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蜱虫(俗称草爬子、狗豆子),不吸血时形似芝麻粒,吸血后膨胀如黄豆,是多种疾病的“隐形杀手”。
四月彭城春色好,草长莺飞踏青忙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蜱虫也进入活跃期
我国多个省份均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简称“发热伴”)病例报告
该病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救治不及时,还有致命的风险
本期科普助您安全踏青,远离风险
一、认识“潜伏者”——蜱虫
蜱虫(俗称草爬子、狗豆子),不吸血时形似芝麻粒,吸血后膨胀如黄豆,是多种疾病的“隐形杀手”。
活跃期提醒:3月起蜱虫活动增强,郊野草丛、果园、林区需警惕;
危险行为:草地野餐、露营、遛狗不驱虫、接触未驱虫的家畜。
蜱虫吸血与未吸血对比图
二、蜱虫出没地图——这些地方要当心
游玩高风险区域:山地、涉水周边草地、农田果园及丘陵林地;
居家风险点:宠物毛发(尤其从郊外返回后)、庭院杂草堆、未驱虫的牛羊圈;
叮咬高发部位:头皮、腋窝、腹股沟、脚踝等隐蔽处。
三、发热伴流行病学特征
1.
核心症状
突发高热(>38℃)+血小板/白细胞骤降+恶心呕吐;
2.
传播途径
主要:蜱虫叮咬(潜伏期1-2周);
次要: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家庭护理需戴手套!);
3.
高危人群
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务农及户外工作者;
4.
治疗现状
无特效药!早发现、早对症治疗是关键!
四、市民专属防护指南
✅ 户外防蜱“三件套”
1.
穿衣法则
浅色长袖+束口裤+胶鞋(蜱虫最怕光滑面料);
2.
驱虫双保险
衣物喷洒含0.5%氯菊酯驱虫剂;
皮肤涂抹避蚊胺(DEET)等趋避剂(婴幼儿慎用);
3.
归家四步检
①抖衣帽→②查宠物→③重点部位自查→④2小时内淋浴。
✅ 特殊人群加强防护
务农/养殖户:劳作后每日检查皮肤,牛羊定期喷涂驱虫;
宠物家庭:避免宠物进入上述蜱虫出没高危区域。
五、紧急处理
——被蜱叮咬后“三不做三必做”
❌三不做:
1.不要拍打/捏爆蜱虫;
2.不要用火烧/涂酒精刺激;
3.不要强行扭转拽出。
✅三必做:
1.科学拔除:用尖镊垂直夹住蜱头,缓慢拔出;
2.消毒观察:碘伏清洁伤口,记录叮咬日期;
3.及时就医:若14天内出现发热,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务必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徐州疾控提醒
春色虽好,安全为先!蜱虫不过“芝麻大”,却能引发致命疾病。小伙伴们,踏青务农时牢记防护措施,收好这份指南,健康拥抱春光!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