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三友、三乐、三省,皆是处世大智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08:50 1

摘要:今日,晚君为大家梳理《论语》中关于交友、自省与人生境界的智慧。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人之相知,贵在择善。

作者: 诗词汇

钱穆曾说,《论语》的对话,像一面明镜,照见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论语》中有“学而时习”,有“见贤思齐”,有“克己复礼”……

这些朴素却深邃的处世箴言,串联起来就是一部修身指南。

今日,晚君为大家梳理《论语》中关于交友、自省与人生境界的智慧。

当你读懂了孔子笔下的三友三乐,也就领悟了君子的立身之道。

1. 益者三友

《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正直的朋友能直言规劝,诚信的朋友可托付真心,博学的朋友能开阔眼界。

这三类人,如同人生路上的三盏明灯。

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身材矮小,却因正直敢谏被齐景公重用。

他多次当面指出国君过失,甚至不惜触怒君王。

齐景公最终感慨:“寡人之有晏子,犹车之有轮,不可失也。”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断粮。

弟子子路愤怒质问:“君子亦有穷乎?”

颜回却坦然答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颜回的笃信与宽容,让孔子在绝境中仍能坚守信念。

反观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更是“友谅”的典范。

管仲曾三次参战三次逃跑,旁人讥讽他怯懦,鲍叔牙却理解他家有老母需奉养;

管仲多次办事失利,鲍叔牙仍坚信他只是未遇时机。

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直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与益友同行,能照见自身不足,更能抵御世俗洪流。

正如苏轼在《上梅直讲书》中所写: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真正的朋友,从不教你圆滑世故,而是让你在纷扰中守住本心。

2. 损者三友

孔子同样警示世人:“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谄媚逢迎之人,表面柔顺之徒,巧言令色之辈,皆是损友。

他们像糖衣毒药,初尝甘甜,久食伤身。

鲁国大夫季桓子沉迷享乐,府中聚集了一批善于奉承的门客。

他们怂恿季桓子接受齐国赠送的女乐,导致孔子愤然离开鲁国。

三年后,季桓子临死前望着城门叹息:“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

唐代李林甫更是“便佞”的典型。

他任宰相十九年,对玄宗甜言蜜语,背地里却打压贤臣,甚至发明“立仗马”一词警告言官:

“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斥之矣。”

最终“口蜜腹剑”的他,死后被掘墓削爵,成为千古笑柄。

生活中亦不乏“善柔”之害。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吕惠卿以弟子礼恭敬侍奉,称“凡公所为,惠卿皆以为善”。

待到王安石失势,他却第一个上书弹劾,甚至拿出私人信件断章取义构陷。

司马光痛心道:“覆王氏者,惠卿也。小人反复,虽仇敌不能及。”

与损友相交,轻则消磨志气,重则招致祸患。

白居易在《放言》诗中说得透彻: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时间是最好的筛子,筛去浮华巧语,留下的才是赤诚真心。

3. 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三问如同三面铜镜,照见君子的修身之道。

忠信为本,学问为基,自省为径,方能抵达仁的境界。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郑国与弟子失散。

子贡向路人打听,有人形容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

孔子听闻后大笑:“然哉!然哉!”

他能在困顿中坦然接受评价,正是源于日日自省的豁达。

北宋范仲淹更将自省刻入骨髓。

他每晚就寝前必复盘当日言行,若有半分偏离“先忧后乐”的准则,便整衣正冠,面壁思过。

任参知政事时,他主持“庆历新政”,遭遇阻力后首先反省:“吾尝求古仁人之心,今未能及,宜其败也。”

这份清醒,让他成为“宋朝第一人”。

反观明代首辅严嵩,年轻时也曾立志做清官。

但随着权势日盛,他逐渐迷失自我,收受贿赂时竟自欺:“此乃门生孝敬,非贪也。”

待到抄家时,搜出黄金三万余两,他才在狱中痛哭:“若得每日自省,何至如此!”

可惜悔之晚矣,最终饿死坟冢,留下千古骂名。

心理学家荣格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少人被流量裹挟,被物欲蒙蔽,唯独忘了观照内心。

企业家曹德旺坚持四十年写日记,每晚必问:“今日可曾苛待员工?可曾敷衍客户?”

正是这种自省,让福耀玻璃成为全球行业标杆。

《荀子·劝学》有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真正的成长,永远始于对灵魂的叩问。

4. 君子三乐

《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以礼乐陶冶性情,以赞美滋养人心,以贤友丰盈生命,这三乐构筑了君子的精神家园。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他感慨:“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礼乐对他而言不是娱乐,而是教化人心的甘露。

现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亦是如此,抗战时期蓄须明志,却仍坚持研究戏曲。

他说:“皮黄声中自有山河,守住戏台便是守住文化命脉。”

唐代宰相娄师德以“道人之善”闻名。

狄仁杰曾多次排挤他,女皇武则天故意问:“娄师德贤乎?”

狄仁杰答:“为将谨守,贤则不知。”

武则天这才取出娄师德举荐狄仁杰的十余封奏折,狄仁杰顿时羞愧:“吾不及娄公远矣!”

后来他主政时,效仿娄师德“见人一善,如得珍宝”,开创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政风。

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罢官后以卖画为生。

他在竹石图上题写:“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这种“贤友”情怀,让他的作品至今仍透着温润的人文光辉。

作家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写道:“人生在世,需要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

当我们沉迷短视频的快感时,是否还记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纯粹?

敦煌守护者常书鸿放弃巴黎优渥生活,在大漠中修复壁画三十年。

记者问他苦不苦,他指着九层楼飞檐说:“听风铃与檐角共鸣,此乐何极!”

孔子所说的三乐,本质上是对精神高度的坚守。

就像泰戈尔诗中写的:“鸟翼系上黄金,便永远不能翱翔。”

来源:詩詞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