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再说“打工”是现代人才有的emo,扒完古代人的日常才发现:好家伙,这“搬砖”的苦、摸鱼的乐,竟是刻在DNA里的祖传手艺!而且啊,老祖宗们一边吐槽一边猛干的样子,比咱们还正能量呢!
别再说“打工”是现代人才有的emo,扒完古代人的日常才发现:好家伙,这“搬砖”的苦、摸鱼的乐,竟是刻在DNA里的祖传手艺!而且啊,老祖宗们一边吐槽一边猛干的样子,比咱们还正能量呢!
先看基层“种田人”:先秦的农夫,每天被监工的吆喝喊起床,那阵仗比现在的闹钟狠多了——“赶紧下地!迟到扣你口粮!”《诗经》里“夙兴夜寐”说得文雅,翻译过来就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天天都得卷”。但你猜咋着?他们种着田还能编歌吐槽,“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意思是“凭啥有人不干活还拿得多”,吐槽完抹把汗继续耕,心里门儿清:“地种好了,咱全家才有饭吃,值!”
再瞧古代“公务员”:唐朝官员凌晨三点就得爬起来赶早朝,摸黑走在长安街上,那叫一个“人在前面走,魂在后面追”,迟到了真挨板子!白居易当小官时吐槽“官舍非我庐”,转头又写“努力加餐饭”——抱怨归抱怨,饭得吃,班得好好上!明清京官更绝,天天揣着“简历”跑权贵家“投帖”,比现在跑业务还拼,心里默念“今天得多跑一家...这股子韧劲,妥妥的职场正能量模板!
还有 "个体户"手艺人:宋朝汴京的小吃摊主,天不亮就支摊子,遇上刮风下雨,锅碗瓢盆都得遭罪。就说卖炊饼的武大郎,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赚的钱刚够养家,可他从没撂挑子——毕竟“多卖两个饼,郓哥的甜水就能多买两碗”。他们没喊过“躺平”,只信“多干一会儿,日子就红火一会儿”,这接地气的实在,比啥鸡汤都管用。
最逗的是古人的“摸鱼文学”:战国公务员在竹简上画小人儿,跟咱们上班偷偷画画一个样;魏晋文人看着“放浪形骸”,实则是“卷不动了就给自己放个小假”,调整完状态继续折腾;李白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看着像“老子不干了”,转头就去仗剑走天涯搞“自由职业”,这哪是躺平,分明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潇洒!
你看,老祖宗们早就把“打工”玩明白了:该吐槽吐槽,该努力努力,从不会因为苦就停下脚步。说到底,从古到今的“打工人”,都在为一口热饭、一个小目标往前冲——这股子“再苦再累,日子也得好好过”的劲儿,就是最实在的正能量,咱们可得好好传下去! 友友们怎么看呢?
来源:西西弗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