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找对伴侣,看这4点就够了,基本错不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0:46 1

摘要:壹心理,14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作者:南小希婚恋情感专家凌子老师,浙江省心理健康促进会成员,结婚35年,专业从事婚恋咨询17年,有着丰富的经营婚姻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

壹心理,14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 作者:南小希婚恋情感专家凌子老师,浙江省心理健康促进会成员,结婚35年,专业从事婚恋咨询17年,有着丰富的经营婚姻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恋爱择偶、情感挽回、夫妻出轨、离婚、婆媳矛盾、亲子关系等一系列情感问题的咨询、培训、指导。

最近刷到一个小红书帖子,让我突然意识到,亲密关系中特别容易忽略的真相是:

谈恋爱并不是要找一个灵魂伴侣,而是在培养一种爱的能力。

△图源/小红书@爱吃花椒的喵酱 贴文截图

相爱容易相处难。

多少婚姻始于浓烈的爱意,最终却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悄然褪色,在一次次冲突升级里走向破裂。

是因为爱消失了吗?并非如此,而是生活无法仅靠爱意来支撑。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

我们总把怦然心动当做爱的全部,却忽略了真正维系情感的,从来都不是本能冲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智慧。

也许,亲密关系的本质,根本不是找到那个对的人,而是让自己成为对的人,并且双方携手,共同成长为对的人。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在亲密关系中至关重要的4种“爱的能力”

浪漫能力:在爱中建立情绪主权

恋爱,远不止是心动的瞬间,它更像是一场需要不断练习的双人舞。

在这场舞步中,掌握自己的情绪节奏,是让关系和谐共舞的关键能力。

专注于亲密关系研究的心理学教授Joanne Davila提出了浪漫能力”(Romantic Competence,也可以理解为“恋爱力”)的概念——

指的是在亲密关系的各个方面,都能灵活有效地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它有一个核心的维度是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即在关系中能觉察、理解、接纳自身情绪,并能以建设性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反观生活中,很多人却容易将情绪“外包”给伴侣,比如:

因伴侣的言行而愤怒、焦虑、沮丧,将心情的遥控器交给对方;

遇事容易陷入内耗,过度依赖伴侣的安抚和关注,视对方为解决自身痛苦的“药方”。

习惯将情绪“外包”的人,会让渡自己的情绪主权,就像一艘没有锚的船,时常风雨飘摇。

TA们容易被情绪驱使,陷入指责抱怨的漩涡。

而伴侣被频频指责时,往往会激起防御心理,进一步激发对方的指责,形成恶性循环。

可是,如果走进TA们的内心,会发现TA们就像是一个无法容纳焦虑的小孩。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指出,如果个体在早年经历过情感忽视或照料者情绪反复无常,成年后更容易将伴侣的寻常举动解读为危险信号,激活过去的创伤体验。

比如:

把伴侣加班理解为冷漠的前兆,将旧伤投射到当下,指责对方:“你根本不在乎我”。

如果对方没及时回复信息,内心就会焦虑到崩溃,激活早年被抛弃的恐惧。

TA们对伴侣的负面情绪也异常敏感,在关系中更容易聚焦于压力源和矛盾。

因此,只有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才能为关系创造安全的空间。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面对指责时,普通人的杏仁核(大脑的情绪警报中心) 会迅速激活“战斗或逃跑”反应。

而心理弹性强的人,其前扣带皮层(负责认知控制和情绪调节的脑区) 能更快抑制攻击冲动,转向共情模式,有效拦截“情绪病毒”的蔓延。

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情绪主权,在爱中建立稳固的心灵锚点呢?

1.刻意练习情绪“急刹车”。

当强烈情绪涌现时,尝试双手按住胸口,深呼吸10秒,默念“这是我的课题”

这个简单的动作,能激活身体的安抚系统,帮助我们迅速冷静下来。

2.尝试情绪拆解练习。

像对待一位需要共情和理解的朋友一样,问问自己:

刚刚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实)

我内心是如何解读这件事的?(想法)

在这个解读背后,我真正感到受伤/害怕的是什么?(深层需求)

这有助于我们区分情绪触发事件和情绪处理过程,明确心理边界。

3.培养自我安抚的能力。

培养那些不依赖于伴侣的、健康的自我安抚能力,如运动、冥想、写日记等。

这是建立情绪主权的基石,当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情绪资源库”,你就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稳固的内在港湾。

深度联结力:穿透表面的共情与洞察

网上曾有一个很热门的问题:“你的伴侣真的了解你吗?”

