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丘的“陇海”,开封的“汴京”,驻马店的“发时达”,郑州的“彩蝶”,这些名字当年听着就热闹。县里一办厂,就能解决一大批人的吃饭问题,还能给财政添不少钱。
八十年代的河南,卷烟厂遍地都是,一个县里好几个厂子也不稀奇。那时的香烟,不只是卖给本地人抽,还是地方的门面,见人送烟,是常事。
商丘的“陇海”,开封的“汴京”,驻马店的“发时达”,郑州的“彩蝶”,这些名字当年听着就热闹。县里一办厂,就能解决一大批人的吃饭问题,还能给财政添不少钱。
那种规模,其实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地方政府要发展,要收税,更要安排就业。烟厂建起来快见效,又是自家地里生的财,谁都想守住这块肥肉。
然而没几年,形势就变了。到了九十年代,国家要求集中资源发展几个大企业,不许各地乱搞。1994年的政策让很多小厂子彻底没了活路。
设备落后、工艺跟不上,再加上新出台的标准要求降焦油,小厂子干脆连升级机会都没有。一些直接停产,而更多的则被并进了大厂。
郑州的“彩蝶”烟,就是在这个时候退出市场。它曾经很受欢迎,但面对技术调整,不投入研发就等于等死。没钱更新设备的小厂,都难逃这条路。
驻马店卷烟厂的影响尤其大。鼎盛时期有三千多名职工,为地方贡献了三成财政收入。一旦被整合,很多家庭失去了饭碗。当时大家心里落差极大。
老烟民爱提这些老牌子,更多是怀念那个年代的社交场景。八十年代求人办事,一包“发时达”能打开局面;九十年代,待客桌上摆几包“散花”,就显得有面子。
到了如今,香烟更多回归到单纯的消费品属性,不再是以前的人情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特色、又依赖情怀的小品牌很难生存。
“红旗渠”牌能够留下,一个原因是它的价格和品质抓住了普通消费者,另一个是情感认同。销量一年上百万箱,不靠情怀生存,而是靠市场接受。
进入2015年后,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健康宣传铺天盖地。市场上的吸烟人数明显下降,本来利润就薄的小品牌更难支撑。
口味也在变化。河南中烟数据显示,如今销量大的多数是低焦油、细支类产品。年轻人喜欢新形象,老烟民为了健康也慢慢转型。高焦油、劲大的老烟已经没什么市场。
那些曾经火遍一方的香烟牌子,不是被合并,就是自灭。留下来的,要么顺应趋势调整,要么有足够强的竞争力维持生存。
手里的一枚老烟标,看似只是纸片,其实承载着地方工业从兴到衰的全过程,也映照着社会人情的巨大变化。这段时间,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