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岁老人蹇先佛:住在大乘胡同四合院,捐赠重要文献,多次捐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10:43 1

摘要:说到这座四合院的历史,你可能会觉得它平凡无奇,在这座院子里,住着一位拥有惊天传奇的老人,她就是——蹇先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大乘胡同,位于北京的西城区,早已被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包围。

可如果细心去看,就会发现,这里有一座保留下来的历史四合院——5号院。

说到这座四合院的历史,你可能会觉得它平凡无奇,在这座院子里,住着一位拥有惊天传奇的老人,她就是——蹇先佛。

这座四合院最早属于清朝的大学士,后来被民国时期的爱国将领宋哲元所住。

解放后,又成了萧克将军与其家人的住所。

几经更替,城市扩建带来拆迁的压力,这座古老的院子,依然顽强地留存了下来,见证了历史的流转,也记录了蹇先佛,与丈夫萧克将军晚年的宁静时光。

院中的庭院四周是高耸的院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显得格外有韵味。

这座四合院,距离繁华的金融街区并不远,它的宁静却仿佛与外界隔绝。

每当夜幕降临,蹇先佛坐在院中,或翻阅着旧书,或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仿佛身处在另一个世界。

这座院子,是她的根,也是她坚守理想和信仰的地方。

年岁已高,蹇先佛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着革命者的初心,四合院的墙壁上,依然能看到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她,与萧克将军共同度过的岁月。

蹇先佛的晚年生活低调简朴,但没有放下自己在革命中的责任。

作为长征的亲历者,她的革命经历,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每一段记忆,每一篇文章,都是历史的见证。

蹇先佛曾将自己珍藏的许多革命文献,捐赠给了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这些文献记录了,她与红军的青春岁月,讲述了如何在长征途中经历风雨、艰难险阻。

这份捐赠,正是她与红色文化的一次深刻连接,对她来说,革命精神需要传承,历史不能被遗忘。

除了捐赠了文献,更亲自参与了整理工作。

面对那些旧纸张、泛黄的信件,她的眼睛始终保持着。炯炯有神的光芒。

她说:“这些东西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使命是要让下一代知道,曾经有人为理想献出了生命。”

蹇先佛还有一个让人敬佩的特点,那就是她长期。热衷于公益事业,尤其是在支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学子的帮助上,她从未停止过。

2021年,她向“晋绥情·阳光助学专项基金”捐赠了5000元,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

这笔捐款不算多,但代表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注。

她常常说:“我一辈子都受过教育,所以我知道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现在,能帮助这些孩子,我感到无比欣慰。”

2019年,她还与儿子萧星华一起,前往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

捐赠了一笔款项,并亲手栽种了松柏,纪念那些为革命献身的战友,这一行为,是她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蹇先佛出生在湖南慈利的一个商人家庭,是贺龙将军的夫人,也是一位深知革命理念的女性。

在姐姐的影响下,蹇先佛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家庭女孩,转变为一名敢于抗争、勇敢投入革命的青年。

1934年,蹇先佛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红军,成为红六军团政治部的宣传干事。

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长征的路上,她以绘画标语、动员群众的方式,积极参与宣传工作。

擅长用简明的语言,和鲜明的图画,将革命思想传播开来,帮助了无数贫苦百姓,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

有记录表明,在一次任务中,蹇先佛单枪匹马,就吸纳了20多名,青年加入红军,为她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5年,长征的脚步迈向了草地。

蹇先佛在这次长征中怀有身孕,而草地的艰险不言而喻。

途中,由于极端恶劣的环境,她突发难产,疼痛难忍,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是她的姐姐蹇先任,带着勇气,帮助她完成了接生。

孩子出生了,取名“堡生”——寓意草地产地,象征着坚强与希望。

在长征的艰险中,蹇先佛没有过放弃的想法,坚定地走着。

与姐姐一起,她们被称为“长征姊妹花”,这是对她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赞美,也体现了那个年代,红军女战士的坚定与无畏。

蹇先佛与萧克将军,携手走过了接下来的七十多年岁月。

在他们的婚姻中,蹇先佛扮演的角色,是妻子,更是革命伙伴和坚强后盾。

两人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不少风风雨雨,即使萧克去世后,蹇先佛依然保持着革命者的信念,教育儿女们要始终坚守革命理想,坚持为社会做出贡献。

常常对儿子们说:“不能滋生特权思想,革命的精神是要与时俱进的。”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社会活动中,蹇先佛始终秉持着一个原则:对待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永远不能动摇。

这种信仰,深深影响了她的子孙后代,也让萧克的革命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得以延续。

年逾百岁,蹇先佛依然没有放弃她的信仰。

常常参加党组织的活动,是出于对革命历史的尊重,更因为她坚信自己,肩负着不可或缺的使命。

身体日益衰弱,还在坚持每年,参加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在这些场合高唱《东方红》。

每次唱起这首歌,蹇先佛总是眼中含泪,声音依旧坚定有力。

是对自己一生信仰的表达,也是对年轻一代的呼唤:革命精神的火种,不能熄灭,信仰的力量永远不会褪色。

蹇先佛的儿子萧星华,继承了母亲的公益理念。

多次代表母亲参与各类纪念活动,推动革命精神的传承,每一次活动,萧星华都深感责任重大,母亲的行为和理念,早已成为他的人生准则。

萧星华说:“母亲告诉我们,‘不忘本,才能走得更远’,她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蹇先佛的子女们,也深刻理解了,她一生对公益和革命事业的贡献。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他们都不忘初心,力求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种精神,早已融入家族的血脉。

蹇先佛晚年的生活,依旧保持着极简的风格,住在大乘胡同的四合院,那里充满了革命时期的文物与书籍,曾经的历史瞬间,都在这些物件中凝固。

每当她坐在窗前,望着院外的松柏,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在她的影响下,整个家庭都秉持着,简约而充实的生活态度。

蹇先佛从不讲求奢华,更多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关注社会和他人。

用一生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

2022年12月30日,蹇先佛因肺部感染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

高层评价她的贡献,称她为“一生忠诚于党和人民”,蹇先佛的故事,成为新时代红色教育的重要典范,也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来源:小喵侃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