一个高赞回答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我们只是生活搭子,一起吃饭睡觉,偶尔挽着手一起出门买菜,聊聊邻居的八卦。仅有的沟通就是这些,他哪懂我心里在想什么,我有很多孤独和难过,说了他也不会懂。”

这段话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亲密关系中一种隐秘的痛:

我们最核心的感受、最深层的渴望与脆弱,始终无法被枕边人真正地看见和回应。

自体心理学大师海因茨·科胡特告诉我们:人的自我价值感与存在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重要他人(尤其是爱人)的镜映体验。

就像婴儿需要从母亲眼中确认自己的存在,我们也需要爱人真诚的情感回应,来确认“我的感受是真实的”“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然而,穿透表象、抵达内心的“深度共情”是一种稀缺能力。

为什么看见对方如此之难?

有时,是我们太过于沉浸于自己的世界。

很多人在沟通中,会不自觉地出现“垄断对话”的现象,只顾着一味地输出自己,却难以感知对方的回应与需求。

一位女性朋友的经历便是个典型例子。

她常无奈地吐槽:翻看与伴侣的聊天记录,满屏都是对方以“我今天……”为开头的自我叙述,却鲜少看到以“你感觉……”为开头的、真正关心她的语句。

这恰恰是沉浸于自我世界时,对话天平失衡的直观体现。

有时,是沟通的频道错位。

男性往往聚焦于解决问题,以目标为导向。而女性更注重情感联结与理解,以关系为导向,这导致很多亲密关系的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就像妻子吐槽工作压力大时,丈夫立刻给出解决方案:“明天就辞职!”

结果妻子更加愤怒,因为她需要的不是建议,而是被倾听和理解。

但深度联结的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可习得的技能。

关键在于刻意练习:

1.重建身体的联结记忆。

坚持每日至少和伴侣进行15秒有意识的肢体接触,如拥抱、牵手、轻抚等。

这能促进催产素分泌,直接提升亲密感与安全感,为情感交流奠定生理基础。

2.练习“以你为中心”的提问。

在对话中,将焦点温柔地转向伴侣:

“这件事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此刻最希望我了解的是什么?”

“关于这个,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类提问如同开启对方心门的钥匙,推动对话从“事务报告”升级为“情感分享”,从“自我”走向“我们”。

3.培养“好奇心”,而非“读心术”。

想起导演孟京辉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已找到爱你的秘诀,永远作为第一次。”

深度共情的核心,是对伴侣独特、复杂且流动的内心世界,保持永不熄灭的好奇。

你们可以尝试将每次对话视为一场新的心灵探险,不带预设地去探索、倾听与感受对方。

真正的亲密,恰恰始于这穿透表象的理解,成于两颗心在深度联结中的共同创造。

协同修复力:在冲突中淬炼心理弹性

冲突是亲密关系的必然组成部分。

许多伴侣并非败给了不爱,而是败于冲突带来的持续消耗与难以弥合的裂痕。

常见的破坏性冲突模式包括:

消极归因

将伴侣的过失行为,归因为TA固有的恶意或人格缺陷。

例如,妻子把丈夫的加班晚归视为“故意冷落”,丈夫把妻子的抱怨视为“无理取闹”,这会直接引发“你指责-我防御”的恶性循环,阻碍问题的解决。

缺乏“修复尝试”

“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指出,幸福伴侣的关键并非不吵架,而在于当一方发出和解信号,如幽默、示好、表达理解时,另一方愿意接住并回应。

但现实中在冲突升级时,往往一方会选择逃避,如沉默、离开现场,而另一方冷战惩罚,导致裂痕固化。

陷入“对抗叙事”

双方固守“你VS我”的敌对立场,将具体事件冲突升级为人格攻击:

“你变了,你不理解我”“你自私!”“你控制狂!”

