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解放军随时可以由演转战,是否意味着台湾回归提上日程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07:03 1

摘要: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此次在台岛周边海域展开的实战化演训,绝非单纯的军事训练,而是具有多重战略意涵的行动,既是对当前台海局势的直接回应,也是对未来可能冲突的未雨绸缪。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读: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此次在台岛周边海域展开的实战化演训,绝非单纯的军事训练,而是具有多重战略意涵的行动,既是对当前台海局势的直接回应,也是对未来可能冲突的未雨绸缪。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读:

一、对外部干涉的强力震慑:打破“台独”幻想与外部勾连

1. 精准反制美台勾连

近期美国军舰频繁穿越台湾海峡,民进党当局借“过境外交”制造分裂声势,甚至推动“雄风”导弹等武器研发。此次演训通过封锁台岛海空通道、模拟联合封控,直接切断外部势力介入的路径,向美台传递明确信号: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将面临解放军“锁岛”“封喉”的硬核反制。

2. 瓦解“以武拒统”的迷梦

台当局近年来大肆采购美国武器,试图以“雄风”导弹、无人机等构建防御体系。然而,解放军的远程火箭炮(射程超500公里)、高超音速导弹(如东风-17)和歼-20隐身战机,已形成对台军的全方位压制。演训中“多向精打”“联合封控”等科目,正是对台军所谓“雄风”体系的实战检验与降维打击。

二、对战争能力的全面检验:从“能打仗”到“打胜仗”

1. 体系化作战能力验证

演训整合了舰艇、战机、火箭军、电子战等多兵种力量,通过数据链实现战场信息实时共享,验证了“侦—控—打—评”闭环作战流程。例如,055型驱逐舰搭载的高超声速导弹与歼-20隐身战机协同,可对敌方纵深目标实施“发现即摧毁”的饱和攻击,展现了“体系破击战”的雏形。

2. 极限压力下的实战化锤炼

在复杂电磁环境、恶劣气象条件和突发敌情模拟中,部队需完成远程奔袭、临机决策等高难度任务。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加压,暴露并解决了传统训练中的短板,确保未来战场上能够“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三、对地缘格局的重塑:确立西太平洋主导权

1. 关键水道的控制权争夺

演训区域覆盖巴士海峡、宫古海峡等战略要冲,这些水道是美军航母战斗群进出西太平洋的必经之路。通过常态化演训,解放军逐步构建起对相关海域的常态化监控与快速反应能力,实质上压缩了外部势力在西太的军事活动空间。

2. “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的成熟

从东风-17导弹对航母战斗群的威慑,到055型驱逐舰的防空反导能力,再到火箭军“远箱火”的远程精确打击,解放军已形成分层次、多维度的A2/AD体系。这种能力不仅针对台海,更可辐射至南海、东海等热点区域,重塑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

四、对国家统一的战略宣誓:红线不容触碰

1. “以武止戈”的威慑逻辑

演训并非寻求冲突升级,而是通过展示压倒性实力,降低“台独”势力和外部干涉者的冒险冲动。正如东部战区发言人所言:“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权利。”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既是对和平统一前景的维护,也是对“台独”分裂行径的终极警告。

2. 凝聚民族意志的动员效应

此次演训通过媒体全程直播,向14亿中国人民传递了“祖国统一势不可挡”的强烈信号。这种舆论与军事行动的联动,既强化了民众对军队能力的信心,也激发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全民共识。

五、底气何来?三大支撑铸就战略主动

1、体系化作战能力跃升:

依托“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改革成果,各军兵种打破壁垒,实现情报共享、指挥协同、火力衔接的无缝对接。

2、战略威慑形成闭环:

从东风快递到歼-20隐身战机,从电磁压制到网络攻防,解放军已构建起覆盖陆、海、空、天、网的立体打击链条。

3、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民用卫星、物流体系与国防需求的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战时资源调配效率。

结语:和平的底牌与战争的戒尺

此次东部战区演训的本质,是中国在百年变局中维护核心利益的必然选择。它向世界昭示:中国军队不仅有决心、有能力挫败任何分裂国家的图谋,更有足够的智慧与实力将战争控制在“未起之时”。对于“台独”势力而言,这是“最后的通牒”;对于外部干涉者而言,这是“勿谓言之不预”的战略清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解放军的每一次演训,都是和平年代最有力的“保底手段”——剑锋所指,既是威慑,更是守护。

在评论区谈谈你的见解,猜猜台湾回归的日期吧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