气也暴躁。但我心里燃烧着一小团火,它支撑着我,渺小却真实地活着。我决定从此看轻生存,看重存在;脱去他人眼光,走向那条真正属于我的路。
No.4 工厂女孩
丁燕 著
2011 年,为了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我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 200 天的工厂生活。我见过流水线上 “一个动作重复一万次” 的枯燥,见过女孩们为了爱情的欢喜与失落,见过她们对梦想的憧憬与破灭。在工厂,女孩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这些女孩也有自己的青春,也在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No.5 事已至此,走保险吧
阿剑 著
我曾经在保险公司做理赔员,我给大家讲讲生活中遭遇保险理赔困境的人们:有陷入绝望外卖员,有意外致残的员工,有郑州暴雨后破产的老板,有女性健康险背后的患者……大部分人对保险的认知都来源于与保险业务员的接触,事实上,这只是保险行业的冰山一角。业务员负责“进钱”,而理赔员则负责“守钱、出钱”,职责不同,给客户的感受也大相径庭。理赔员的驱动力是以解决赔案为目的,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是人之常情,但多年从业经历的淬炼,让我对“伸出援手”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理赔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缠斗,而是互相理解的人在规则下“行个方便”。
No.6 我在北京送快递
胡安焉 著
踏入社会这二十年,我走南闯北,待过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销售、服装导购、加油站工人,几乎什么活都试过。我把这些零零碎碎的日子、甘苦自知的活法,都写进了自己的叙述里——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在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记:“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我觉得自己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后来我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我用它们来面对现实中的局限和窘迫,也借此确认: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No.7 我在上海开出租
黑桃 著
我叫黑桃,在上海开出租。别人说这是出租车版的《深夜食堂》,而我觉得,上海本身就像一辆巨大的出租车——每天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穿梭于霓虹与弄堂之间,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繁花》。
在这小小的车厢里,我听过太多故事:有心事重重的白领,有笑语喧哗的游客,也有沉默望着窗外的归家人。我们萍水相逢,短暂同行,然后各自消失在人海。但正是这些片段,组成了我最真实的日常。我不只是司机,更是一个倾听者和记录者。
我坚持把所见所闻写下来,把那些笑中带泪的瞬间变成文字。在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活,而我有幸用方向盘和纸笔,见证并记住了它们。
这本书,是我送给上海的情书,也是给所有在路上的人——愿你途经暗夜,总有微光可循;身在繁华,不忘烟火人间。
No.8 我的母亲做保洁
张小满 著
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No.9 在菜场,在人间
陈慧 著
我的前半生,大概能分成四段:幼年被送养,少年时生病,青年时远嫁,中年时选择了离开婚姻。不幸似乎都发生在我身上。好在,为了讨生活去菜市场摆摊的日子里,我白天摆摊,夜里写作,竟在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里找到了救赎。
十八年,整整十八年,我在菜市场里打转,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相熟的乡邻、常来的顾客,也有隔壁摊位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他们的脸孔、故事、喜怒哀乐,我都收进了眼里,写进了字里。如今,我把这些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真诚地写成了这本书——《在菜场,在人间》。我想让纸页间透出市井的喧嚷与温度,把烟火人间的热热闹闹、挨挨挤挤,把贴地而活的生之乐趣,带给每一个阅读的人。