而协同修复力,正是关系在遭遇冲突、压力或危机时,双方能够共 同恢复平衡、修复裂痕,并从中学习成长的关键能力。

拥有强大修复力的伴侣,往往拥有更成熟的关系心智,发展出了珍贵的“三元视角”

客体关系理论指出,成熟的亲密关系,超越了“世界必须围着我转”的一元思维,或“不是你对就是我对”的二元对立。

它意味着我们能同时看见并涵容三个维度:

“我”的感受、需求和局限;

“你”的感受、需求和视角;

“我们”的关系本身,以及它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复杂性和共同利益。

要提升协同修复力,我们可以选择两条“捷径”:

1.化“对错之争”为“好奇之旅”。

冲突爆发时,暂停自证与指责,转而带着真诚的好奇询问对方:“刚才那件事,让你联想到什么特别的感受或经历吗?”

这能瞬间软化对方的防御姿态,将互动从“战斗模式”转向“理解模式”。

2.构建“我们VS问题”的联盟。

主动打破“你VS我”的对抗叙事,将问题定义为需要双方合力应对的外部挑战。

如:“我们似乎在这个家务分工上遇到了困难,一起想想怎么调整对我们俩都更好?”

当目光共同聚焦于解决问题本身,而非彼此,你们就会从对手转变为战友,而这份同盟感,是修复裂痕最坚实的基石。

共同进化力: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

曾在网上看到一句温暖的话:“最好的爱情不是谁照亮谁,而是当两束光交汇时,彼此都看见了更辽阔的世界。”

爱情初始,我们或许只想要一个“酒肉伴侣”,共享日常的甜蜜。

然而,当感情日渐深厚,内心真正的渴望便会浮现:我们需要的是人生战场上,那个能与我们同频共振、并肩前行的伙伴。

但现实中,太多伴侣因成长不同步而导致关系日渐疏远。

朋友圈中的小江便是典型例子。

她活跃于各种读书会和自我提升班,积极拓展生活体验;而丈夫虽然顾家尽责,却安于现状,鲜少主动寻求个人成长。

小江坦言,孩子出生后,夫妻交流几乎只剩下孩子起居、学业与老人照料,导致爱意在柴米油盐中消磨殆尽。

这正是许多伴侣面临的困局:当一方奋力向前探索、渴望蜕变时,另一方却停滞不前或安于现状,导致心灵的距离悄然拉开。

唯有具备“共同进化力”的伴侣,关系才能既稳定持久又充满活力。

其核心在于两点:

1、珍视并滋养自己的独立性。

我们首先是独立而完整的“人”,然后才是彼此的伴侣。

我有一位朋友珊珊曾说过,她每天下班停好车,会静静地在车里待上10分钟。

这短暂的时光里,她不是母亲、妻子、女儿、儿媳、领导或下属——

她只是“珊珊”。

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要允许自己和伴侣保留一小段“做自己”的自由时光,哪怕只有10分钟。

这份对完整自我的珍视与持续发展,是关系共同成长的前提和催化剂。

2.构建“共同意义系统”。

伴侣间的交流,不应只停留在日常的点状信息上,比如:“今晚吃什么?”“孩子作业写完了吗?”

真正的共同进化,需要主动去构建属于两个人的意义系统。

可以是一起投入高质量的共同体验、进行触及心底的深度对话、或是协作完成对双方都富有意义的小任务,比如周末一起做一顿饭、跑步1公里……

这些共同创造的历程,如同在彼此的心灵之间架起桥梁,能显著强化伴侣间的默契与情感联结。

写在最后

还记得《小王子》里狐狸的箴言吗?

“正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的时间,使你的玫瑰如此重要。”

爱,不是一个凝固的瞬间或强烈的感觉,而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能力的共同创造。

所以,所谓“找对人”,心动只是起点,更珍贵的是:

你们是否都怀着同等的虔诚,愿意紧握彼此的手,将这场爱的修行,当作一生的功课?

想起《伦敦生活》里面神父说,弱者不擅长爱。

我想,他的深意是在于说,爱需要勇气——

要有勇气去辨认那个值得相守的灵魂;

更要有决心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学习如何真正地去爱你所选择的人。

愿你在这场爱的功课中,既有慧眼,更有恒心。

世界和我爱着你。

来源:婚恋专家凌子

相关推荐