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高兴和大家聊一聊我们乌兰牧骑的故事。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也被称作‘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个名字已经在草原上叫响了将近70年……”3月10日上午,阿拉腾达来身着蒙古族服饰,在“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上,打开了乌兰牧骑的“故事汇”。
“我是看着乌兰牧骑的演出长大的,后来有幸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在乌兰牧骑精神的指引下,沿着前辈们的足迹继续前行,为人民创作、为草原放歌。”
“达来大哥,我在电视上看见你了,你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记者采访,真荣幸,你是咱们旗的骄傲啊!”
“队长,您在‘委员通道’上,可把咱们乌兰牧骑的故事讲好了,这下全国人民都知道内蒙古有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了。”
……
全国两会闭幕后,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队长阿拉腾达来“火”了。
家乡的父老乡亲,身边的同事朋友,都以此为荣!
这支“红色的嫩芽”在这个春天里如沐春风、蓬勃生长!
阿拉腾达来在全国两会精神的感召下,信心满满、蓄势待发!
40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很高兴和大家聊一聊我们乌兰牧骑的故事。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也被称作‘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个名字已经在草原上叫响了将近70年……”3月10日上午,阿拉腾达来身着蒙古族服饰,在“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上,打开了乌兰牧骑的“故事汇”。
1957年6月17日,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成立。第二天,9名队员带着两块幕布、三盏煤油灯、五件乐器,举着红旗,甩着响鞭,坐着马车,向偏远的牧区进发……
1958年1月1日,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成立。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用心传递党的声音,用情讲好红色故事。挤奶舞、接羔舞、骑马舞,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品小戏精彩上演,每一部作品都贴近生活,带着“露珠”,广受牧民喜爱。
“我是看着乌兰牧骑的演出长大的,后来有幸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在乌兰牧骑精神的指引下,沿着前辈们的足迹继续前行,为人民创作、为草原放歌。”回忆过去,阿拉腾达来神采奕奕。
1984年至今,阿拉腾达来和队员们在无数个寒来暑往中,穿梭在草原上,看到牧民就停,拿出乐器就演。唱至酣处,牧民们会主动加入。你唱一首歌、我跳一支舞,一唱一跳间,队员们与农牧民的感情日渐亲厚。
“那时候,我们乌兰牧骑队员一来,牧民们就像过年一样开心热闹。小姑娘们把自己最喜爱的蒙古袍穿上,小伙子们打扮得精神抖擞,大家都以最佳状态观看我们的演出。”乌兰牧骑队员胡斯楞说。
苏尼特左旗面积3.4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310公里。“我们下乡演出经常要长途跋涉,但是再苦再累也要坚持把文艺送到牧民身边,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阿拉腾达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40年来,他和队员们经常深入基层慰问演出,创作出符合牧区、符合边防哨所、符合乡镇街道的文艺作品。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阿拉腾达来还组织了3个小分队,到偏远地区和社区为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演出,暖心细致的服务深受赞誉。
“建设家乡促发展,携手共进赴繁荣……”2月25日,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巴彦淖尔嘎查牧民格日勒家中传出悠扬的马头琴声和优美的歌声。阿拉腾达来带着几名队员,正在开展文艺演出下基层活动。“乌兰牧骑不仅为我们送来了欢乐,还了解我们的生产生活,解决我们的实际困难。”格日勒感激地说。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就应该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每次下基层演出,也是收集社情民意的好时机。”阿拉腾达来用实际行动践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农牧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演什么、帮什么。每次演出完,队长都会了解牧民需求,带着我们解决群众难题。赶上接羔的季节我们就帮着接羔,赶上剪羊毛的季节我们就帮着剪羊毛。每到一处,当地牧民都会热情地招待我们,大家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乌兰牧骑队员哈达被阿拉腾达来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着、激励着。
茫茫草原上,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乌兰牧骑队员的身影。他们不仅是演员、宣传员,也是邮递员、保健员……乌兰牧骑用真诚与爱心、歌声与舞蹈赢得了草原牧民的真心欢迎。
多年来,他们脚步不停、传统不丢,穿梭在各个苏木嘎查、边防连队、厂矿企业等地,走遍了北疆大地,每年演出都在100场以上。建队66年来,共创作各类文艺节目1500多部,演出6800余场,观众达17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作用,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边防部队官兵、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如今的阿拉腾达来,对乌兰牧骑的热情仍像乌兰牧骑队旗一样,火红、鲜艳!
