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强省,2024年GDP突破13万亿元,但其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却持续引发社会争议。据抖音平台数据显示,相关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点赞量近5万,评论区充斥着"苏大强养老远不如浙江""30年前标准算养老金"等质疑。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制度设计与社
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强省,2024年GDP突破13万亿元,但其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却持续引发社会争议。据抖音平台数据显示,相关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点赞量近5万,评论区充斥着"苏大强养老远不如浙江""30年前标准算养老金"等质疑。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的深层矛盾。
一、历史计发规则的"时间错位"困境
直至2024年1月前,江苏过渡性养老金计算仍沿用1995年的社平工资标准。例如,2000年退休人员按当年600元社平工资计算过渡性养老金仅120元,而当前通胀水平已使实际购买力大幅缩水。这种几十年不变的计算方式,导致早期退休人员养老金长期低于物价涨幅,形成"越调越不公"的局面。
南通退休人员王女士反映:"我们1998年退休时工资300元,现在养老金2800元,看似增长9倍,但同期房价涨了30倍,生活压力巨大。"这种制度设计与现实脱节的矛盾,直接导致1995年前退休群体成为"被遗忘的一代"。
二、双轨制遗留的结构性失衡
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达9030元(含住房补贴),而企业退休人员仅2773元,两者差距达3.25倍。更值得关注的是,同为长三角省份,浙江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3960元,比江苏高出42.8%。这种"经济强省、养老洼地"的反差,暴露出制度设计的区域失衡。
苏州某纺织厂退休职工李师傅算了笔账:"我工龄35年,养老金2900元;邻居公务员退休25年,拿8500元。同样交税缴费,差距却这么大,公平何在?"这种双轨制遗留的分配不公,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诱因。
三、调整机制的"马太效应"
尽管近年江苏养老金调整采取"定额+挂钩+倾斜"模式,但挂钩调整部分的"多缴多得"原则实际加剧了收入差距。2024年调整方案显示,按养老金水平挂钩比例为0.4%,导致高养老金群体绝对增量更大。例如,月领8000元者增加32元,而月领2000元者仅增8元,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人口结构变化的倒逼压力
2024年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凸显。尽管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514亿元,但人均养老金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这种"总量充足、人均不足"的矛盾,反映出基金分配效率的低下。
扬州某社区调查显示,60%的企业退休人员需通过兼职维持生计,部分高龄老人甚至捡拾废品补贴家用。这种现象与江苏"强省富民"的发展定位形成鲜明反差。
五、改革滞后的制度性矛盾
面对社会质疑,江苏省人社厅虽在2024年启动过渡性养老金纠错增发工作,但不但不补发历史亏欠,还要分三年才能增发到位,甚至2002年前退休的人员也未有覆盖。
同时江苏养老金计算,还存在诸多未准确执行国家和省人社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问题,涉嫌故意少算错算。财政补贴如过节费等均未考虑企退。
当年人大通过的《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增发5%养老金,更是被省政府变成了2400-3600元,一次性了结。
综上,江苏2024年1月,对过渡性养老金这种"头痛医头"的局部调整,未能触及制度深层问题。
正如网友所言:"江苏需要的不是个别政策补丁,而是系统性的养老金改革。"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江苏亟待解决的民生课题。这场由养老金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社会转型期利益调整矛盾的集中显现,考验着政府的治理智慧与改革勇气。
来源:丹妮社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