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史上的“顶流”教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0:55 1

摘要:公元前153年,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文翁到蜀郡担任蜀守,彼时的巴蜀 “辟陋有蛮夷风”,文化教育远落后于中原。以 “仁爱好教化” 为己任,文翁开启了重塑蜀地文明的伟大实践。

作为巴蜀文化的发源地

成都这片沃土孕育了无数教育先贤

他们以经史为炬,以教化为本

点燃文明火种

今日

我国第41个教师节

这就跟着小志来盘点

成都历史上的教育名师

看看你认识几个?

文翁

石室开蒙,官学化蜀

公元前153年,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文翁到蜀郡担任蜀守,彼时的巴蜀 “辟陋有蛮夷风”,文化教育远落后于中原。以 “仁爱好教化” 为己任,文翁开启了重塑蜀地文明的伟大实践。

▲文翁讲学图 图片来源:成都石室中学

据《汉书·循吏传·文翁传》记载,面对“夷狄之境、化外之邦”的蜀地,文翁从郡县小吏中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吏十来名,亲自担任教师进行培训。并让这些官吏带上蜀地特产前往京城太学,跟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律令等。

更具开创性的是,文翁在成都城南修建精舍、讲堂,修筑石室,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

为了办好学校,文翁一方面对入学者给予若干优待条件,如发给生活费用,减免家中徭役等,一方面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培养他们处理公务的技巧和方法。

文翁的教育实践成效显著,不仅培养出大批人才,更使 “蜀学比于齐鲁”,故而班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砖 图片来源:四川省博物馆

严君平

卜肆传经,耕读启智

严君平,本名庄遵,字君平,西汉中后期成都人。东汉班固写《汉书》时,避汉明帝刘庄讳,就改称他为严君平。他既是易学家、又是教育家。

▲严君平画像 图片来源:郫都史志

他曾在成都闹市中开了一间卜肆,从事职业占卜,教授《老子》。旧时卜卦并不完全是玄学,也是施行教化的一种方式。严君便是通过算卦,引导人向善。

西汉后期,社会风气日渐败坏。有人说,至严君平五十岁时,见时局混乱至此,便隐居郫都横山之中,讲学著书。

严君平在横山,一边研究《周易》《老子》《庄子》,一边收徒传道。期间,他完成了《易经骨髓》《老子指归》等重要道学著作,对后世王弼、成玄英等人和东汉道教、晋代玄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指归》更是被称为道书之宗。

▲ 严君平纪念馆 图片来源:郫都史志

而在严君平的众多学生中,最优秀的当属扬雄,被称为中国“汉代孔子”的他不但博学广闻,集哲学家、思想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等为一身,而且门门学问都有极高的建树。

扬雄集毕生所学,著成《太玄经》,就是直承严君平的教授。扬雄对于这位老师,也非常敬重,把他比作“和氏璧”“随侯珠”,是世所罕见的高人。

▲扬雄雕塑 图片来源:郫都史志

魏了翁

鹤山聚贤,理学创新

南宋时期,蒲江学者魏了翁将蜀地教育推向新高度。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

他于1210年创建的鹤山书院,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连锁书院”

▲了翁祠 图片来源:醉美邛崃

魏了翁曾两度在蒲江鹤山书院授业,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其中亲自讲学四五年。

魏了翁第一次回乡时,便带回大量蜀地尚没有的朱熹论著并刊刻流布,使代表当时宋学最高水平的程朱理学得以在蜀地广为传播。

他不但自己讲学,还延请当时著名学者讲授其间,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其所教生徒参加省试,“十而得八”。鹤山书院注重学术创新,培养的弟子多成为理学中坚,由此形成了 “蜀学重兴” 的局面。魏了翁的教育成就还得到宋理宗御书 “鹤山书院” 的褒奖。

再加上鹤山书院开办时间长,授徒多,使“蜀人尽知义理之学”,极大地提高了四川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在长期的教学和学术活动中,形成了以魏了翁为代表的鹤山学派。

▲清代乾隆蒲江县城图中的鹤山书院 图片来源:蒲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王闿运

尊经革新,蜀学重光

晚清时期,湖南大儒王闿运应出任尊经书院山长,掀起了蜀地教育的革新之风。在他担任山长期间,尊经书院一改旧式书院的作风与学风,八股文从书院中取缔,而着重研读传统典籍,凡“经史小学、舆地推步、算数经济、诗古文辞皆学也。”

▲“王门艺事——王闿运和他的弟子们”书画展 图片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王闿运在主讲中则以今文学说为主,力倡经世致用之说,教以崇用达本之方,既让学生树立德操、笃尚廉耻、认真读书、勤写心得,又让学生关心时政、议论国事、臧否人物、畅言己见。

从建院的1875年到改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的1902年,尊经学院28年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出任英法使馆参赞的著名“新学巨子”、《时务论》作者宋育仁;鼓吹“离经叛道”的今文学派经学大师廖平;保路运动的领袖、立宪派代表人物罗纶;同盟会舍身炸敌的英雄、被孙中山先生封赠为大将军的彭家珍等均是该院学子。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竟相开。”事实上,成都历史上从不缺乏耕耘杏坛的身影。自石室学宫开基、鹤山书院立学,从官学奠定教育根基,到私学迸发创新活力,无数教育先行者在这片土地上,为成都教育史刻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或许没有载入史册的姓名,却有三尺讲台前反复讲解的身影,有油灯下批改课业的专注。是他们用默默付出让知识跨越时空传递,让“有教无类”的理念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成都的文化基因注入了最质朴也最坚韧的力量。

小志在这里,祝愿所有老师节日快乐,您辛苦了!

来源:成都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