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这个欧洲列强藏得最深!千万别忘记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06:19 1

摘要:1900年夏天,天津大沽炮台陷落的消息传到北京时,紫禁城里的慈禧太后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1900年夏天,天津大沽炮台陷落的消息传到北京时,紫禁城里的慈禧太后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此时,八国联军正在向北京进发。

而在这支号称“八国”的联军中,有一个国家最容易被忽略,却在这场侵略中扮演了特殊角色——奥匈帝国。

当人们提起八国联军,通常会想到英、法、德、俄、美、日、意这七个国家,而第八个国家往往被遗忘。

奥匈帝国,这个大清眼中的小国,其实是曾经的中欧霸主。然而曾经辉煌消失后,它在历史课本中常常只是一笔带过的存在。

在侵华过程中奥匈帝国派出了400人的部队参与联军侵华行动。

奥匈军队在联军中虽然数量不多,却异常活跃。他们装备着当时先进的曼利夏步枪和克虏伯野战炮,虽然人数不多,但火力配置相当精良。

这支远征军的指挥官是爱德华·冯·佐佩尔,他同时兼任奥匈帝国东亚分舰队的司令。

佐佩尔是个典型的帝国军官,怀着在远东为帝国争取荣耀的雄心,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让双头鹰的旗帜在东方也被敬畏。”

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奥匈帝国参与侵华的动机——作为一个正在衰落的老牌列强,急需在海外展示实力,证明自己仍然配得上列强地位。

19世纪末的奥匈帝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国际上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受到新兴的塞尔维亚和俄国的挑战。

当其他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时,奥匈帝国也不甘落后。

更重要的是,奥匈帝国想要通过这次远征向世界展示其军事力量,提升国际地位。

奥匈帝国在华利益确实相对有限,但并非无足轻重。早在1869年,奥匈帝国就与清政府签订了《通商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

在天津,奥匈帝国拥有0.6平方公里的租界,虽然比英法租界小得多,但位置相当优越,位于海河东岸。在上海,奥匈帝国也设有总领事馆,负责保护其在华商业利益。

虽然派遣的人数不算多,但奥匈帝国军队在侵华联军中的表现却异常积极。

1900年6月17日,奥匈帝国的“岑塔”号巡洋舰就参与了对大沽炮台的炮击。

在随后的天津之战中,奥匈炮兵连的4门野战炮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精准的炮火给清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8月14日联军总攻北京时,奥匈军队被分配在左翼战线,与德军协同作战。他们用炸药炸开了东便门附近的一段城墙,为联军进城开辟了道路。

进城后,奥匈士兵也积极参与了抢劫行动。与其他列强军队主要抢劫皇宫不同,奥匈士兵更“务实”地瞄准了商铺和民宅。

据当时的记载,奥匈士兵特别偏爱瓷器和丝绸,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物品“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一些士兵甚至专门准备了特制的木箱来装运抢来的珍宝。

这些抢掠行为得到了奥匈帝国的默许甚至鼓励。

如今,在维也纳的应用艺术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中,仍然陈列着当年从中国抢去的瓷器、青铜器和绘画作品。

维也纳艺术馆的中国藏品

1901年《辛丑条约》的谈判过程中,奥匈帝国展现出了与其军事实力不相称的外交智慧。

虽然奥匈军队在联军中规模最小,但其外交官却成功地为帝国争取到了丰厚的利益。

在赔款分配问题上,奥匈帝国代表梅尔基奥·冯·穆蒂伯爵巧妙地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最终为奥匈帝国争取到了2400万两白银(约900万英镑)的赔款份额——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出兵规模更大的意大利(2000万两)。

更令人称奇的是奥匈帝国在赔款问题上的“高明”做法。

1902年,当其他列强还在催促清政府按时支付赔款时,奥匈帝国却出人意料地宣布退还部分赔款,用于资助中国留学生赴奥学习。

这一举动看似慷慨,实则是精明的外交投资——既改善了在中国的形象,又为未来培养亲奥势力。

奥匈帝国还成功保住了在天津的租界,虽然面积没有扩大,但获得了更有利的条款。租界的行政管理权得到加强,税收特权也得以巩固。这些利益一直保持到1917年中国对奥匈帝国宣战为止。

奥匈帝国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作为同盟国成员参战。

历时四年的战争耗尽了奥匈帝国的国力,1918年战争结束时,这个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多民族帝国已经分崩离析。

《圣日耳曼条约》和《特里亚农条约》的签订,正式宣告了奥匈帝国的解体。

匈牙利独立成为共和国;奥地利成为一个缩水版的德语国家;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与斯洛伐克地区组成捷克斯洛伐克;加利西亚并入波兰;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则成为了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这个曾经的中欧大国就这样从世界地图上消失了,只留下一段复杂的历史遗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在八国联军中的角色容易被历史遗忘——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自然很少被人提及。

为什么我们容易忘记奥匈帝国这个侵略者?

首先,其国家解体导致历史叙述的中断。

1918年后,新生的奥地利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都有意淡化奥匈帝国的殖民历史,专注于构建新的国家认同。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更进一步边缘化了中欧国家的历史叙事。

其次,与其他列强相比,奥匈帝国在华的直接利益确实较小。

英国控制着中国海关,法国拥有天主教会的护教权,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虎视东北,日本觊觎福建,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每个大国都有明确的势力范围。

而奥匈帝国的目标相对模糊,主要是“刷存在感”,这种缺乏明确战略目标的特点,使其容易被历史叙述所忽略。

第三,奥匈帝国的出兵规模确实较小。

400人的部队在总兵力约5万的八国联军中只占0.8%,不如意大利的2000人,更不及日本的2万人、俄国的1.2万人。

但无论大国小国,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参与对弱国的侵略都是不正义的。

侵略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帝国主义侵略者永远都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记住“八国联军”中的隐藏者,不仅是为了不忘却苦难,更是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尊严。

来源:少湖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