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确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为福州擘画了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罗源调研时要求“以罗源湾的开放开发为突破口,辐射带动山区、沿海经济发展”。这声时代的号角,从此响彻罗川大地,成为罗源破浪前行的灯
山海之间,罗源湾畔,潮涌不息。
3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确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为福州擘画了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罗源调研时要求“以罗源湾的开放开发为突破口,辐射带动山区、沿海经济发展”。这声时代的号角,从此响彻罗川大地,成为罗源破浪前行的灯塔。
罗源湾滨海新城。陈世强 摄
罗源湾,是承载梦想的蔚蓝起点,也是丈量奋斗的壮阔坐标。它见证了一座滨海小城如何将宏伟蓝图一笔一画镌刻成现实图景。三十载传承接续,三十载砥砺奋进,罗源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在福州北翼、罗源湾畔,奋力书写着“山海明珠”的璀璨华章。
2024年,罗源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510.5亿元。2025年8月16日,捷报传来,罗源连续3年荣获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位居2025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市)第93位,比2024年提升2个位次;连续4年荣获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位居2025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市)第26位,比2024年提升1个位次;荣获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罗源湾开发区首次获评2025全国高质量发展省级开发区百强。一串串跃动的数字,一座座闪亮的奖杯,正是罗源30年来最响亮的回答,是“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在罗川大地结出的丰硕果实。
一部山海协奏曲
“罗源的希望在罗源湾、未来在罗源湾。”这不仅是战略定位,更是融入血脉的发展信念。
30年来,罗源湾的开放开发,始终是罗源破局突围的“主引擎”。
从高空俯视罗源湾港区,林立的门机拔地而起,红色的岸桥搭起隧道,货轮整齐有序地排列延伸,码头堆场高效运转,处处迸发着生机与活力。
短短30年,原先荒凉的沿海滩涂成了昼夜繁忙的港区码头:近年来,罗源湾北岸港口吞吐量不断增长,从2021年的2026万吨提升到2024年的3351万吨,增幅达65.4%,打开港口发展空间;罗源湾港区碧里作业区建设不断“加速跑”,为打造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北翼新的增长极提供动力;温福高铁在罗源设站通过可研评审,福州台商投资区外联通道、西兰隧道、公共运输廊道、罗源湾深水航道二期、228国道迹头至亿鑫扩宽改建等“五大通道”加快建设,构建“海运、铁路、公路”联动的临港立体综合交通网络。
短短30年,一场宏大的空间再造正在上演:得益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远见,松山围垦、白水围垦为罗源县造就极为稀缺宝贵的4.7万亩连片净地,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工程填海通过验收,新增3000亩土地,让福州台商投资区实现跨越式扩容,为高端产业集聚提供了发展平台;而时隔19年重启的牛坑湾填海工程,则犹如一支如椽巨笔,正描绘着1.2万亩集中连片用地的宏伟画卷。这一北一南两大战略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史诗级拓展,更是发展格局的战略性跃升,共同构筑起罗源未来数十年跨越式发展的“双引擎”和坚实基座。
短短30年,原本的滨海小镇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世纪金源集团携200亿元巨资落子,一座集居住、商务、购物、文旅于一体的罗源湾滨海新城拔地而起,点亮了罗源的城市梦想。老城区焕然一新:东大路、府前街旧貌换新颜;省级无障碍设施样板区、中心农贸市场、口袋公园点缀其间;后张巷、溪尾街、文锦街等历史文化街区重焕生机。特别是与省实验闽剧院共建的溪尾街闽剧实景艺术街区,“周周有戏、月月有集”,千年闽韵在新时代悠然回响。
这30年,是罗源从“边缘”走向“前沿”、从“后方”变身“枢纽”的华丽蜕变。它正以铿锵的步伐,践行“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成为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不可或缺的强劲北翼和耀眼明珠。
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
一首湾畔奋进诗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脊梁。罗源30年征程,是一部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转型升级的壮丽史诗。
“双龙”腾飞,珠耀罗川:罗源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兴县之路,推动“食用菌+卷烟”的“双龙抱珠”产业格局向“绿色冶金+新能源”的新时代“双龙抱珠”临港产业体系转型,实现了产业的华丽蝶变与能级跃升。
7月24日,福建工泰不锈钢精深加工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的落地不仅填补了罗源县不锈钢产业链下游空白,更成为青山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园首个开工建设的示范性项目。近年来,罗源持续做强绿色冶金产业集群,聚焦钢铁产业链,推动宝钢德盛、罗源闽光等龙头企业绿色转型,还通过产业链延伸、完善和强化,引进优势企业、建设重点项目,不断优化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条产品结构,打造绿色化、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品牌化的高水平不锈钢精深加工配套产业集群。
