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照片中的女孩何银今年22岁,是一名支教老师,旁边是她小时候的支教老师陈康。陈老师当年在贵州的小山村里支教时,何银才小学四年级。支教工作结束后,师生二人再也没有联系过。不久前,何银偶然在朋友的照片里认出了陈老师,才有了这12年后的相聚。
很多人被这组跨越12年的对比照“戳中了心窝”。有人说,这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动人叙事。
何银(左)和支教老师陈康 时隔12年再相聚
照片中的女孩何银今年22岁,是一名支教老师,旁边是她小时候的支教老师陈康。陈老师当年在贵州的小山村里支教时,何银才小学四年级。支教工作结束后,师生二人再也没有联系过。不久前,何银偶然在朋友的照片里认出了陈老师,才有了这12年后的相聚。
就在这个夏天,何银以“优秀实习生”的身份,结束了在新疆尼勒克县为期约半年的支教,从被照亮的对象,成为点亮别人的光。
重逢的那天,何银兴奋地向陈康分享家乡的变化:曾经的村小已并入乡镇中心校,音乐和美术课成了课堂常态;门前的泥巴路铺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避暑,山村热闹了起来……何银讲得认真,陈康听得用心。
陈康与支教学生(上)何银与支教学生(下)
过去,在何银生活的习水县坭坝乡,“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几乎就是课堂的全部。如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教育生态也得以重塑。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少还建起了智慧图书馆、创客空间。
许多青年教师选择投身乡村教育,支教队伍也持续壮大,支教老师从以前“补短板”“补缺口”的帮手,转变为新理念、新方法、新视野的“播种者”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活水”。据统计,从1999年开始,共计200多所高校,34000多名志愿者加入支教队伍。2024—2025学年,全国共计选派15952名教师,奔赴“三区”投身支教工作。
过去十年,国家向乡村教育投入了超过3000亿元,持续通过国培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硕师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持续为乡村教育输送师资力量;还通过职称评聘倾斜、提升待遇等强化激励保障措施,增强职业吸引力。同时,通过支教、轮岗等灵活方式,为乡村教育带来更多活力和机遇。
支教老师们带来知识和视野,也在乡土之中读懂了生活、收获了成长。何银回忆,她的支教任务结束时,收到了尼勒克县科蒙乡中心小学学生用折纸做的花、爱心卡片和手写信。名叫青格力的三年级学生写道:您一直细心教我们舞蹈和其他知识,让我们开心快乐,我会一直想您的。
学生给何银的卡片
“何银们”选择成为“光”,让“陈康们”的故事有了续集。照片见证了榜样力量的生生不息,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教育的价值不是立竿见影的“速生林”,而是一场静水流深的“种子工程”。
在数千条网络留言中,陈康最喜欢这段对话:
“怎么全网都搜不到陈康老师?”
“因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支教老师,是千千万万人里面的一个。”
来源:农林卫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