No.10
微尘
陈年喜 著
我是一名爆破工,在地下五千米开山炸石,烟尘和轰鸣是我的日常。我见过运石工扛着石头爬坡,见过乡村木匠认真打磨每一块木头,也见过农妇在田里辛苦劳作 —— 我们都是 “微尘”,在生活里奔突,努力站稳。我在工棚里写诗,把 “爆破的火花”“石头的重量”“对家人的思念” 写进本子里,他们虽历经生活的磨砺,却淳朴而硬扎,沉静地诉说关于亲情、爱情、死亡、欲望的生活主题……这本书收录了 21 个故事,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
No.11
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
扎十一惹 著
我叫扎十一惹,“扎” 是家族的姓,“十一” 是我出生的季节,“惹” 是寨子里常见的草。早年村寨贫苦,生活难免坎坷窘迫,但也不缺天然的浪漫:花草、林木、阳光、小溪、山野、猫狗、牛马、小鸟、玩伴……流动的乡村风物,陪伴着童年岁月,织成让心灵柔软的旧梦。
我和我的妈妈、姐姐,我的女性亲戚和乡邻,两代彝族乡村女性的自主、情感、欲望、喜好等个人生活的面向,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滞后但蓬勃变化的景观。作为90年生人,我的成长、升学、就业、迁徙,伴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伴随着乡村记忆和边地经验的失落。希望经由我的书写,为寨子旧时的人事风物保存一段记录。在我的乡村里,很多事都是确定的,我知道牛不会跑,也知道太阳会按时落山,我会和牛一起回到家里,吃上饭,然后进入梦乡。
No.12
还可以的金女士
金子 著
我是一个骑在墙上的人,我流窜于小镇和名利场之间。当我在名利场时,我是一个冷眼穷人,这些故作体面的人造景观让我疲惫。当我在小镇时,我又不禁为我在名利场学到的东西沾沾自喜,想要把先进的时尚知识播撒在朴素的河南大地。
我叫金子,出身高考大省河南的小镇女孩,在北京时尚前沿工作,出身的平凡和时尚圈的光怪陆离这两种色彩在我身上碰撞,我好像时而是走过独木桥的胜利者,时而是名利场中的局外人。我写下这本书,记录身处名利场中的朴实河南女孩啼笑皆非的工作日常,虚浮华丽围绕着我,那种“小时代”中的生活,我过上了,但好像始终不入流。
No.13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 著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副局长时,发现作为中心城区的碑林区竟没有图书馆,且筹建中的图书馆位于地下,条件简陋,人手仅我和馆长小宁两人。我负责选书,决定自主编纂更符合本区读者需求的书目。考虑到碑林区商业繁华、周末家庭客流多,计划加大文学和少儿图书占比;依托附近碑林博物馆,设置碑帖专区;为外籍人员子女增设外文童书区;还设立漫画专区,吸引年轻读者。我为选出1万种图书求助各方,却因书目触动利益,引发了一场“书目保卫战”。
No.14
书店四季:书店日记2
[英] 肖恩·白塞尔 著
十八岁那年我路过威格敦那家堆满书的书店,还预言它年底就会倒闭。没想到十三年后,我辞去工作买下了这里,把它做成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店。我一边四处收书,一边应付奇葩顾客和店员,还在电商冲击中挣扎求生。后来我干脆把这一切写进《书店日记》,用毒舌吐槽为书业存照,没想到竟成了畅销书。只怕改变就在不远的将来,四季轮替,时光流转,“书店”也愈加坚固地扎根在苏格兰的乡土生活之中。味道、氛围和人与人的交往将依然是实体书店的专属保护区……也许书店也会迎来一场小小的复兴,足以让我们中的一些人再多撑一阵子。
No.15
深呼吸,开始麻醉了
蒋政宇 著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这是我做麻醉医生的座右铭。麻醉医生是无影灯下的幕后英雄,剖腹产、术中抢救、无痛胃肠镜、无痛分娩、癌痛、器官捐献……从出生到死亡,麻醉医生守护了生命的每个时刻。我也回答了许多人好奇的问题:麻醉会不会让人变笨?无痛分娩到底有多“无痛”?手术中如果突然醒来,会发生什么?在每个故事的结尾,我都附上了“科普小问答”我写 13 个麻醉故事,从出生到死亡,麻醉医生守护了生命的每个时刻。现在每次手术前,我还是会跟患者说 “深呼吸,开始麻醉了”,想给他们一点安心。
他们并没有在聚光灯下生活,却用自己的微光在纸上传递力量,学会去感受生活的细节就是生命萌芽的契机,如果生活真的有裂缝,那一定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不止是书中的小贩、工人、保险员、医生,还有千千万万个职业,都在耕耘脚下的生命,致敬每一个努力活着的自己。
来源:广西师大出版社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