创新“焕发”乌兰牧骑时代光彩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40年来,阿拉腾达来扎根牧区沃土,融入牧民生活,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创作更好的文艺作品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年来,作为国家一级编导的他先后创作了60多部歌舞曲艺作品,4部舞台剧作品,多次荣获国际级、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奖项。
担任乌兰牧骑队长以来,阿拉腾达来始终把发展乌兰牧骑事业放在工作首位,让乌兰牧骑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实现“双丰收”。
2017年11月21日,是所有乌兰牧骑队员终生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了!总书记的回信鼓舞了所有乌兰牧骑队员。阿拉腾达来带领队员们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在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上下苦功。
长期工作在一线的阿拉腾达来对当下艺术创作深有感触。他说:“进入新时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牧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必须创作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才能紧跟时代,满足群众需求。”
为创作有分量的作品,阿拉腾达来以蒙古剧为突破口,开辟了一条乌兰牧骑艺术作品的新路径。在经费紧张、人力不足等挑战下,他策划创作了现实题材蒙古剧《驼乡新传》,在全区一炮打响,在锡林郭勒盟创下了“第一个蒙古剧”“第一个蒙古剧创作基地”等多个“第一”。他组织创作的第二部蒙古剧《宝德尔石林传说》,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该剧在自治区各盟市巡演,并赴北京中国戏曲学院演出,赢得广泛好评。
由于工作突出,阿拉腾达来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乌兰牧骑队长。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队先后被评为全国第八届服务农民、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区第五届服务农牧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并获得“一类乌兰牧骑”“十佳乌兰牧骑”等荣誉。
成绩面前,阿拉腾达来并没有骄傲和满足,继续前行在艺术创新道路上。
“点击量是多少?”“2000多。”近日,在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演播厅内,一场慰问演出精彩上演。阿拉腾达来时刻关注着线上直播情况。“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化‘互联网+文艺’的创新工作格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演出模式,焕发乌兰牧骑时代光彩,让更多人欣赏到乌兰牧骑的精彩演出。”阿拉腾达来说,他计划今年重新复编《乌兰牧骑走边关——望远镜》这部剧,希望能以更新颖的形式展现北疆文化独特魅力,挖掘北疆文化新内涵,吸引更多人关注,进一步提升北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时代在变,艺术形式在变,但乌兰牧骑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的优良传统没有变。他们将继续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履职尽责“擦亮”北疆文化品牌
“如今,内蒙古大地上活跃着75支像我们这样的乌兰牧骑队,3000多名队员,每年演出超过1万场。”在“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阿拉腾达来自豪地说。
作为一名常年奋战在演出一线的乌兰牧骑队长,数十年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经历,在给予阿拉腾达来创作灵感的同时,也让他的履职工作更加扎实。
在他看来,扎根草原沃土,放眼未来发展,只有在艺术创作、服务形式、发展方式上不断求新,才能让乌兰牧骑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更好地“绽放”。而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只有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社情民意,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答卷”。阿拉腾达来履职以来,重点关注乡村文化保护、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牧区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所提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回应。这让他倍感荣幸、备受鼓舞。
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
这也是阿拉腾达来的关注重点。他认为,北疆文化品牌的持续发展和文化旅游建设的深入推进,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还能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他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北疆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共同谱写北疆文化繁荣新篇章。
想群众之所想。阿拉腾达来还重点关注了涉及牧民切身利益的农村牧区牛羊肉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农牧民收入等问题。他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从相关政策、保险机制及应急救灾等方面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政协委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履职3年来,阿拉腾达来时刻牢记“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全国两会闭幕后,他马不停蹄返回苏尼特左旗,第一时间将两会精神传达到群众身边。“今年全国两会对我而言,意义非凡、经历宝贵,尤其是走上‘委员通道’后,更让我感慨万千。”阿拉腾达来表示,“今后我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关注百姓心声,传递信心希望,用心用情书写高质量‘履职答卷’。”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如今,乌兰牧骑与基层群众的感情更加深厚。未来,乌兰牧骑嘹亮的歌声仍将飘荡在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润泽2400多万草原儿女的心。(郝佳丽)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