在新能源方面,依托独特亲缘地缘优势,罗源时代、福蓉源、东恒新能源等37个新能源产业链项目纷至沓来,总投资超200亿元,实现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特别是经过3年的持续对接、3个月的集中攻坚,罗源于今年1月2日正式签约落地罗源时代,项目将在三季度迎来主体开工,预计2027年上半年竣工投产,可年产40GWh新能源电池,年产值突破200亿元,预示着罗源新能源产业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智造强基,创新涌动,从传统制造迈向“智造”,罗源步履铿锵。不仅仅是“双龙”,以创新为导向的现代产业文化正在罗源沃土上蓬勃发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罗源时代引领新能源赛道,福蓉源深耕高端消费电子材料,洲凯新材料剑指特种合金高地……它们共同构成了罗源面向未来的产业矩阵。谋划中的西兰新材料产业园,将盘活西北山区旧石材厂房资源,为产业版图再添新军。
产业兴旺不仅在城市,更在山海田园。
“陆海双龙”兴农。罗源擦亮“中国秀珍菇之乡”的金字招牌,建成蓝粮渔业全国最大的海马养殖基地,园林绿化地被苗木市场份额稳居全省第一,连续举办中国电商主播大赛乡村振兴赛道(福建赛区)比赛。鲍鱼协会、电商协会、旅游协会架起富民金桥。
治理创新树样板。“空心村”服务治理创新做法入选2024年度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白塔乡文明积分制入选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典型案例,起步镇集镇环境整治入选全省集镇环境整治样板工程并获第二届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奖“乡建类金奖”,桂林村成为闽台乡建乡创省级样板村。
福建丸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繁忙。刘其燚 摄
一曲时代新乐章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30年来,罗源始终将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业更稳。“通过社区组织的招聘,我找到了工作!”8月7日上午,在罗源县凤山镇闽凤社区居委会组织的“送职到身边 就业零距离”招聘活动中,居民周先生顺利找到了工作。近年来,罗源在全省首创村级就业服务驿站,精准对接企业用工与群众就业,“家门口就业”不再是梦。
医疗更优。投资9亿元建设的罗源县总医院即将投用,中医院、疾控中心等有序搬迁提升,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成紧密型医联体,14个名医工作室落地生根,让省级三甲优质医疗资源惠及罗川百姓。
教育更强。罗源深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新建改扩建学校29个,新增学位1万多个。罗源一中与湖北麻城一中结对共建,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罗源一中食堂宿舍楼、民族中学高中部扩建、高级职业中学新校区等项目提速建设,为未来奠基。
养老更暖。建成长者食堂28家,谋划建设八井村畲医畲药“康养村”,动建罗川幸福颐养中心,启动县乡公益性公墓建设,擦亮“有福之州幸福老人”品牌。
城乡融合“新画卷”。统筹推进老城新城建设,甬莞高速罗源湾跨海大桥夜景璀璨,小获溪公园、环松山湖全民健身设施成为休闲好去处。打造“畲风海韵 多彩罗源”品牌,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探索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新路,让乡村同样充满活力与希望。
人才汇聚“强磁场”。对接引进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罗源校区),罗源将迎来首个本科院校,打造赋能港城产业发展的智力引擎和人才摇篮。这座加速崛起的滨海城市,以其独特的产业前景、优美的生态环境、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筑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罗源奋斗的目标。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罗源的民生答卷,写满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在3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罗源的每一步都奏响奋斗强音,印刻着“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的指引。
展望未来,罗源豪情满怀:
壮大“县域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冶金、新能源、能源电力、新型建材、低空经济、特色农业、文旅经济等七大产业,精心培育罗源时代、福蓉源、洲凯、宝钢、闽光等百亿级企业“顶梁柱”,奋力打造绿色冶金、新能源两个千亿产业集群;
建强“港城平台”,全速推进“五大通道”建设,加快牛坑湾填海项目建设和经布岩场地平整,谋划启动鉴江湾3000亩填海,为省市“十五五”发展提供强大战略空间支撑;
绘美“山海城乡”,持续推进江滨北路渡头段、西大路改造提升,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深化农村公路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动建栖云洞十八罗汉石造像展示馆,让城市文脉永续流淌;
筑牢“幸福根基”,持之以恒解决好交通、水利、城建、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罗源湾的潮声,从未如此澎湃;罗源人的信心,从未如此坚定。
三十载风雨兼程,初心如磐;新征程山海壮阔,未来可期!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罗源将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罗源新篇章,让这颗“闽江口及闽东南的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华!(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刘其燚)
来源:海峡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