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超超超超长对谈,B站网友又吃上好的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2:00 1

摘要:广智第一次袒露,为他赢得冠军的这套段子其实准备了三年。前两届决赛止步太早,一直没机会用,直到今年才终于有机会拿出来。结尾他化用《长安的荔枝》的台词“我到长安了”,堪称点睛之笔,这其实源自一个小小的善意。当时一位前同事邀请广智去电影路演当嘉宾,他原本犹豫,最后还

爱看长视频的网友有福了。

最近,B站冒出了许多动辄一小时起步,长则三四个小时的视频播客。

上班午休时打开一期,看完就到了打卡跑路的时间;若是睡前观看,还能靠一场沉浸式对谈消除一天的疲惫和浮躁。

像是在B站再次“转行”的罗永浩,这回他不创业、不直播,而是开启了新栏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播客一上线就把视频播客圈卷到了新高度。

栏目邀请不同行业的大咖,探讨科技、商业、人文、社会话题。每期三四个小时的马拉松式对谈,量大管饱,正对B站网友胃口。

栏目最新一期嘉宾,是刚刚拿了脱口秀大王的何广智。

在刚结束不久的决赛舞台上,广智用一套“述职报告”的段子,回顾了自己七年的脱口秀生涯。

广智第一次袒露,为他赢得冠军的这套段子其实准备了三年。前两届决赛止步太早,一直没机会用,直到今年才终于有机会拿出来。结尾他化用《长安的荔枝》的台词“我到长安了”,堪称点睛之笔,这其实源自一个小小的善意。当时一位前同事邀请广智去电影路演当嘉宾,他原本犹豫,最后还是为了帮朋友答应了。没想到这反而带来了创作灵感,成就了舞台上的高光时刻。

这样真诚的分享,让网友第一次看到了幽默之外的广智,也更理解了为什么大家会把他的摘冠视为一次“好人的胜利”。

长达三小时的对谈里,广智完整回顾了自己来时的路,就连之前因为窘迫和自卑,刻意对外回避的童年和成长环境,也在老罗这里聊开了。

在城乡结合部长大加重的自卑情绪、发现自己口音和城里同学不一样的落差感、小时候没有任何零花钱的为难……观众也终于明白,广智为什么能以“穷门掌门人”的身份大放光彩。

广智还讲到,自己成为脱口秀演员五年后去上海外滩玩,碰到了和五年前相同的观光车和售票员,但这一次,售票员吆喝的景点里除了新天地和东方明珠外,又增添了“看脱口秀的”。这样充满宿命感的一刻,让老罗和观众起了鸡皮疙瘩。

这种实时的理解和共鸣,让每一次推心置腹的分享,都能在屏幕两端找到回响。

能把观众平时看不到的一面抽丝剥茧地呈现,也许这就是长谈播客的魅力。

就像有B站网友感慨: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这样的长视频访谈就像一股清流,让人想起从前听电台的感觉。有思考,也有陪伴。而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他们仍有足够的耐心去听完一场三四个小时的对谈,更懂得它的珍贵。

如今,这样的超长对谈越来越多,对谈嘉宾组合也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B站视频播客《一麦三连》的新节目,请来了齐泽克和项飙,共同探讨令每个人痛苦却又无法跳出的内卷。

有网友感慨:“有生之年,哲学在B站上热搜了。”观众热烈地探讨着齐泽克和项飙在宏大叙事与具体生活的调和上产生的分歧,用亲身经历阐释“断裂”对于个人生命力、主体性的影响,对项飙“重建附近”的概念再次进行辩论。

这些深刻的、需要反复思考的精神碰撞时刻,在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在弹幕上,大家就像在讨论“今天天气如何”一样,轻松、酣畅地交谈着,沉浸在两位学者进行精神交锋的时间里。

在UP主@饭统戴老板对谈经济学教授兰小欢视频中,两人探讨了经济学畅销著作《置身事内》一书,是如何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形成知识生态,分析中国经济的行业分化、基建的政治意义及产能过剩逻辑,并对比了中美发展模式的差异。

他们的谈话贯穿经济、社会与个人成长,还从年轻人机会选择聊到AI时代的学习策略。融合了经济洞察与人生哲学,强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个体决策需要“留有余力”。“在不确定环境中保持韧性应对不确定性。”

尽管这期视频播客接近两小时,但在两位嘉宾逻辑缜密的拆解之下,经济学议题不仅不再枯燥,还充满了生活智慧,不知不觉就听入了迷。

陈鲁豫的视频播客《陈鲁豫-慢谈》,也从B站出发,火爆网络。首期节目是她与易立竞长达两小时的对谈,两位顶级新闻人的对话,被网友拆解成了一个个值得反复品味的瞬间。

留给大众“审问式提问”和“犀利”印象的易立竞,在聊到三十年前自己带着一千元来北京闯荡,曾三天吃不上饭、去快餐店面试因为有口音被店长拒绝、被房东欺负的经历,和回不去的故乡时,一度哽咽落泪,她红着眼眶说:“我也不知道我还会再心疼那个小孩,我以为早就翻篇了。”

有B站网友这样形容看完节目的感受:“她们在成长和发展轨迹上如此不同,可是,重要的是,她们此刻终于面对面地、坐下来、互相坦诚又真诚地谈论自己,接住对方,我度过了十分感动又满足的两个小时。”

也许,这就是视频播客的魅力。

内容的输出者彼此惺惺相惜,势均力敌,互相看见、诉说、倾听。或是掏出真知灼见,或是敞开心扉坦诚经历,在几个小时的交流中,也让观众拥抱嘉宾的复杂性。

这些抽丝剥茧、需要更多时间品味的“马拉松式”对话,仍在被迫切需要着。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